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政權建立了,但是堂堂皇帝還只能住在縣城里,這也太不像話了。大司徒劉演指揮主力部隊繼續攻打早就被包圍了的宛城,要盡快拿下這個地級城市作為都城。
為了分化、限制劉演派係壯大,劉玄一夥有意把劉演的心腹都調到了外地,刻意造成了劉演人單勢孤的局面。
公元23年三月,偏將軍劉秀、鄧晨被派遣出徵了,他們跟隨著成國上公王鳳、廷尉大將軍王常等率領大約兩萬人向東北方向的昆陽等地進軍。
劉秀在出發前和哥哥告別。兄弟倆究竟說了些什麼,是否灑淚而別,我們不得而知。他們可能都沒有意識到,這將是他們兄弟的訣別!
天邊一抹夕陽隱沒在遠山之外,黑暗悄悄襲來了。望著親愛的兄弟那瀟灑的背影漸漸遠去,劉演跨馬揚鞭返回了攻城的軍營中。
英雄就是英雄,奔赴前線的劉演還是一如既往地衝鋒陷陣,不知疲憊。不過,這次他遇到了一顆釘子,一顆響當當的硬釘子——宛城守將岑彭。岑彭負隅頑抗,整整三個月,劉大司徒竟然毫無進展。
王鳳、劉秀他們這一路軍隊卻收獲頗豐。他們相繼佔領了中原地區的昆陽、定陵、郾城等地,繳獲了大量的牲畜、糧食、財物。戰利品都被轉運到宛城城下,有力地支援了劉演的圍城戰鬥。
劉玄同時派出平林兵的主力去攻打新野縣,掃清南陽境內的王莽殘余勢力,以確保中央總部機關的安全。
平林兵攻打新野,久攻不下。最後估計是快挺不住了,守城的新野縣縣令提出了一個投降的條件:“得司徒劉公一信,願先下。”
俗話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雖然劉演不如劉玄、朱鮪一夥兒勢力大,但他的人氣極旺,名望、能力都有目共睹,經營多年的個人品牌已經樹立起來,所以新野縣令是他的粉絲就毫不奇怪了。能在人民群眾中有如此高的威望,劉演很高興,就從宛城城下抽空過來了。縣令一看劉大司徒居然親自來了,馬上開城投降。
佔領了新野,更始政權基本上就後顧無憂了,但是前方傳來了令人恐怖的消息。
68歲的王莽已經“皓首白須”,面對滿目瘡痍的江山,他居然還有心思娶媳婦!《漢書?王莽傳》說他“欲外視自安,乃染其須發,進所徵天下淑女杜陵史氏女為皇後,聘黃金三萬斤”。這個有史記載的“中國染發第一人”雖然新婚,但很敬業,他掙扎著從美女玉體橫陳的龍床上爬起來,使出最大的力氣向“出頭鳥”劉玄掄起了雪亮的戰刀!
