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風雲初起之造反有理

時間:2013-10-31 11:23   來源:中國臺灣網

  大新朝地皇三年,也就是公元22年,南陽郡的首府宛城一直處于緊張戒備的狀態。此時天下大亂,群雄並起,造反的綠林軍攻城略地,兵鋒已然近在咫尺了。

  九月的宛城(今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高大的城牆門口一個運糧的車隊迤邐而來,為首的是一個長身玉立的英俊青年,他叫劉秀,字文叔,今年二十八歲,是從新野縣來的糧商。

  這個一心想把糧食賣個好價錢的小商人並沒有想到,此次宛城之行,他將踏上一條血雨腥風的不歸路。

  宛城,有一個不俗的人物正在渴望著和劉秀相識,這個人叫李通,字次元,乃是本地大戶人家,世代經商,有錢有勢。其父李守在首都長安擔任大新朝皇帝王莽手下的中層幹部。李通原本也是外地某縣的副縣長,素有能名,因見世道不好,不肯屈身再做個為斛谷折腰的小吏,便索性辭官回到宛城老家另謀出路。

  聽說劉秀到了宛城,李通馬上派人去請。仆人拿上李通那封謙恭熱情的書信,特別有禮貌地邀請劉秀到李府赴宴,沒想到劉秀居然毫不猶豫地謝絕了!

  為什麼呢?

  李通有個同母異父的哥哥叫公孫臣,是個有名的醫生。曾有一個本地豪強慕名來請公孫臣出診看病,可是左請右請他就是不來,結果這個豪強一怒之下竟然殺了公孫臣,血濺當場!這種做法顯然不妥,此醫生雖然耍大牌有失醫德,卻罪不至死。可是這個豪強不管那一套,依然膽大妄為,橫行鄉里,因為他就是江湖上赫赫有名的帶頭大哥——劉演。

  劉演何許人也?當世豪傑!他出身貴族,字伯升,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皇孫,世代盤踞在南陽郡蔡陽縣舂陵鄉。《後漢書》上說劉演“性剛毅,慷慨有大節。自王莽篡漢,常憤憤,懷復社稷之慮,不事家人居業,傾身破產,交結天下雄俊”。

  漢朝民風崇武尚勇,連開國皇帝都是流氓出身,所以當時從中央到地方,從城市到鄉村,流氓比比皆是,而劉演正是一個典型的流氓頭目。

  這個不甘雌伏的江湖老大,藏亡匿死,廣蓄俠士。他銀子流水一般花出去,收養了成百上千的強悍賓客,連當地政府也懼之三分,一般人更是不敢招惹,所以那個不知好歹的醫生公孫臣只能自認倒霉。

  可是誰沒有個三親六故呢?況且人命關天!公孫臣的同母兄弟李通也不是好惹的,難道李通就不會採取報復行動?你劉演能把李通的兄弟殺了,難道人家李通就不會把劉演的兄弟殺了報仇?

  劉秀,正是劉演的親弟弟!所以劉秀一直對李通避而不見,因為他認為對方心懷叵測。誰敢保證這不是一場謀殺的開始?

  李通派人多次邀請,一再說是君子互相仰慕要彼此結交,並無他意。

  劉秀雖然是個書生,但是英武過人,毫不羸弱。史書雖未說他專門習武,但是從他後來縱橫百萬軍中英勇殺敵,以及臨近中年還親自衝鋒陷陣的表現來看,可謂武藝高強。此時,血氣方剛的劉秀架不住李通一而再、再而三的殷勤相邀,最終答應赴約。為了防備萬一,他袖藏利刃,只身赴會。

  在寬闊的李府,李通和堂弟李軼等人眾星捧月般隆重接待了劉秀。

  一見面李通就熱情地拉著劉秀的手噓寒問暖,一不小心那把鋒利的刀子從劉秀寬大的衣袖中露了出來。李通十分驚訝:“您是個多麼愛好習武的人啊!”劉秀挺尷尬,連忙解釋:“僅僅是平日防身之用。”

  雙方寒暄過後,一頓閒聊,“共語移日,握手極歡”,酒酣耳熱多時,最後李通進入了正題。

  原來李通的父親李守是名門弟子,他曾經跟著朝廷一個顯赫的大官“國師公”劉歆學習過星歷讖(ch岢n)記之類的東西,所以整天神神道道的。李守見過一個極其重要的預言讖記,那八字真言就是“劉氏復起,李氏為輔”!

