圖書

第二章 少年時代

時間:2013-11-20 09:09   來源:中國臺灣網

  大凡歷史上風流偉大、功業彪炳千古的人物,往往自孩童時代就開始引人注目。事實上,這一點卻經常為普通大眾所忽略,對于這方面的記載自然也就少之又少。而一旦有一天此人飛黃騰達,對社會做出重要貢獻,人們才會開始關注造就其成長的時代土壤。

  幼年是一個人一生成長最為重要的階段。大凡那些帝王將相和偉大人物,其幼時的資質、少年時期的言行舉止,都會表現出與眾不同的一面。但是,要詳細地考察清楚這些帝王將相、偉大人物的生平經歷和不凡事跡,且做到毫無偏差,實在是十分困難的事情。

  對于王陽明先生,要獲悉他的幼時經歷自然也是如此。坊間流傳的不少事跡,自然不乏後人的牽強附會及誇張之傳。同樣,要判斷其真偽也是非常困難的事情。本章節擇取筆者認為是正確的內容,對王陽明先生的幼學時代展開敘述。

  成化八年(1472)九月三十日,明憲宗在位時期,王陽明出生在浙江省紹興府余姚縣。但凡偉大人物的誕生總有種種奇譚流傳後世。至于王陽明幼時獲得神僧點化,被相術士所評判的傳說,自然是後人看到其事業輝煌,為了向後世誇讚而胡亂杜撰的事情。

  王陽明先生因此比一般的偉人還偉大多倍,最終得以揚威名于世間。

  逸 話

  傳說王陽明出生的時候,太夫人鄭氏已經懷有身孕十四個月。這一日,王家祖母岑氏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中有一隊身著緋衣的天神腰佩美玉,從雲中飄逸而來,吹奏著樂曲,敲打著鼓點,氣象萬千,十分曼妙。神人們從空裊裊而降,把懷里的一個嬰兒遞交給岑氏。老太太在夢里一驚,于是馬上醒轉過來。就在這時候,忽聞一聲嘹亮的嬰兒啼哭聲——王陽明就這樣帶著神幻色彩誕生了。

  王陽明的祖父竹軒公王倫聞知此事,感到十分驚異,于是便給孫子取名為“雲”。不僅如此,事情不久便不脛而走,眾緊鄰相親都引以為奇觀。到了後來,大家甚至還將王陽明出生的房子稱作“瑞雲樓”。

  王陽明到了5歲的時候,仍然不會說話,家里人都暗暗著急。一日他與一群孩子在門外戲耍玩鬧,正好有一高僧路過,他看見了王陽明,便嘆了一口氣,說:“好個孩兒,可惜被道破。”

  竹軒公王倫一旁聽聞,可謂一語驚醒夢中人啊,他連忙給孫子改了個名字,為王守仁。幾乎是與此同時,接連五年都不能開口的王陽明立刻會說話了。

  祖母的夢和祖父的改名故事,的確多少有些近乎怪譚。但在某種程度上,其與王陽明所受到的幼時教養,也是一種暗合。

  越中文化

  吳越地方在古時候是荒蠻偏僻之地。到了春秋末年,吳王夫差與越王勾踐在這里交戰多年,幾度盛衰興亡的歷史為世人所共知。然而吳越的文運至此尚未正式開啟。

  吳越地方氣候溫暖宜人,五谷豐稔,既有“陂池灌溉之利”,又有“絲布魚監之饒”,其西北諸州的情況自然遠不能超過它。

  倘若越中地方文運開啟,其進步更將是一日千里。不過,這樣的隆興一直到了東晉才姍姍到來。到了唐朝,更是繁榮昌盛幾近頂峰。到了南宋時期,此地已經是人多地少,甚至都有些人滿為患了。勤勞好強的人們在此繁衍生息,繁榮興旺的文化也得以代代相傳。