盡管地球人都知道老王頭就要完蛋了,但是困獸猶鬥,王莽最後一擊的力量還是空前地驚人。他任命大司徒王尋和大司空王邑親自擔任討逆集團軍正副總司令,從全國各州郡、各軍區調集了無數精銳,還抓了大量壯丁。那麼,王莽軍究竟有多少人呢?大約是一百萬。
《後漢書》載,“大司徒王尋、大司空王邑將兵百萬,其甲士四十二萬人”。也就是說這支大部隊的總人數有一百萬左右,其中戰鬥部隊四十二萬人,另外還有幾十萬人的後勤、運輸部隊。
為確保勝利,王莽又特意選拔了好幾百個“能為兵法者”組成了軍事顧問團,同時“選練武衛,招募猛士,旌旗輜重,千里不絕”。此外,還特意聘請了奇人“巨無霸”。
巨無霸是當時世界第一高人,身高約在2.31米以上,坐車要用四匹馬拉,睡覺枕著戰鼓,吃飯用鐵做的筷子。這個比姚明還要高大強壯的家夥被任命為警衛隊長。同時王莽軍還馴養了一批老虎、豹子、犀牛、大象等兇猛動物隨軍前進,“以助威武”。這樣空前強大的兵力和超級豪華的陣容,“自秦漢出師之盛,未嘗有也”。
由于這場戰爭事關王莽政府的生死存亡,所以王莽極其重視,可以說是傾全國之力、聚天下之兵,幾乎把最大的能耐都使出來了。
從得知更始皇帝登基的二月份開始,經過近三個月的準備,王莽的百萬大軍終于調動集結完畢。
公元23年五月,新朝大司徒兼集團軍總司令王尋元帥和他的副手王邑率領史無前例的龐大軍團,到達了中原地區的潁川。在這里,他們和打了敗仗的南方剿匪軍總司令、納言將軍嚴尤的部隊會師了。
他們的第一個攻擊目標就是軍事重鎮——昆陽。
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出人意料的最偉大的戰爭之一——“昆陽之戰”一觸即發!
當時的形勢是這樣的:
更始漢軍的總兵力一共只有十多萬人,大部分部隊都在劉演的指揮下圍攻宛城。前線人馬僅有兩萬多人,其中王鳳、王常率領約八九千人駐扎在昆陽,其他將領率領一萬多兵馬,分別駐扎在昆陽西部的定陵和郾城。
當王尋、王邑率領浩浩蕩蕩的大軍向昆陽逼近的時候,劉秀正帶兵在潁川郡前線活動。
潁川人傑地靈,在這里劉秀收納了當地很多優秀的高級人才加入了他的創業團隊,比如王霸、傅俊、馬成等名垂青史的英雄們,就是他日後成就帝業的軍事班底,他們都在雲臺二十八將之列。
在陽關聚一帶巡邏的劉秀,即將和莽軍的先頭部隊相遇,劉秀就首先進入了敵軍情報人員的視線。常年剿匪的嚴尤很注重搜集情報,研究敵情。從城里出來投降的人向嚴尤報告說劉秀不取財物,只是忙于調兵遣將、出謀定策,這讓嚴尤很好奇。
幾年前劉秀在京城長安遊學的時候,曾經找過當時擔任大司馬的嚴尤,替家里的親戚打官司,位高權重的大司馬嚴尤接見了他。
那時二十出頭的劉秀已經出落得相貌堂堂、文雅俊秀。據《東觀漢記》記載,劉秀的相貌是“隆準,日角,大口,美須眉,長七尺三寸”。“隆準”,就是高鼻梁,“日角”就是高額頭,“美須眉”是胡須和眉毛都很漂亮。劉秀身高七尺三寸,約合現在1.75米。以當時人的平均身高來論,他完全可以算是身材修長了。劉秀不但身材好,而且面如冠玉、皮膚白皙、眉清目秀,是一個文質彬彬的美男子。
當時劉秀是和同學朱佑一起來的,本來朱佑也想向大司馬嚴尤告狀,但是“尤止車獨與上語,不視佑”,人家嚴大司馬根本就沒看朱佑一眼。劉秀漂亮的外表和得體的言談給嚴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事過多年,嚴尤一聽說當初的帥哥劉秀今天已頗有作為,不由得笑了,說:“是美須眉者邪?何為乃如是!”翻譯過來就是:“是那個帥哥嗎?他這麼做想幹什麼呀!”