  那個時代,沒有皇家血統這一金燦燦的政治招牌,李氏認為自己做不成皇帝,但如能盡早找到革命領袖,及時追隨,則完全有可能做個開國元勳。

  眼看造反的綠林軍都快兵臨城下了,李通覺得投機革命的大好機會來了。他和耐不住寂寞的堂兄弟李軼等人經過仔細分析,列出了一大堆可能成為未來雄主的候選人名單,最終把目光齊刷刷落在了一個如雷貫耳的名字上:

  劉演!

  首先劉演有著血統上的品牌優勢,他是大漢皇帝的遠房親戚,是漢高祖劉邦播下數以萬計的龍種之一。具體的家譜是這樣的:劉邦的兒子漢文帝劉恆,傳位給兒子漢景帝劉啟,漢景帝有一個兒子是長沙王劉發,劉發有個兒子是舂陵侯劉買,劉買的兒子之一是鬱林太守劉外,劉外的一個兒子是巨鹿都尉劉回,劉回有個兒子就是濟陽縣令劉欽。

  劉欽和夫人樊嫻都有三個兒子和三個女兒。長子叫劉演,字伯升;老二叫劉仲;老三叫劉秀,字文叔;三個女兒分別叫劉黃、劉元、劉伯姬。

  舂陵劉氏人才輩出,劉演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剛毅果斷、腹有雄才,曾經遠赴長安遊學,見多識廣,又是堂堂帝王之胄,有足夠的號召力和影響力,加上眾多豪強依附、蓄謀已久,當然最有可能成功。

  成大事不拘泥于小節,公孫臣已逝多時,為什麼不著眼于劉演能帶給我們的燦爛前途而盡釋前嫌呢?李通和李軼都是務實的投機主義者,他們鄭重地向劉秀說起“劉氏復起,李氏為輔”的讖文,鼓勵劉秀造反,說這都是上天注定的,大事必成!李氏兄弟迫切地表達了“你們做老大,我們做老二”的革命願望。

  劉秀這才下放下心來,原來自己多慮了,相比造反這件誅滅九族的大事來說,公孫臣的死已不值一提。

  劉秀此時還沒有自己的獨立主張,唯大哥馬首是瞻。現在四海大亂,天下雄夫待一呼,造反的下江兵已經到了附近,南陽必將掀起一場革命的驚濤駭浪!

  作為對政局時事非常敏感的有為青年,劉秀對天下大勢的觀察和判斷是很清楚的。

  從公元1年開始,長安古城那巍峨的皇宮之內,權傾朝野的大臣王莽不斷地給自己加官晉爵,陸續成為太傅、安漢公,加了“九錫”,甚至做了代理皇帝的“假皇帝”。早在公元5年,他就已經毒死了自己的女婿漢平帝;公元8年,他又一腳踢開了5歲的小皇帝孺子嬰,通過所謂“禪讓”的和平政變,正式改朝換代,當上了真皇帝。

  作為中國第一位篡位登基的皇帝,王莽志得意滿,宣布自己開創的朝代叫“新”朝,自己就是大新朝的開國皇帝。年號為“初始”,就像當年“始皇帝”嬴政一樣以為自己是萬世基業的開始,期待著萬象更新,由我而始。