  地方生活的影響

  敘述至此可以想象得到,吳越地方為人稱道的秀美山水和名勝古跡,引得世間文人騷客駐足流連自然是不會少的。王陽明出生在這里,受到吳越文化的感化自然不會少于一般普通人。且不說祖上的遺風早在他的心里生根發芽、潛移默化,王陽明天性豪邁闊達,勢必會有一番大的作為。

  這點絕非偶然。

  古文有雲:“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淮北則為枳。”如孟子昔日雲:“居移氣,養移體。”此話不假。地位和環境可以改變人的氣質,優越的生活條件同樣可以改變人的體質。正所謂是人隨著地位、待遇的變化也不斷發生變化。任何進化論者不論如何探索生活進化的規律,都逃避不了“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這亙古不變的自然法則。

  此處談論其故土生活的影響之大,並不是信口開河、胡亂一說的。人作為萬物之靈長,之所以能區別于其他萬物,那是因為人會追求自由的意志,並採取行動,遵循外部的生存環境,從而獲得生存下去的機會。其實這也是對起初敘述的印證。

  當一個人遇到外圍條件變化的時候,他不僅在形體上,且在精神上也會受到很大影響。倘若史學家們都能秉承這一法則,來整理偉人們的事跡,探索其本源,並將其地方生活的經歷參考進去,繼而斟酌考慮,必然會有大的斬獲。

  眾所周知,中國的陸地幅員遼闊,南方與北方的地理氣候差異極大。北方氣候殘酷寒冷、蝕骨穿心,屢遭缺水等諸多自然災害困擾。群山峭壁巍峨高聳,濁水汪洋四處流淌,佳卉良草較為少見,珍禽異獸更是難覓蹤跡。所以北方人自古就有隱忍自律的品性,其文化就多顯淳樸篤實之貌。實際上,北方好多人都為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資料疲于奔命,深思遠慮和遠見卓識自然無暇顧及。

  與這些形成對比,中國的南方地方氣候溫暖,土地肥沃,天空晴朗,江河清澈見底,空氣新鮮,山水秀麗美好,花鳥蟲魚更是數不勝數。中國大詩人杜牧曾對這一景象作詩《漢江》一首,謳歌漢江的風景宜人:

  溶溶漾漾白鷗飛,

  綠凈春深好染衣。

  南去北來人自老,

  夕陽常送釣船歸。

  詩中體現了大詩人艷羨安逸,性情風流放蕩,不囿于規則掣肘,超然物外的情懷。就像上詩所寫的那樣,北方人在天性方面,易對浮華之事大肆追求,而南方人得益于天賜之豐饒萬物,有著充足的物質財富,其精神世界也十分豐富。中國六朝時代綺靡繁冗的文學表現形式就是其中一個重要體現。

  越中及南方一帶也一度成為中國古代的文化中心之一,虛無玄遠的老莊思想在此大行其道,甚至達到了鼎盛。

  後世居住江左的晉代人皈依老莊教諭者數量眾多,這點也絕非偶然。王陽明深受南方文化的影響,有著恬淡靜退的價值觀傾向。在他一生中,很多進退維艱的時候,他都能選擇脫離凡塵俗世、歸隱于山林壁洞,就是其明證。且不說王陽明耽愛佛教和道教,從其厭世思想也可窺見端倪。

  朝廷風雲機變,王陽明遭到朝廷姦佞的跋扈陷害,後被貶黜至地方。面對盜賊蜂擁出現,且國運日漸衰落,厭世的念頭在王陽明心中逐日增長。這些在王陽明的言行舉止中也能屢次看到。

  不為厭世家的緣由

  然而王陽明先生終生不做厭世家,而是積極進取,為國效力,其緣由自然與王氏祖上實用活學的祖訓有很大關聯。

  總的來說,有如下三點:

  第一,家族忠孝的訓誡淵源深厚。

  第二,文武兼備,時代的需要。

  第三,豪健明敏,明察事理,有經國為民的抱負。

  家庭教育極為完備,對王陽明的品行是潛移默化的熏陶。尤其忠孝二道是其精髓所在。王陽明一生不做厭世家是其忠君孝親的人生理念所支撐,尤其是祖母岑氏和父親龍山公王華的教諭,使得王陽明一生不敢也不能厭世,而是投身于社會活動之中報效國家。

