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資源與環境學院,大一,男生,19歲
B:新聞與傳播學院,大二,女生,19歲
H:化學與分子學院,大一,男生,18歲
T:尚重生教授
B:我覺得高中生與大學生最大的兩個差別,第一個是大學生沒有信念了。高中不管有沒有理想,我們都有明確的目標,就是考上大學。而來到大學之後就有些漫無目的了,很多人都是這樣。第二個就是沒有人管我們了!我覺得大學里的“長輩們”,包括一些老師以及學長學姐都很冷漠,沒有人管我們,沒有人設身處地地為我們想。走過大一,我對大一那些浪費的時間,感到非常的痛心。現在大二了,只要有學弟學妹問我問題,我就特別特別熱心地去幫他們,不忍心看到他們重蹈我的覆轍。
A:這個我覺得你說的就有點不對,哪個人沒有迷茫過?
B:現在大家都喜歡把不正常當正常。我們本來是不用迷茫的,或者說迷茫期是不用那麼長的,明明經過老師或者學長學姐的點撥,就可以克服一些迷茫,為什麼非要自己去親身體驗,而且浪費這麼多時間在迷茫上?大家都覺得迷茫是正常的,大一是可以迷茫的,整個大一都是可以用來迷茫的。
T:這個問題,學長學姐可能沒有這個責任,但是大學有這個義務。我一直認為當代大學生的精神在流浪。學工部、團委、班主任等,他們沒有走進大學生的心靈深處,甚至可能根本就沒有這樣的能力,或是根本就沒有把心思放在上面。“了解學生的精神生活”這樣的工作並沒有成為令人尊敬的一種職業。
迷茫也好,流浪也好,大概分為兩種:一種是正常的迷茫;另外一種是不正常的迷茫。正常的迷茫,一旦你有導師、有學長學姐給你指導,你很可能就會少走很多彎路,克服迷茫或者說縮短迷茫的時間;而另外一種迷茫,就完全是沒有意義的迷茫,浪費時間啊,空虛啊,不知道幹嘛,大量的時間被揮霍掉。因此我覺得這個要區分,迷茫是需要分類的。一個人正常的成長、思考過程中遇到的孤獨,其實是一種提升,到後面是會質變的;有的迷茫那是完全沒有價值的,所以我覺得也可分為有價值的迷茫和沒有價值的迷茫。到異地去的孤獨,是一種旅行者的孤獨,是正常的,但是你說到了大學就不知道幹嘛,就去搞四個社團甚至是八個社團,然後就是無厘頭地去街頭發廣告,去勤工儉學,搞家教,看到別的同學做什麼你也跟著做什麼,我覺得沒有必要。
A:大一上學期沒有什麼理想和目標,表現在生活方式上就是別人幹什麼,我也幹什麼。當然,大一上學期我還沒有帶電腦,所以也就沒有很瘋狂地打遊戲,也有堅持運動。雖然看起來我沒有走“邪路”,但是我感覺,經過高中三年的學習,那種單純的苦學已經沒什麼意思了,在我看來,學習應該成為生活方式和樂趣。但是即使我認識到了這點,要一下子探索出一個合適的、高效的、歡樂的學習方式,還是很難的。我突然間不知道該怎麼生活、怎麼學習了,上課時已經不像高中那樣45分鐘都能全神貫注地去聽講了;生活中,上完課就回寢室,要麼就翻翻書,要麼就跟室友一起去吃飯或逛一逛校園。國慶節後,我們隔壁宿舍有同學帶麻將來,然後我們就都開始打麻將了。
T:理想目標上的不明確造成了生活上的混亂。問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他們為什麼帶麻將來啊,剛大一就帶麻將來?
A:是的。軍訓時期每天都要出操訓練,大家晚上沒什麼事,就先玩“英雄聯盟”,又發現食堂周圍有賣各種東西的,我就買過一副小麻將。
T:大一學生有人打麻將已經夠雷人雷人,網絡用語,表示出人意料且令人格外震驚,很無語的意思。了,就算不是普遍現象,有一個也夠“雷人”的。大學生有沒有人去做洗腳按摩之類的啊?
H:我有個三本學校的同學,放寒假的時候同學聚會,他邀請我去洗腳按摩,但是我拒絕了。
T:大學越腐化,大學生就過得愈發生活化,愈發沒有信念。
A:我們沒有理想,沒有規劃,沒有目標,心在但是夢不在。後半段我在迷茫中也不斷地在想,為什麼會這樣子,自己以後要幹什麼?但是一旦我目標確定下來以後,我就不會再去幹那些沒有意義的事情,我比較喜歡獨自思考,當然也喜歡找人聊一聊,後來,我就逐漸堅定了自己的目標,也脫離了原來的那種狀態。有時候同學叫我去玩我就會巧妙地拒絕,他們可能還處在迷茫期。
H:我周圍的同學中有一個理想主義者。入學之後她對我影響很大,她是比我大一級的學姐,是在學生會招新的時候認得的(遙感信息工程學院,我現在已轉入化學與分子學院),她對人很好。進入大學之前,我看過汪曾祺寫西南聯大的散文和小說,包括宗璞的《西徵記》之類的文學作品,看多了之後自己也變得理想化了。我當時覺得大學是個象牙塔,是培養獨立思考、仰望星空、能夠自由發表見解的地方。但是來了之後發現並不是這樣的,很多時候我覺得大學有一種很官僚化、很體制化、很教條的東西。
受環境的影響有時候我會很墮落,但是跟她在一起的時候會感覺重新燃起了對于知識的好奇。她一直想出國,在修雙學位,學業之余也保持著很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每天騎山地車環湖遊,等等。她讀了很多書,不僅限于我們理工科的專業書籍,還包括法律、人文社科等很多方面。她每天基本7點就要起床,因為周一到周五全排滿了課,周六周日要修雙學位也非常辛苦,所以只有晚上熬夜去讀書,她喜歡在豆瓣上看書評,拿iPad在網上下載,然後開始讀。她是一個很有理想的人,搞過一些活動,很多時候她自己想得很好,但是由于很多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再加上其他現實的因素,所以到最後都不怎麼滿意。她也是個很有個性的人,有的課她不想聽就會“翹”了,然後去圖書館自習,看自己喜歡的東西,但成績也沒怎麼受影響。她現在在修經濟學的雙學位,想轉到經濟與管理學院去。我問她為什麼大一不轉,她說:“我覺得經管院里面很多人學經濟學,都不是按照自己的興趣來的,很多人可能都是為了生計為了工作,並不是真正喜歡這個,所以我很討厭和這些人在一起。”但是她後來在遙感信息工程學院發現很多人其實也只是為了工作才選擇這個專業,所以有些後悔。她在漸漸調整自己的心態,慢慢改變,也在無形之中影響了很多人。
再說一下我吧,我覺得大學的教育體制太死板了,雖然現在都是網上選課,但是除了選修之外,專業必修之類的課都指定了要上特定老師的課,而且老師經常會點名,不管老師講得好不好,最後掌握你的成績的人是他,所以你必須認真聽他的課,好好準備考試。因此常常導致大家學一門課,只是為了應付老師的考試,對此我常常感到很迷茫,不能釋懷。
T:大學階段的迷茫是一個永恆的問題,沒有誰的成長不迷茫、不糾結、不掙扎。問題的關鍵在于,一方面,我們的迷茫是常態的還是變態的;另一方面,我們能否以最短的時間、最小的代價走出乃至超越這樣的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