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中國“城市化”的未來

時間:2013-10-31 09:04   來源:中國臺灣網

  前兩年復旦大學推出了一個研究成果,研究預測在北京、上海和廣州,即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經濟帶,可能會出現億人級的城市。說實話,我看了之後很震驚,因為我們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這麼大的城市,但那份研究報告不無道理。

  研究報告提到東亞國家的城市化,到最後基本都會變成超大規模城市。在韓國的首爾,一個城市的人口就佔到韓國人口的一半;日本也是如此,50%的人口和75%的GDP都集中在環東京灣的四個城市圈。這說明在東亞國家的城市化的過程當中,大城市的超大規模聚集也許是一個規律。

  那中國會不會走上這條路呢?可能性非常大。如果中國人口在2050年達到峰值18億,如果其中一半聚集在中國光、熱、水、土配合最好的三個平原地帶,也就是環渤海、珠三角和長三角,你說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會不會出現上億人口的城市?

  有人問,為什麼大家為了留在北上廣深可以容忍大城市的高房價、巨堵的交通和非常惡劣的空氣呢?難道他們就不會為了追求幸福生活到小城市、鄉村嗎?擁有自己的別墅,養幾匹馬,這種生活不好嗎?如果你做出這樣的選擇,兄弟我表示佩服。因為這正是我想過的生活。然而在人類近幾百年的城市化歷史上,這麼想的人很多,但是這麼做的人不見得很多,否則怎麼會出現像首爾、東京、香港這樣的大城市呢?

  內地人到香港去,有時候會很可憐香港人。香港房價是北京的五到十倍,香港雙人床的標準是一米二,一個標準的香港居室的臥室是兩米乘兩米,面積相當于我們內地一個普通雙人床的大小。在那種鴿子籠般的環境里,七八口人擠在一間房子里生活的現象司空見慣。而他們為什麼不願意到其他地方去呢?如果深入了解他們的生活,就會發現大家都有一些不得已的處境。比如他就是在這個城市長大的,他只熟悉這個城市,而且他的生活技能在這個城市能銷售掉,他被嵌入到這個城市的大係統當中,他已經無法抽離等等。幾乎每個香港人都有到田園去唱田園詩的衝動,可是面對具體的選擇,他們卻往往做不到。面對大城市,其實每個人都有確切而迫不得已的原因。

  北上廣深,想說離開不容易

  放眼城市化的未來,我們還會發現另外一個因素,那就是經濟文化產業的爆發給城市化聚集效應帶來的影響。

  前幾年我陪吳敬璉老先生在寧波搞了一個論壇,當地一個高層官員問吳敬璉先生:“原來搞工業化的時候,我們從上海找個高級工程師,到寧波來安家落戶很容易,我們只需要把工資提高一倍再分配個三居室,工程師很快就來了。可是現在搞創意產業,我們想請一個國際上很有水平的動漫策劃師、設計師到寧波來安家落戶,翻幾倍工資人家都不幹。”對此他百思不得其解。吳敬璉先生說:“原因可能是,特定的行業需要大城市聚集,這也是一種不得已。一個搞文化產業的設計師,如果貪圖兩倍三倍甚至五倍的工資到寧波工作,三年五年之後他再回上海,可能已經一文不值了。”

  這一點我們做媒體的人其實深有體會。為什麼這麼多媒體人一定要聚集在北京?都說北京的文化資源好,其實無非是一幫文化人在一起互相嘔那個氣味。很多媒體人之間的交流,不是開個專業會議就算成功交流。有時候只是打個招呼、發個短信,或者閒聊幾句,這些非正式交流都意味著個人是否嵌入到中國的傳媒係統當中,能否感受到大家的氣味,並跟上大家共同成長的步伐。從北京回到保定,可能生活質量一下提升好幾檔次,但是會有一個擔心橫亙在心里,那就是過幾年之後,可能就跟這個社會係統脫節了,趕不上大家成長的步伐了。這也是我本人為什麼死活都要賴在北京的原因。

  隨著城市的創意產業、文化產業發展得越來越快,有這樣心態的人會變得越來越多。表面上看,生活在大城市是一種非常不理智的行為,但是細究下去會發現其中獨特的原因。就目前來看,很多問題單靠互聯網、遠距離的協作是無法解決的。所以在中國城市化的前方,我們很可能看到的是像北上廣深這些大城市一樣更大規模的聚集。

  本文摘自:《邏輯思維》,作者:羅振宇,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