  據王陽明傳記資料所載,在其31歲、36歲、37歲、49歲的時候,王陽明上書給皇帝,請求返鄉歸省。然而每當此時,南方便出現騷亂需要出兵徵討,在忠君的觀念的驅使下,王陽明總是能臨危受命。例如一次南方發生騷亂,朝廷找不到前去剿滅的合適人選,于是當時的兵部尚書(即陸軍大臣)王瓊舉薦王陽明帶兵討賊。其實這個時候,王陽明本有意歸省求隱的,但是眼下國難當頭,萬分危急,于是他抑制住了內心厭世的念頭,選擇南下平賊,終立奇功。這就是以上的一個明證。

  王陽明性格豪健明敏,卻也喜歡沉思幽靜,這是尋常人所難以做到的。他智力明敏,對佛教和道教的思想頗有心得;能看透人生,但也深知人生的終極意義就是經國為民。

  神 童

  王陽明七八歲的時候,一日居然把竹軒公王倫曾經讀過的書的內容全部背誦下來。竹軒公王倫深為驚訝,就問其緣故。

  王陽明回答道:“祖父您讀書時,孫兒時常在一旁聽誦,並暗自背誦了下來。”王陽明幼年聰慧如此,叫人感嘆。

  成化十七年(1471),龍山公王華考上進士,名列第一名(後文稱其為狀元,即所謂“嵬科高第”),奉召遠赴北京做官,這時王陽明年僅10歲。

  龍山公王華到北京安頓妥當後,第二年準備迎養在故鄉越中居住的父親竹軒公。竹軒公于是帶著王陽明一起踏上了去北京的路途。11歲的王陽明和祖父在鎮江金山寺夜宿,竹軒公識得一位同宿的過路人,想必是二人聊得投機,後來飲酒共敘,談到興致高處,兩人文興大發,約好進行作詩應對。

  此時,一旁觀看的王陽明脫口而出:

  金山一點大如拳,

  打破維陽水底天。

  閒依妙高臺上月,

  玉簫吹徹洞龍眠。

  這一說不打緊,座上客人可是大吃一驚:“這孩子真聰明,太了不起了!”于是決定再試下他的才華,便以《蔽月山房》為題,讓王陽明應對。

  不料,王陽明張口就來:

  山近月遠覺月小,

  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

  還見山小月更闊。

  座上客人艷羨不已,當即對竹軒公王倫說道:“令孫詞章才華非比凡人,他日必以文章名為天下人所知。”

  從以上兩首詩的內容來看,其藝術水平的確還沒有達到非常高的境界。但是對于一個年僅11歲的孩子來說,已經是非常不簡單的事情了,贏得座間客人的驚嘆自然很正常。這兩首詩以物理層面的角度為獨特的著眼點,充分體現出了小詩人的天性。

  在他12歲的時候,父親送王陽明去私塾讀書,由于王陽明生性豪邁不羈,並不能專心讀書向學。他經常逃學跑出去,和一群孩子一起玩耍,他們制作了很多大大小小的戰旗,夥伴們圍繞著王陽明四散奔跑,如同戰陣態勢。而王陽明獨坐圈中,充任指揮的大將。孩子們按照王陽明的指派左旋右轉,如同布陣。

  龍山公王華見兒子如此頑皮搗蛋、不知天高地厚,對此感到十分擔憂,生怕鬧出什麼事情來。而竹軒公王倫經過金山寺的見聞,卻對孫子如此有悖于常人的行為表示默許,他知道自己的孫子“麒麟並非池中物”,成大事只是早晚的事情。

  一日,王陽明和小夥伴們一起在北京的胡同玩耍,這時來了一個賣鳥兒的人,王陽明看上了這只鳥兒,但賣鳥兒的死活不肯讓步,于是王陽明就與賣鳥兒人討價還價起來。

  此時一個會看面相的相士路過,看到王陽明大驚,說道:“此子他日必有大富大貴,定會建立不朽功勳!”

