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將臺灣民眾愛國史的真相一一出土——訪臺灣名作家藍博洲
春雨霏霏,臺北六張犁公墓籠罩在氤氳之中,肅穆,清冷。一處落葉覆蓋的坡地上,淩亂地立著一截截短短的石碑。
這片1993年才被發現的亂葬崗,長眠著上世紀50年代臺灣白色恐怖時期的受難者。臺灣著名作家藍博洲曾拍攝過一部紀錄片,將鏡頭對準這頁被埋葬了的歷史。
過去20多年來,這位苗栗土生土長的作家就這樣執著地一次又一次“重返歷史現場”,讓一個個亡靈“復活”于當下。他近日在接受新華社駐臺記者專訪時說:“我看到那些早亡的臺灣青年對祖國的熱愛,我要將那段臺灣民眾史的真相一一出土!”
“他們的本質都是一樣的,都是愛國的臺灣人。”
1960年出生的藍博洲28歲時創作了紀實文學《幌馬車之歌》,在臺灣轟動一時,著名導演侯孝賢還將其此改編拍攝了影片。但回顧自己的創作道路,他最先提起的是之前一部作品《美好的世紀》。
“寫了這麼多人,對我影響最大的還是第一位。”藍博洲說的是生命終結在32歲的醫生郭琇琮。
出身臺北士林望族的郭琇琮生于日據時期,有著強烈的中華民族意識,曾因成立反日學生組織被捕入獄。1947年“二·二八”事件後,對國民黨腐敗政權深感失望的郭琇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50年,這位臺灣青年領袖被捕並遭殺害。
37年後,當時還是《人間》雜志記者的藍博洲,偶然發掘了這段塵封的歷史。對郭琇琮遺孀的訪問,被藍博洲視為自己“第一次真正意義上關于臺灣民眾史的採訪”。
“老太太告訴我,郭琇琮被槍斃前曾偷偷傳遞消息給她,要她如果活下來一定把他們的故事寫出來。”藍博洲說:“郭琇琮連故事的題目都想好了,就叫《美好的世紀》。”
“郭琇琮的遺言是:‘把我的骨灰撒在我熱愛的這塊土地上,也許對老百姓種空心菜還有些幫助。’這讓我受到極大的震撼,我看到前面有這樣的臺灣人,他們有著無私的人格和理想。”他說。
“我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決定專心把郭琇琮這樣的臺灣人一個個找出來。”從此,藍博洲一路追尋,至今不輟。
他的紀實作品讓那一具具火熱的軀體從歷史深處走來,散發著青春、理想與愛,直搗人心。例如,他在《幌馬車之歌》中以口述史的形式,講述了另外一個真實的故事:臺灣青年鐘浩東跨越海峽,回到大陸參加抗戰,歷經烽火迎來民族勝利和家鄉光復,卻倒在白色恐怖的槍口下。
“他們的本質都是一樣的,都是愛國的臺灣人,都希望結束內戰,實現祖國統一。”藍博洲如是評價自己筆下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