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本身就像是去探奇一個巨大的未知世界,充滿了新奇。而一種新的旅遊方式——“盲遊”的出現,增加了旅途的未知性和探險性。“盲遊”倡導的是隨心所欲、自由自在,就像漂流在河中的小船一樣,這種方式因其挑戰和刺激性正為許多旅遊愛好者們不斷嘗試。
“盲遊”:
漫無目的地遊走
現代人對“盲遊”有一個定義,是指在旅行前有意識不做功課,不去設計路線,也不了解景點知識,進行漫無目的地遊走。其實,一個“盲”字似乎說明了這種旅遊方式的自由自在、隨心所欲、隨性而行。
“盲遊”一族可以是背包客、驢友等任何旅遊愛好者,但他們必須擁有兩個前提,那就是充足的資金和時間。由于不同于團隊遊、自助遊,“盲遊”漫無目的性使得“盲遊”的旅途中常常出現意想不到的狀況,在“盲遊”者的世界里,那些“苦”卻恰恰是旅途吸引他們的魅力所在。
“盲遊”一族:
找尋新鮮的快樂
“臨時決定的地方,很近,蘇州,什麼都沒有查,就打算像一個盲人一樣,走到哪里是哪里,反正車多得是。希望旅途順利。”這是一篇發表在博客上的博文,博客的主人將日志標題命名為《盲遊》,而在日志分享的照片中,有迎風飄揚的狗尾草,有登高遠眺的背影,卻沒有蘇州那些人盡皆知的景點,可謂是一次地道的盲遊之旅。
“喜歡盲遊。興頭來了拔腳就走,沒有計劃中的目的地,沒有精確的時間安排,沒有同伴的驢行,常常會有意外的收獲。最遠的一次盲遊是飄到了江西的鷹潭,由此見識了道家聖地龍虎山的玄妙,龜峰無峰不龜的神奇。”
業內專家:
“盲遊”前做好準備
社科院旅遊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德謙表示,“盲遊”主要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在選擇旅遊目的地時是沒有明確目標的,想走就走,漫無目的,其次就是雖然有一定目的地,但對目的地的景點等刻意不做了解,這種方式與無景式旅遊有著相似之處。
第二種類型里的“盲”字就類似于文盲,也就是聽不懂、看不懂。這種類型的盲遊是先用本土語言了解目的地的景點、風土人情等,做好充足準備,然而卻並不了解目的地當地的語言,無法與當地人進行溝通交流。
第三種類型則類似于“盲人走盲道”,就是沒有或不依靠地圖,沒有人也不準備詢問,就沿著某條路線進行遊覽。例如,在新加坡東海岸,就有一條供居民健身的路,長約10公里左右,在那條路上可以跑步、騎自行車、溜滑輪,經常有“盲遊”族沿那條路遊玩。在美國休斯敦,也有一條紅磚鋪就的長達3公里的路,連接一些歷史文化景點,也是“盲遊”比較理想的去處。
他表示,由于“盲遊”的漫無目的性,使得“盲遊”的旅途里可能會遇到更多的艱辛和困難,尤其是長途旅行,遇到的困難更是讓人意想不到,因此長途“盲遊”往往有種野外生存的味道。所以,“盲遊”前一定要做好充足的物質準備,以及承受各種困難的心理準備。
■旅途感言
玩的就是心跳
人們對旅遊體驗多種方式的追求,熱衷于從發現中找尋樂趣,使得“盲遊”從團隊遊、自助遊等常規的旅遊方式中跳脫出來,讓一部分人成為它的粉絲。然而,在記者採訪過程中,因為其旅途中的不確定,使得許多業內人士對這種旅遊新方式並不推崇,並推測這種旅遊方式不會火爆,終究將邊緣化。
可以說,“盲遊”追求的是一種刺激,玩的就是心跳。然而,也有一些人從“盲遊”品出了一些悠遊自在,無拘無束,擺脫掉了團隊遊對固有模式的追求和束縛,更加隨心所欲,接近旅遊的本質。其實,無論是組織性強的團隊遊也好,有備而去的自助遊也罷,又或是刻意不計劃的“盲遊”,根據時間、體力、金錢、心情等,選擇屬于自己的旅遊方式,就能玩出精彩,玩出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