  于是相士自己花錢幫王陽明買了那只鳥兒。相士把鳥兒遞到王陽明手里,撫摸著他的腦袋說:“我給你相面,以後你千萬要記得今日我所說的話!”隨後對王陽明說道:

  須拂領,其時入聖境。

  須至上丹臺,其時結聖胎。

  須至下丹田,其時聖果圓。

  臨末相士又囑咐他說:“你應當好好讀書,立志高潔,我今天的話將會一一應驗。”

  此事以後,王陽明經常琢磨相士所言,後來潛心向學,誦讀經書以求上進。自那以後,王陽明每每攤開書本,靜坐讀書的時候,都會陷入沉思。

  在中國,那些偉大人物經歷相士相面的事跡大都與此類似。當然,將此類傳聞歸為王陽明先生的生平事跡的確有些不嚴謹,也不具有說服力。

  自這件事後,王陽明開始認真思考,他曾經問自己私塾的師傅:“天下何事為第一等事呢?”

  私塾的師傅回答他說:“唯有嵬科高第,如你父輩等考取功名,中狀元光宗耀祖才是最大的事情!”

  王陽明馬上質疑道:“嵬科高第者是常有的事情,這難道就是人生第一重要的事情嗎?”

  私塾師傅答道:“當然,如你所見,什麼事情都要成為第一名才好!”

  王陽明分辯道:“登第及科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聖賢之人吧。”

  其父龍山公王華聽聞王陽明的話,笑著反問道:“你打算要成為聖賢之人嗎?”

  這樣的事跡在王陽明一生中屢見不鮮。然而,這樣的話語終成為他畢生堅持的座右銘,他為了成為聖賢而勤奮不已。

  王陽明13歲那年,其母親即太夫人鄭氏去世,卒年41歲。居喪期間,王陽明哭泣甚烈,母子之情令人動容。

  權 謀

  鄭氏殯天後,龍山公王華又續弦新娶,是王陽明庶母。此繼母對待王陽明並不好,王陽明對此心中也有頗多腹誹與牢騷。

  一日,王陽明去街上玩耍,見一人用草繩綁縛著一只貓頭鷹沿街叫賣。王陽明拿出錢將這只鳥兒買了下來,又從懷中取出銀錢五文贈送給遇到的一個老巫婆。此時,王陽明心生一計,然後跑回家準備給繼母一個教訓。

  王陽明悄悄地潛入繼母的臥室,將貓頭鷹塞入繼母的被窩。繼母一掀開被子,貓頭鷹就從被子里飛了出來,在屋子里盤旋飛翔,還發出令人恐怖的啼叫聲。

  繼母見狀驚恐不已,打開窗戶想把貓頭鷹驅逐出去,折騰了很長時間家里才恢復平靜。

  在中國民間有一講究,十分忌諱野外的鳥兒飛入寢室,更何況是貓頭鷹這種叫聲不祥的鳥兒,但凡看見的人都以為不吉利,而藏在被窩里更是忌諱中的忌諱。曲房深戶、重帷厚衾中怎麼會有貓頭鷹藏在其中?這一定有緣由。

  于是繼母追問是否是王陽明搞的鬼。王陽明佯裝不知此事,說是聽到鳥兒奇怪的鳴叫,但自己不知道究竟是什麼緣故。

  繼母于是找來巫婆卜算究竟。巫婆一進門便說王家有一股不祥之氣環繞,見了小夫人又發現原是小夫人氣色不佳,看來家中最近有不祥的事情發生。

  繼母見狀,便把自己掀開被子飛出貓頭鷹的怪事情全盤托出。

  巫婆就說:“我應該將此事向家神報告一下。”她馬上吩咐人備下香燭,叫小夫人在前面跪下來,然後要來神木將香燭點燃後,巫婆就假裝鄭夫人還魂附體,厲聲念道:“你對我兒苛刻,我已向天神稟明,那只怪鳥就是我的化身,今日奉旨索你命來!”