  他並沒有意識到,此時的社會已經發展到了非常糟糕的程度。其實,西漢王朝從劉邦開始已經過了200多年了,作為一個正常的朝代已經到了該壽終正寢的年齡。

  簡單說,中國封建朝代有這樣的輪回規律。

  天下大亂中,本地或外地來的一個牛人,領著一幫亡命徒組成的敢死隊,在血與火的搏命中消滅了其他的亡命徒,成為一統江湖的老大。牛人坐穩江山後,因為社會都普遍貧窮,貧富差距不大,所以白手起家的第一任統治者尚知道體恤民力、注重節約、抑制腐敗。

  日月如梭,很快就輪到下一代執政了,太子黨們組成的統治階級憑借著強大的暴力工具開始毫不留情地魚肉百姓、連搶帶奪,並且日甚一日。“損不足以奉有余”,最後經過大約二百年的殘酷掠奪,99%的財富都被只佔1%的貴族們搶走了。佔社會人口絕大多數的窮人們只能可憐巴巴地爭搶剩下的1%的社會財富。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貧富分化極端嚴重的時候也就是朝代該更替的時候了。

  窮人們到了最後,結果就是窮死、餓死、被殺死。反正都是死,不如造反!新的亡命徒就站出來了,“弟兄們,往死里整呀!”殺紅了眼的亡命徒們瘋狂報復,“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

  亡命徒越來越多,勢力迅速壯大到超過朝廷的控制力量時,朝廷就玩完了。

  這時候,從眾多亡命徒中崛起的新牛人因為武功最高,把菜刀架到了其他亡命徒的脖子上,最終取得了獨裁權,從此笑傲江湖,一統天下。

  大破壞毀掉了很多社會財富,同時富人也沒了,窮人們平均分配到了一點財富。社會矛盾趨于和緩,一切回歸平靜。

  牛人和他的親朋好友們以新朝廷的名義橫徵暴斂,開始了新一輪的財富侵蝕和掠奪。歷史宿命般的循環繼續重演了。

  新朝廷的壽命長短,和貧富分化的速度成正比。正常的是二百年左右,長一點的三百多年,短的只有幾十年。

  西漢到了王莽時期已經超過二百年,貧富分化日益嚴重,地主豪強們窮奢極欲,老百姓們苦不堪言,朝廷離滅亡的時間不遠了!

  如果一個生病的老人有幸遇到了一個好醫生,吃了一副對症的好藥還可以多活幾年,但是若遇到一個庸醫,藥不對症,這個病人可能馬上就得進太平間了。

  王莽費盡心機終于成了這個國家的主治大夫,他自信可以憑借自己的滿腹經綸讓這個國家返老還童,可以建立起一個古代傳說中人人平等的“大同世界”,于是他開出了“復古改制”的藥方。

  王莽宣布把所有的土地收歸國有不準買賣,禁止買賣奴婢,重新分配耕地,實行重要物資的專賣制度,實行計劃經濟,等等。作家柏楊在他的《中國人史綱》中評價道:“從這些措施,我們可發現王莽所從事的是一個驚天動地的全面社會改革,19世紀才興起的社會主義,早在1世紀時的中國,就有了構想和實踐。”

  雖然王莽出發點是好的,但是難以執行,最終成了不切實際的烏托邦,這些改革措施都因施政不當,以及地主豪強們的抵制而流產了。王莽還嚴刑峻法、多次改革物價稅法和貨幣制度、頻繁發動對外戰爭等,所作所為都招致一片罵聲,極大地消耗了國家的力量。

  當時負責執行國策的帝國公務員只有兩種——腐敗的和更腐敗的。在貪官污吏的胡作非為之下,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政府違背了客觀規律的肆虐做法使無數老百姓都觸犯了法律,有一次被押解到長安的勞改犯竟然達到了10萬人之多!