劉秀想幹什麼呢?昆陽之戰是劉秀在歷史舞臺上第一次以獨立的領導形象亮相。由于大哥不在身邊,在沒有依靠也不受限制的情況下,他被激發出了英雄本色。
鑒于敵人聲勢浩大,所以劉秀迅速從陽關聚返回了昆陽。所有的將領都知道王莽百萬大軍殺了過來,面對即將來臨的滅頂之災,大家都很害怕,又都擔心老婆孩子,所以帶著搶來的財物逃跑回家的想法佔了上風。
就在“上公、大將軍、將軍”這些高官們莫衷一是的時候,小小的偏將軍劉秀站出來了。他說:“現在我們兵馬和糧草都很少,外面的敵人卻十分強大,團結起來抵抗還有勝利的希望。如果我們各自分散,那就誰也好不了。現在宛城還沒有攻克,主力大軍也無法前來救援,昆陽要是被攻破了,一天之內,我們的各支部隊必將全軍覆沒。大難臨頭,現在大家怎麼能消極應付、臨陣脫逃呢?!”這話說得很不順耳。一個小小的偏將軍也暗含諷刺,讓人不爽。“諸將怒曰:劉將軍何敢如是!”
劉秀並不爭辯,而是微笑著走了。
這個微笑,成為歷史上令人難忘的一個特寫鏡頭。明朝大學者王夫之評論道:“一笑之下,綽有余地,而何暇與碌碌者爭短長邪?……勇者,非氣矜也,泊然于生死存亡而不失其度者也。光武之笑起而不與諸將爭前卻,大有為者之過人遠也,尤在此矣。”
劉秀走了之後,諸將還是一籌莫展,不過頗有見識的王常卻認為劉秀說得很有道理。
這時候,偵察兵回來報告:“敵人快到昆陽城北了,軍隊陳列了好幾百里地,看不到盡頭。”這鋪天蓋地的陣勢,讓王鳳、王常等諸將都感到問題比想象的嚴重得多,想跑也沒那麼容易,一時間都沒了主意。
“疾風知勁草”。當團隊所有的人都因為困難而退縮了,敢于站出來的人就自然成了領導。此時領導者的權威會突破官職、年齡、資歷等限制而格外受到尊重。說白了就是“誰能夠救命,誰就是老大!”于是劉秀又被請了回來。
劉秀的態度依然很平和,他給大家分析了形勢,一針見血地指出:人數並不是最重要的,決定勝負的是人的意志!我們要想贏得勝利就必須全力堅守一段時間,同時搬請援兵,集中力量內外夾擊,一旦拿下宛城,主力部隊前來增援,事情就更好辦了。
劉秀作出了這樣的安排:由王鳳、王常率城里的八九千人堅守待援,劉秀親自帶領少數人衝出去,一面去調集定陵和郾城的一萬多人馬前來營救,一面派人向宛城告急,請求主力增援。
恐懼和慌亂使大家都沒有了辦法,盡管這看起來是個很難完成的任務,但是別無良策,于是,劉秀的意見被一致通過。
當晚,在夜幕的掩護下,劉秀和五威將軍李鐵、偏將軍鄧晨等十三名勇士騎馬從昆陽城南門突圍。這時,到達昆陽的敵軍前鋒部隊已接近十萬人,眼看就要將昆陽包圍了。劉秀他們趁敵人初來乍到建制相對混亂的空隙衝了出去。
城中幾條漏網之魚的逃跑根本沒引起集團軍總司令王尋等將帥的注意,但是很有戰爭經驗的嚴尤頭腦還是十分清醒的。
嚴尤向副總司令、大司空王邑獻了一計。他說:“昆陽城不大,但是很牢固,不易攻克,而反賊頭子劉玄的大本營現在宛城,如果我們放過昆陽而直接向宛城進攻,宛城的反賊就一定會敗逃。宛城一敗,昆陽的敵人自然也就瓦解了。”
這條計策十分英明,嚴尤在實戰中靠流血換來的經驗果然一針見血。“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高手做事情就是要忽略細枝末節,直奔要害。就像毛澤東所說:“如果是存在著兩個以上予盾的復雜過程的話,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這個主要矛盾,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後世朱元璋的兒子燕王朱棣造反,在邊角糾纏,屢戰屢敗。最後就是在高人的指點之下,繞開無關緊要的小城市,大軍直逼首都南京。南京一拿下,小城市紛紛投降。就這樣朱棣順利當了皇帝,大功告成。
可惜的是,嚴尤的妙計卻被棄如敝屣,讓王邑這自以為是的家夥給遠遠扔到一邊去了。
王邑義正詞嚴地說:“當年我做虎牙將軍的時候消滅了反賊翟義,因為沒能活捉他,還讓皇帝臭罵了一頓。如今我百萬雄師一出馬,送到嘴邊的一碟小菜還不順手拿下,有何面目見江東父老?!”