  小夫人信以為真,連忙磕頭求饒,表示懺悔,說自己以後再也不敢這樣虐待鄭氏的兒子王陽明了。

  過了好長時間,巫婆蘇醒,緩過神來。她告訴小夫人,大夫人因為小夫人苛待遺子而返回陽間。此次回來幻化為怪鳥兒要啄取小夫人的魂魄。所幸的是,小夫人已經認識到自己的罪行,願意洗心革面、改過自新。“大夫人”看到此景後才從屋檐下飛起,穿過屋脊,從半空中盤旋幾圈後飛走。

  小夫人也意識到了自己的過失,發誓自此要善待大夫人的遺子。而王陽明幼時的智謀韜略從此就可知一斑了。

  立志學武

  小小少年王陽明14歲的時候,就開始學習騎射技術,研讀兵法書以求具備文韜武略。他曾說道:“讀聖賢書的儒者應該以不會用兵為羞恥。孔子也曾在《孔子家書》中說過,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現在的很多儒者,往往以文章和詞句欺世盜名、獲得富貴。以華麗辭藻粉飾太平。國家出現危機重大變故時,則畏首畏尾,束手無策。實在是儒者的羞恥!”

  第二年王陽明隨同父輩,私自出遊居庸關(有上、中、下三關,此處號稱萬里長城第一關)。在那里,他遊歷遍觀祖國的大好河山,“慨然有經略四方之鴻鵠大志”。在那里,王陽明詳細勘察了各個蠻夷部落的地理位置,聽取將士的許多策略,甚至看見胡人路過,追逐著胡人進行騎射。胡人見狀,摸不著頭腦,最終不敢貿然回擊及有任何的輕舉妄動。

  就這樣折騰了一個月後,王陽明才意猶未盡地回到北京。一天夜晚,他做了個夢,夢境中,王陽明來到了伏波將軍的廟堂中拜謁。且說這伏波將軍原本是漢朝的大將軍馬援。馬援,字文淵,原是陜西省扶風人,因其一生戎馬生涯,後被追封為伏波將軍。在梧州建有廟宇,供後人懷念。故而後世常用此名。

  今存王陽明賦詩為證:

  卷甲歸來馬伏波,

  早年兵法鬢毛皤。

  雲埋銅柱雷轟折,

  六字題文尚不磨。

  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此話不假,王陽明上面這個夢夢到伏波將軍馬援,絕非偶然。這首詩很清晰地展現了王陽明內心世界的“尚武精神”。就在當時,很多地方水旱災害接踵發生,盜賊也趁機興風作浪。京城中跟前有王英、王勇一幫盜賊不斷地群起滋事,陜西地方還有石和尚、劉千金等作亂,屢次攻佔朝廷城池,掠奪府庫金銀軍餉,騷擾平民,而政府卻對這幫盜賊無可奈何、無計可施。

  王陽明見狀,好幾次都要上書給朝廷,表明自己要像前漢的名將那般衝鋒陷陣,率領精兵一萬人馬,徵戰沙場,一定要攻破敵人城池,搗平逆賊的巢穴,使海內共享太平盛世。

  龍山公王華得知此訊後,馬上出面制止。龍山公王華斥責王陽明太過狂妄,竟敢如此不羈地胡言亂語,這樣下去只能是死路一條。

  自此,王陽明才對此事死心,最後全心全意投入到讀書求知中去了。

  求學經歷

  王陽明從11歲開始,在北京生活了六年時間。有關此一時期王陽明讀書和遊學的情形,從本人查閱到的資料來看,並未存留太多的資料詳細記載,其中的具體細節就更難以判斷其真偽了。