  當皇帝是需要好運的,看來老天爺對王莽並不青睞。當時除了罕見的旱、蝗、瘟疫等大災流行之外,公元11年,河北邯鄲境內的黃河突然從流淌了六百年的河道上決口改道。這是中國歷史上黃河第二次大改道,正如柏楊所說:“黃河每一次改道,都是一場恐怖的屠殺。”滔滔黃河向南肆虐,泛濫之迅猛,破壞之嚴重,受災面積之廣,史上空前!大量的災民逃荒到外地成了流民、暴民,于是就在當年,北方的並州、平州不斷有零星農民聚眾起事。

  公元15年,五原、代郡一帶出現了數千人的暴民隊伍,他們搶掠州郡,活動了一年多才被鎮壓下去。

  公元17年,各地農民起義像火山一樣爆發了!湖北荊州的農民王匡、王鳳率眾造反,在荊州的綠林山上建立了根據地,“綠林軍”迅速發展到了數萬人。

  公元18年,山東半島上,農民樊崇率眾造反,人馬也聚集了幾萬人。為了在戰鬥中區分敵我,起義的將士都把自己的眉毛染成紅色,稱為“赤眉軍”。

  幾年之間,“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秋收時節暮雲愁,霹靂一聲暴動”。反抗王莽的農民起義浪潮,風起雲涌,幾十支大大小小的起義軍此起彼伏,互相呼應,聲勢浩大,遍及全國。

  到了公元22年,綠林軍里的下江兵、新市兵已經離劉秀的家鄉不遠,整個南陽郡都騷動了起來。

  現在,北方的匈奴、西域的各國、雲南的少數民族都一窩蜂地起來反對朝廷,邊境狼煙四起,不得安寧;內地則水、旱、蝗、雹,災害不斷,數百萬饑民紛紛餓死,其狀慘不忍睹。可以說,經過王莽篡位後十四年的胡亂治療,這個國家氣數已盡。

  識時務者為俊傑,以劉秀對劉演的了解,早已暗中招兵買馬的大哥必反無疑。

  自從王莽篡漢當了皇帝,所有劉氏皇族的爵位、封邑全被取消。他們的政治待遇沒了,連在祖傳地產上收租稅的經濟權利也被剝奪了。這些遭到罷免、驅逐的劉氏宗親們普遍站到了王莽朝廷的對立面。

  劉演、劉秀兄弟一直都在等待著造反的最佳時機。歷史上無數血的教訓表明,造反這件事情,早了不可以,晚了也不可以。早了,刀槍沒長眼,容易被幹掉;晚了,資歷太淺,人家吃肉,你只能喝湯。所以,造反不是問題,問題是什麼時候造反。

  經過分析,劉秀已經理清思路,而李通兄弟所說“劉氏復起,李氏為輔”的讖文,則讓他心頭再次激起了陣陣漣漪,因為他也想起了另一條不可思議的讖文!

  當初,劉秀和哥哥劉演、姐夫鄧晨等一起在南陽郡的首府宛城和一些朋友曾經參加過一個聚會。其中一個叫蔡少公的人對于預言未來的圖讖學很有研究。酒後吐真言,蔡少公說出了一句秘密流行了很多年的預言,這句話就是:“劉秀當為天子!”

  有人就問了:“是國師公劉秀嗎?”

  當時王莽手下有一個大紅人,原名叫劉歆,是著名的經學大師,被王莽封為至高榮譽的“國師公”。他就是因為知道了“劉秀當為天子”這句讖言,有了非分之想才把自己改名叫劉秀的,妄想以後能中個大獎。由于這個“劉秀”知名度很高,所以人們都猜測他最有可能掌握最高權力。

  誰想此時年輕的劉秀劉文叔居然發言了!他開玩笑似地說:“怎麼知道就不是我呢?”劉秀,似乎在不經意間流露了遠大的政治抱負。

  在多數人都相信讖言的時代,既然神秘的預言說了“劉秀當為天子”,那它對老百姓和劉秀本人都是一個強有力的暗示。《後漢書?鄧晨傳》記載了此時的情形:“少公頗學圖讖,言劉秀當為天子。或曰:‘是國師公劉秀乎?’光武戲曰:‘何用知非仆耶?’坐者皆大笑,晨心獨喜。”