一聽此言,嚴尤知道,對牛彈了一次琴。自己的妙計付諸東流,鬱悶的嚴尤毫無辦法,只能聽之任之。
可以設想,哪怕莽軍在圍攻昆陽的同時,還分出一部分兵力去攻擊郾城和定陵,讓漢軍自顧不暇,昆陽也就完了。
可惜的是,上帝他老人家沒有這樣安排。
突出重圍後,劉秀等十三騎一路狂奔,來到了定陵。此時的劉秀面臨著巨大的壓力,他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搬回救兵,否則夜長夢多,變化莫測。
昆陽城的八九千人在百萬敵軍的進攻下,只能臨時守一陣子,想長時間堅守都沒那個能力。面臨強敵,置身死地,定陵、郾城的這一萬多人馬會聽一個偏將軍的指揮嗎?劉秀的心是懸著的。
果然,當劉秀拿出前敵總指揮王鳳的將令,讓將領們火速趕往昆陽增援的時候,大家都很不情願。除了害怕之外,主要是舍不得丟掉搶到手的好東西。
前面說過,王鳳、劉秀他們這支部隊北上以來,收獲頗豐,繳獲大量的戰略物資都被送到主力部隊那里,有力地支持了劉演他們的圍城行動。除此之外,還有更多值錢的金銀寶貝,都被這些將領們私自留了下來。搶到了一大堆的好東西,患得患失就成了累贅。
劉秀就發揮他耐心細致的長處,針對大家“貪惜財物,欲分兵守之”的想法做足了思想工作。劉秀在勸人家“要命不要錢”這方面很有經驗,他就把以前在唐子鄉處理內部分贓不勻的理論又拿了出來。“打了勝仗,好東西數不勝數,這點東西算什麼?要是輸了,腦袋都保不住,要錢有什麼用!”一番說辭,利害分明,淺顯易懂,基本上消除了大家消極保財的想法。
“我們只有一萬多人,怎麼能和百萬大軍抗衡呢?”針對大家信心不足的疑問,劉秀想出了一個振奮精神、鼓舞士氣的好辦法。
他讓人偽造了一封“漢軍勝利佔領宛城,主力部隊已迅速趕來參戰”的書信,從外面興高採烈地向大家報捷。實際上此時宛城的確已經被劉演攻克了,只不過劉秀還不知道。這封信的及時趕到,極大地振奮了人心。把這個好消息傳遍軍營之後,劉秀的戰前動員就開始了。
史書上並沒有記載劉秀是怎樣演說的,我們可以推測一定是掌聲雷動,歡呼四起!初見成效後,劉秀等人又趕到幾十公里外的郾城,同樣說服了這里的將領。劉秀就像一個有魔力的教主一樣,去除了他們的恐懼,刺激了他們的貪心,鼓足了他們的勇氣!