  《送德聲叔父歸姚並序》中記載了王陽明和叔父王德聲共學于家父龍山公王華的情形。根據序文記載,當時王陽明與叔父王德聲一起在龍山公座下研習學問。叔父經常將自己鎖在房間里冥思學問,最後決定返回家鄉孝養父母。有一日,王陽明邀請叔父一起去遊學做官。王德聲于是笑著回答道:“古人都崇尚孝養雙親,拿再高的官職也不會交換。我又怎麼能拋棄老母而博取一個儒學的頭銜呢?”就在王陽明寫此文的夏天,王德聲來江西探視王陽明,住了三個月後,就興致勃勃地返回故鄉余姚。王陽明再三挽留也無濟于事,叔父對侄子王陽明說道:“秋風菁鱸景色宜人,但是我了解你的志向。然而今日世事如此,我知道你不能離開官場獨善其身,我也不能強拉著你一起回余姚。這樣吧,我先回去,為你的陽明學先去做最基礎的工作,你覺得如何?”此情此景,令王陽明感慨萬千,叔父王德聲真可謂是王陽明的知己啊!臨行前,王德聲對王陽明說:“我馬上就要啟程了,你寫首詩送給我吧!”王陽明于是寫下了下面的這首詩:

  猶記垂髫共學年,

  于今鬢發兩蒼然。

  窮通只好浮雲看,

  歲月真同逝水懸。

  歸鳥長空隨所適,

  秋江落木正無邊。

  何時卻返陽明洞,

  蘿月松風掃石眠。

  從中可以窺知,王陽明在北京僑居的時候,除了向私塾師傅學習外,還通過其他的學習途徑來提高自身修養。又比如在《答儲柴墟書》中,記載了早年王陽明和王寅、劉景素共同遊學于太學的情形,翻譯為現代漢語大致如下:王陽明昔日與王寅之、劉景素遊學于太學,每次考試,王寅之的名次都排在劉景素的後面。于是王寅之便自認為自己的課程不及劉景素的好,後來便決定拜劉景素做自己的老師,行弟子之禮。知道此事後,王陽明甚為感嘆,認為做出如此舉動的王寅之真可謂是豪傑之士,也是自己學習的楷模。王寅之持之以恆地追求學問,這在古代先賢中也有先例,例如曾子病革而易簀,子路臨絕而結纓,橫渠撤虎皮而使其子弟從講于二程,這都是古代的前輩們為了追求學問,立志成為天下大勇之人的模范事例。王陽明自然是非常清楚的。自此,王陽明也更加堅信,那就是以聖賢之道為己任,首先要從求師問道這樣的小事情做起。

  當然,在大學中,他們所學課程究竟包含哪些內容,在今日要搞清楚的確是件困難的事情。但是王陽明先生終生不厭學習修養卻是確有其事,不管任何時候,發生任何事情,他都是只要一息尚存,則學業不廢。

  從今日王陽明生平傳記留存材料來看,王陽明早期沉溺于任俠仗義,後迷戀騎射,緊接著耽愛詞章文華,第四執著于尋仙問道,第五遁形于佛教經書。到了正德丙寅元年(1506),這一情況開始扭轉,他開始進修以儒教為代表的聖賢學說,這正是王陽明先生聞名遐邇的“五溺一歸正”說法的最早所出。

  十六七歲的時候,王陽明仗劍走天涯的遊歷,正是其“初溺”任俠仗義和迷戀騎射時期的一個證明。

  小 結

  對于王陽明先生幼時的求學經歷和言行舉止的記述如上稌陋之言,大多地方都是粗枝大葉,難窮盡其詳細。約略看來,一個血氣方剛的少年,其語言舉止的天真無邪和粗獷率真,其愛好趣味的廣泛雜多也不似常人,這是一般泛泛凡庸之輩畢生中可遇而不可求的。

  如眾所知,王陽明家祖世代氣節高潔,注重人倫道理。王陽明一生言行的根本也都是出自忠君孝親的人文倫理。他執著于教化曉諭後人。得益于如此家教背景,王陽明卓越的天資素養受到了良好的熏陶,最終成為受後人景仰的豐偉人物。

  摘自:《知行合一:王陽明詳傳》 作者:高瀨武次郎 出版社: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