  劉秀的一句玩笑話,引起了可能包括劉演在內的人們的大笑,因為大家都覺得劉秀這樣一個小地主兼糧食販子想成為未來的皇帝,太不靠譜了!只有姐夫鄧晨非常高興,這充分說明鄧晨視力不錯,一眼就看出了小舅子的過人之處。

  李氏兄弟的“劉氏復起,李氏為輔”和“劉秀當為天子”的兩條讖文相互對應,給了劉秀莫大的精神鼓舞。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識時務者為俊傑!劉秀把博弈的勝算想了又想,最後徹底想通了,大哥劉演造反已如板上釘釘,自己豈能獨善其身?此時不反,更待何時!他慨然同意了李通等人的建議。雙方密謀很久,議定了方案,開始大量購買武器。

  那麼,劉秀和李通是怎麼計劃的呢?

  他們計劃在一個月後,也就是十月立秋南陽郡舉辦軍兵考試的那一天舉行起義。當時全國從地方到中央,每年都會召集步兵、騎兵、水兵等各個兵種,進行射箭、乘馬、行船等軍事技能比賽和考核。因為考試時大家都會公開拿著各種兵器趕到考場,這樣聚眾持械就不會引人注目,劉秀和李通計劃就在那天劫持主考的宛城文武官員,打響起義的第一槍。

  為了擴大聲勢形成連鎖反應,另外由劉秀和李軼回到舂陵和劉演同時起兵。計謀已定,李通在宛城積極準備起來,劉秀和李軼則率隊向劉氏的大本營——舂陵進發。

  這時候舂陵的劉演已經行動起來了!他劉伯升多年來處心積慮,傾家蕩產,聯絡豪強,廣交朋友,等待的就是這個偉大的時刻!

  劉演雖然豪邁,但絕不是一個莽撞的人。為了增加造反成功的概率,他精研兵法,仔細研究了南陽一帶的形勢,了解地方官員的才能,做到了知己知彼。因為不斷有人造反,官軍幾次的平叛行動都以失敗而告終,原來這些酒囊飯袋根本就不會用兵,這就讓劉演信心大增。

  鑒于造反的綠林軍已經兵臨城下,革命烽火一觸即發,劉演迅速把至親和死黨們召集到一起,發表了慷慨激昂的起兵總動員。在劉演的鼓動下,骨幹分子紛紛摩拳擦掌,表示要大幹一場!制訂好了起義的計劃後,劉演的妹夫鄧晨等親屬都回到各自的縣鄉分頭準備。

  因為造反是株連九族的大罪,所以一聽說劉演要造反,親朋好友好多人都連連叫苦說:“伯升殺我!”嚇得東躲西藏。

  這時候劉秀從宛城回來了,他居然身穿著紅袍大帽的漢朝軍裝,帶領一群戰士招搖過市。人們看到一向溫順儒雅的劉秀也公然造起反來,都非常驚奇地說:“連這麼謹慎厚道的人都革命了!”于是恐懼的心才稍微安定下來。

  就在劉秀在家里做各種準備工作的時候,一個老頭兒怒氣衝衝地進了院子。他就是劉秀的親叔叔劉良。

  劉良是個萬里挑一的好人,當年他是因為舉孝廉才當的官。西漢政府規定每二十萬戶中每年要推舉孝廉一人,由朝廷任命官職。被推舉的人除了博學多才外,更須孝順父母、行為清廉,故稱為“孝廉”。

  史書對劉良著墨不多,因為他只是個配角。這個配角之所以能在亂世之中享受了多年的榮華富貴,子孫後代也興旺不衰,這一切都源于他有著助人為樂的好習慣。幫助別人而不圖回報的人,最終還是會獲得回報的。

