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旅途,求知欲往往變得相當旺盛,面對新奇、未知的事物,總想找到答案:苗寨和侗寨的竹樓如何區分?葬禮上為何用蘆笙送故者?走婚家庭幸福嗎?這棵樹結的什麼果……諸如此類的問題隨時隨地都可能出現。然而,出門在外,人生地不熟,怎樣利用短暫而寶貴的旅行機會,學到更多的知識呢?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對旅行者尤為適用。以我的經驗,路遇的當地百姓、汽車司機、家庭旅店的店主、見多識廣的“驢友”等,都是現成的老師。當然,要從他們那里學到真東西,還是需要一些技巧的。
一要善問。首先,請教于人要虛心,特別是面對當地百姓,要抱著誠意走近他們,和他們交朋友。相熟之後,他們不光樂意回答你的問題,還會熱熱乎乎地與你聊起家常,而他們的直白表述,也許正是你想知道的精彩所在,遠比從電腦里“搜”來的鮮活、有趣兒。其次,要善于抓住時機引導話題。旅行是“現在進行時”,提問的機會有時就在一瞬間,如果錯過了,也許意味著永遠錯過答案。例如,貴州“西江千戶苗”的崔師傅驅車送我們出寨子時,遠處飄來了蘆笙的吹奏聲。我隨口問了一句:“這是誰家在舉辦婚禮嗎?”崔師傅卻說:“這是葬禮!”出乎意料的回答引起我的興趣,而此時話題被人扯向別處,我等待空當又將話題引導回來:“崔師傅,葬禮上為什麼要吹蘆笙呢?”崔師傅答道:“我們苗家的男人喜歡蘆笙,不論老少都會吹蘆笙、跳蘆笙舞,所以人去世以後,也要用蘆笙相送。親友們會圍著他的棺材,吹起他生前最喜歡的曲子與他道別……”如此浪漫的葬禮,如此自然、灑脫地面對死神,使我對苗家人肅然起敬。
二要細打聽。在匆匆忙忙的旅途中要盡量避免因怕給對方添麻煩,草草打聽一下即收場,最終落個一知半解。在雲南騰衝和順古鎮,我曾住進一個家庭旅館,這是一所考究的二進式老院落,曾是“遠東軍198師師部駐地”,當年就是透過這座樓的窗戶來監視山上的敵人。我覺得有意思,吃過晚飯就拉著房主夫婦喝茶聊天,他們很健談,講到祖上如何去緬甸做生意賺錢造這所宅子,講到這里如何被遠徵軍徵用,講到騰衝抗擊日本鬼子的壯烈場景,還講到飛虎隊,整整聊了兩個小時,我真慶幸自己在旅途抓到了一條“大魚”。
旅行本身是一個親歷和參與的過程,在與人交往過程中長的學問或通過努力得到的感悟是最為珍貴的,事後回憶所經歷旅程,也正是這些鮮活的東西首先冒出來,充盈在腦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