于是兩隊人馬合兵一處。留下少量留守人員後,劉秀查點了一下,可以投入戰鬥的大約只有一萬人馬(相當于現在一個師)。
兵在精,不在多。劉秀志在必得。他從這一萬人馬中選出了三千精兵,組成了一支戰鬥力超強的敢死隊,養精蓄銳,磨刀霍霍,做著大戰前的各種準備。
自從劉秀等人出城之後,莽軍很快就把昆陽圍得插翅難飛。按照莽軍總司令王尋、王邑的想法,一百只貓抓一只老鼠還不是手到擒來?據《資治通鑒》記載,王邑驕傲地說:“今將百萬之眾,遇城而不能下,非所以示威也。當先屠此城,蹀血而進,前歌後舞,顧不快邪!”意思是為了顯示百萬雄師的威風,我們要先來個昆陽大屠殺,踩著敵人的鮮血前進,載歌載舞,那有多美啊。
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後漢書》這樣描述了當時宏大壯觀的戰爭場面:“遂圍之數十重,列營百數,雲車十余丈,瞰臨城中,旗幟蔽野,埃塵連天,鉦鼓之聲聞數百里。或為地道,衝輣城。積弩亂發,矢下如雨,城中負戶而汲。”
鋪天蓋地的王莽軍隊,把一個小小的昆陽城層層圍困,水泄不通。上百個軍營,無數的戰士,或者用高達二三十米的雲車攻爬城牆,或者鑽挖地道,或者用衝車撞城門,一時間旌旗蔽日,塵埃連天,殺聲震耳,戰鼓如雷。強大的攻勢真是氣勢宏偉,無法想象。城外弓弩齊發,城里亂箭如雨,昆陽城的人要到井邊打水都得背著門板!
敵人炮火之猛烈,超乎想象;敵人聲勢之浩大,聞所未聞。
“見過牛的,但沒見過這麼牛的。”昆陽城里的成國上公王鳳、廷尉大將軍王常等人傻眼了,驚呆了。
為了活命,王鳳、王常等革命意志薄弱的家夥,在敵人地毯式的轟炸之下,只堅持了十幾天,還沒等援兵到來,竟然就做出了獻城投降的決定。
如果這幾個熊玩意兒交槍投降的話,昆陽城馬上就會被莽軍順利佔領。劉秀力挽狂瀾的計劃就會完全落空,內外夾擊成為空想,軍心士氣一蹶不振,定陵、郾城的部隊立刻將上升為敵人的第一攻擊目標。覆巢之下,豈有完卵?這一萬多人最終很難幸免于難。
此時,劉秀鞭長莫及。城里投降的決定,他無法得知,更無法阻止。
在不斷的叫喊聲中,在白旗的搖晃之下,王莽軍隊終于停止了衝鋒。昆陽城里的起義軍領導人王鳳派出談判代表,希望政府寬大處理,請大司徒王尋和大司空王邑兩位總司令高抬貴手,“我們認輸了,無條件投降,請求官軍饒命。”
王尋笑了,王邑笑了,連嚴尤也忍不住笑了。
一只嚇得瑟瑟發抖的小老鼠跪在這只巨貓的腳下,溫順地低下了頭。
這一刻,勝負已分,輸贏已定。
命運就是命運。沒有戲劇性的轉折不是命運,只有讓人捉摸不透的才是命運。
絕對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王鳳等乞降,不許。尋、邑自以為功在漏刻,意氣甚逸。”
王尋等人竟然拒絕了昆陽城里的投降請求。“遊戲才剛剛開始,我們還沒玩夠,還沒過癮呢。”
殺人之前,看著已經沒有反抗能力的弱小的敵人睜大了恐懼的眼睛,連連哀鳴,苦苦掙扎的樣子,往往會給變態殺人狂巨大的心理滿足。為了延長這種變態的快樂,王尋等人把自己推上了絕路。
連投降都不能,心理上遭到巨大羞辱的昆陽漢軍們震驚了。投降的目的是為了活命,不讓投降,就意味著敵人一定要趕盡殺絕!
此刻,擺在昆陽城里全體將士們面前的,只有一條路,那就是——死路。既然必死無疑,就豁出去了!“跟他們拼了!往死里整!整死一個夠本,整死兩個賺一個!”