  公元3年,劉秀剛剛九歲,父親劉欽不幸死在了南頓縣政府的工作崗位上,無奈之下母親樊嫻都只好帶領劉演、劉秀等孩子從中原地區千里迢迢移民到了安徽蕭縣,投奔了劉欽的親弟弟縣令劉良。劉良毫不猶豫地接納了寡嫂和六七個嗷嗷待哺的孩子,除了讓孩子們吃飽穿暖,還讓他們受到了應有的初級教育,對他們“撫循甚篤”。

  王莽當上新朝皇帝的第二年,劉氏宗室普遍被剝脫了爵位和官職,徹底從龍種成了跳蚤,小小的縣令劉良也被毫不留情地撤職,成了一介平民。不得已,十五歲的劉秀和全家人都隨著叔叔劉良從安徽蕭縣跋山涉水回到了老家舂陵。南陽郡蔡陽縣舂陵鄉白水村(今湖北省棗陽市吳店鎮皇村),這里是劉秀祖父的祖父舂陵侯劉買的封地,一百多年來,劉買的子孫都把根扎在了這里。

  叔叔劉良在劉秀心目中有著父親一樣的權威,說話是很有分量的。劉良聽說一向懂事的老三也參與了造反,怒氣衝天進了院子,見了侄兒就斥責:“你和你大哥不一樣,現在咱們整個家族都危在旦夕,你怎麼能和他一樣糊涂呢!”看劉秀無動于衷,劉良氣急敗壞地說:“我要去向嚴尤將軍告密!”嚴尤是朝廷的大司馬,現在擔任南方剿匪軍總司令,負責鎮壓各地起義軍。老劉頭說著話,竟然真的出門走了!劉秀趕緊派人去跟蹤,跟蹤的人回來報告說,劉良老先生正在門外坐著吭哧、吭哧啃肉幹呢。

  第二天劉秀就去看望叔叔,笑著問已經消了氣的劉良:“您打算何時去見嚴尤將軍啊?”劉良說:“我嚇唬一下你罷了。”沒辦法,上了年紀的老劉頭已無力扭轉乾坤,只能任由命運的安排了。

  就在這時,劉演、劉秀的母親樊嫻都因病去世了。

  樊嫻都是湖陽縣大地主樊重的女兒,從小就受到了很好的家教,“自為童女,不正容服,不出于房”,她從小就知道出屋前先化好妝、整理好衣服,從來不會不顧形象。樊嫻都知書達理,婉順賢淑,親戚朋友都很敬重她。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是她給了六個孩子最良好的教育,尤其是劉秀一生中不斷閃爍的人性光輝更是離不開母親的影子。

  懷著對兒女們造反後果的擔心,也懷著對革命成功的憧憬,樊嫻都走了。一抔黃土,塵封了一個偉大母親所有鮮活的記憶。

  母親的離世雖然讓造反的劉氏兄弟悲痛不已,但也因此沒了後顧之憂,除了革命,再無二心。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在劉演的號召下,二弟劉仲、三弟劉秀,族兄劉嘉、劉賜,叔父劉良全家,以及當地德高望重的舂陵侯嫡子劉祉等人也都相繼入夥。舂陵劉氏皇族全體總動員,好幾千人拖家帶口、扶老攜幼,放棄了一切,舉族造反,一頭扎進了血雨腥風之中。

  以劉演為首的南陽子弟組成了一支七八千人的反莽軍隊,史稱“舂陵軍”。劉演作為起義軍的老大,橫槊立馬,高揚大旗,號稱“柱天都部”,自喻為擎天之柱。

  滿懷豪情的劉演率領浩浩蕩蕩的舂陵子弟兵迎著那輪渾圓的旭日出發了。

  本文摘自:《百王之王;神一樣的光武帝》,作者:復強 著,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