絕望的士兵們紅了眼,臨死的憤怒變成了巨大的力量!剎那間,一群懦夫變成了勇士,一群老鼠變成了獅子!“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歷史,重演了。
就在昆陽城因為同仇敵愾而變得更加堅固的同時,劉秀率領著一支戰鬥力超強的部隊趕到了。
公元23年農歷六月初一,歷史牢牢記住了這一天。
劉秀率領一千多名騎兵和步兵組成的先鋒部隊抵達昆陽城外,在離敵營四五里的地方列陣迎敵。
敵軍總司令王尋等人知道漢軍的援兵到了,才一千多人,也就是區區一個團的兵力嘛,殺雞何用宰牛刀?于是就只派出一支幾千人的部隊,用比漢軍多數倍的兵力去消滅劉秀的這個團。
對劉秀來說,這是最關鍵的一次戰鬥!
如果首戰不克,就會大費周折。事到萬難須放膽,必須用實際行動,一下子就把戰士們的勇氣鼓足。劉秀再一次做了精彩的戰前動員,就像電視劇《亮劍》里李雲龍團長的演講:“狼行千里吃肉,狗行千里吃屎!咱獨立團啥時候吃肉?那就是遇到小鬼子的時候!”
“現在,我們吃肉的時候到了!”劉秀一馬當先,率領一個團的戰士們像猛虎一樣撲了上去!
避我者生,擋我者死!遇鬼屠鬼,遇佛殺佛!
在此戰必勝的強大信念激勵下,劉秀身上的巨大潛能被空前地激發出來,這個曾經文弱的儒生簡直就像一只狂暴的雄獅,氣勢如虹,無堅不摧。他像一個拼了命的瘋子,惡狠狠地號叫著,衝殺著,槊鋒所至,鮮血噴涌,敵人無數具屍體在他面前倒了下去!
短兵相接,殊死格鬥,狹路相逢勇者勝。在勇士們強大的攻擊力面前,王莽的士兵們招架不住了,開始丟盔卸甲,紛紛潰退。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劉秀身先士卒的超級勇敢表現,讓後面觀陣的將士們十分驚訝。大家都議論紛紛:“劉將軍平生見小敵怯,今見大敵勇,甚可怪也!且復居前,請助將軍!”
勇敢是可以傳染的。當劉秀再次發起進攻的時候,精神大振的全軍將士們,開始了集體大衝鋒!眾人在槍林箭雨中奮勇狂驅,猶如一艘大船乘風破浪急速前進。一萬多人的生力軍把莽軍殺得屍橫遍地、倉皇逃竄。“諸部共乘之,斬首數百千級。連勝,遂前。”
接連的勝利把莽軍的陣地撕開了一個大口子,劉秀的部隊已經推進到了前線,距離王莽軍的總司令部越來越近了。真正的大戰,一觸即發。
決戰前夕,劉秀又顯示了他的足智多謀——用計就要把計用足。既然一封偽造的宛城報捷書可以讓自己的隊伍人心振奮,那也同樣可以讓昆陽的同志們精神抖擻。要是讓王莽軍隊知道了,自然也會起到動搖其軍心的作用。
劉秀讓人把那封報捷信繼續送往昆陽。其實劉秀知道這封信根本送不進去,但他還是讓人去送了,于是這封信如願地被敵人截獲了。
王尋、王邑知道了相當不爽,宛城失守,敵軍馳援,這意味著莽軍的勝利將不會那麼輕松,王總司令那不可一世的牛氣大大受挫了。
此時老天爺也不幫忙,《東觀漢記》和《後漢書》里都記載了這樣的神奇現象:“夜有流星墜營中,晝有雲如壞山,當營而隕,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厭伏。”夜里有不祥的流星墜落到了王莽的軍營中,而白天呢,竟然有像崩塌的山一樣的雲朵,朝著營地飄落直下,在離地面很近了才消散,軍官和士兵都嚇得趴在了地上。
“雲如壞山”這對于軍隊來說,是全軍覆沒的兇兆。按照古代佔卜的卦辭說:“營頭之所墜,其下覆軍殺將,血流千里。”可以想象這對于很迷信的莽軍來說,打擊是巨大的。
在王莽執政的14年中,天下大亂,饑荒、勞役和戰爭等天災人禍,使全國人口急劇下降。據記載,公元2年漢帝國尚有5959萬人口,到了公元57年已經降為2100萬。這超級驚人的數目說明,全國大部分人都死了。餓殍遍地,白骨成堆,整個九州大地成了暗無天日的“活棺材”,人吃人的現象屢見不鮮,能在亂世中活下來是多麼不容易。
很多人為了活命,不得已選擇了當兵吃糧,在軍隊里只是為了混口飯吃而已。當兵是為了活命,戰爭卻使人沒命,所以能跑就跑,保命要緊。為了一個篡位的老王頭賣命不值得,這是很多莽軍士兵的共識。
與莽軍的消極相反,劉秀的漢軍卻大不相同。諸將經過幾次勝利,“膽氣益壯,無不一當百”。
劉秀不愧是個天生的大將之才,他完全明白擒賊先擒王的道理,面對強敵,必須直擊要害。
決定命運的總攻開始了!劉秀親自帶領最精銳的三千人敢死隊,在昆陽城西的河邊揮槊直撲敵軍最高指揮部!
敵人居然找上門來了。王尋、王邑覺得這是一個機會,是一個顯示自己神氣的好機會。兩位老總馬上集合了身邊一萬多人的嫡係王牌師,要親手幹掉前來找死的這一小撮反賊!為了顯示自己的能力,王總司令傳下命令:“諸營皆按部,毋得動!”他老人家要親自率軍,獨立迎敵。
電影里常見的情節出現了,一個武功高強的老大,面對一個弱不禁風的對手,有著十足的把握把他打得大敗,于是命令身邊的弟兄們:“都不要動,誰也不要幫忙,看我怎麼收拾他!”
電影最後的結果,導演的安排幾乎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弱小的戰勝了強大的,沉默的戰勝了囂張的!
開始時情節越是壓抑,後面的宣泄就越是痛快!決戰前越是揪心斷腸,勝利後就越是歡呼雀躍。欲揚先抑,是大導演的拿手好戲。
王尋——王莽多年的好哥們兒,新朝政府總理兼討賊集團軍總司令,滿以為自己一萬多人的王牌師足以滅掉劉秀的一個雜牌團,成竹在胸,勝利在握!但是他錯了,錯得無可救藥,錯得百死莫贖。他不知道,披著狼皮的羊,哪怕數量再多、樣子再兇,也鬥不過一頭猛虎。
王尋立足未穩,戰鬥英雄劉秀率領著三千精壯漢子組建的敢死隊已經頂著槍林彈雨,冒著炮火硝煙衝了上來,縱馬馳奔,銳不可當!漢軍全是不要命的自殺式襲擊,剎那間就佔了上風。一招致命,憑的就是勇敢和速度!
猛虎下山,群龍過海,“愣的怕橫的,橫的怕不要命的”,王尋的精銳王牌師很快就亂了陣腳,被打得暈頭轉向,哭爹喊娘。
如果這個時候其他莽軍都上來幫忙,群起攻之,劉秀一支孤軍本領再大也難以抵擋。此時“導演”埋下的伏筆起了關鍵作用。因為王尋總司令曾經下過命令,“諸營皆按部,毋得動”,所以各個部隊的長官們雖然知道中軍附近越來越混亂,但是都“不敢擅相救”。
王尋,自己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假如他知道那道愚蠢的命令會使他喪失掉最後的活命機會,他一定會十分後悔。可惜的是,老天沒有給他後悔的機會。
莽軍總司令部的一萬多人被徹底打垮的同時,王莽百萬大軍的最高領導、大新朝的十大元帥之一,王尋為國捐軀!
“敵軍總司令被殺死了!”這天大的好消息一經傳開,漢軍更是信心百倍,勇氣十足。此時,昆陽城門大開,“城中亦鼓噪而出,中外合勢,震呼動天地,莽兵大潰”。
王莽從全國各州郡徵調上來的這些雜牌部隊,數目雖大,但是壯丁們未經訓練,倉促上陣,互相之間又不懂得配合,在不知敵情的情況下,一旦引起連鎖的恐慌,失敗就不可阻止了。
內外夾擊之下,潰逃的莽軍相互踐踏,一百多里內死屍隨處可見。這時老天爺也開始為漢軍幫忙。一時間,電閃雷鳴,狂風肆虐,屋上的瓦片都被吹得到處亂飛。大雨傾盆直下,滍川河水泛濫成災,莽軍中馴養的老虎、豹子等兇猛的野獸也被這混亂的場面嚇得哆哆嗦嗦。王莽的士兵不知漢軍有多少人,一個個爭先恐後地撒腿逃命,滍川河里被淹死的士兵數以萬計,屍體多得把河水都堵住不流了。
兵敗如山倒。高人巨無霸不知所終。僥幸逃得性命的王邑、嚴尤、陳茂等大軍統帥們全都抱頭鼠竄、狼狽而逃。王邑逃回了長安,嚴尤和陳茂成了流寇。
漢軍繳獲了王莽軍隊的全部輜重,好東西數不勝數,搬運了好幾個月還沒搬完。
歷史永遠都不會忘記,那是一場天地變色、日月無光的戰爭。在漢軍區區兩萬多人的強悍攻擊下,王莽四十多萬人的主力部隊全軍覆沒,百萬大軍頃刻瓦解。
王莽他老人家使足全部的肺活量才吹起的超級大氣球,竟讓小夥子劉秀用一根針就輕易扎破了。劉秀,完成了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戰爭神話。昆陽之戰,這是一場決定中國人未來二百年命運的大決戰,也是王莽和劉玄兩大政治集團你死我活的大決戰,新莽王朝的喪鐘就此敲響。
以弱擊強,以少勝多,昆陽之戰作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戰爭之一載入了史冊。劉秀也由此進入了中國最具膽識的軍事家之列。作為大決戰的勝方統帥,三十而立的劉秀,從此威震中原,名聞天下,他開始以獨立且光輝燦爛的形象登上了歷史舞臺。
當狼奔豕突的殘兵敗將把失敗的消息傳回首都長安時,白發蒼蒼的王莽正在皇宮的美女群中做著與其年齡極不相稱的各種性實驗。《漢書?王莽傳》說:“莽日與方士涿郡昭君等于後宮考驗方術,縱淫樂焉。”驟然聽說百萬大軍徹底覆沒的消息,猶如五雷轟頂,王莽堅持,堅持,再堅持,沒堅持住……“嘎”一下暈了過去。
經此一戰,王莽政府元氣大傷,軍隊主力喪失殆盡,再也沒有力量組織對反賊的鎮壓了。從此以後,“海內豪傑翕然響應,皆殺其牧守,自稱將軍,用漢年號以待詔命,旬月之間,遍于天下”。
王莽已然內憂外患,眾叛親離,陷入了寢食難安的垂死境地,就連朝廷的內部也差點出了軍事政變。以大司馬董忠、國師公劉秀(原名劉歆的那個人)等人為首的投機分子,策劃了以武力劫持王莽投降漢軍的陰謀,結果被王莽毫不客氣地鎮壓了下去。
陰謀失敗,幻想改了名就可以做皇帝的“劉秀”先生,在絕望中畏罪自殺了,他終于明白“劉秀當為天子”這個美麗的傳說不是為他準備的。
可以想象,國師公劉秀的死訊傳入太常偏將軍劉秀的耳朵里,應該是一種多麼大的振奮和鼓勵啊。
本文摘自:《百王之王;神一樣的光武帝》,作者:復強 著,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