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式美食包裝開枝散葉
端午節的具體吃食,不少已經漸漸消弭,剩下來的僅僅是一些說辭。農歷的五月,被古人稱為“惡月”,說“陰陽爭,血氣散”。于是很多吃的習俗都是以這個為根本的,比如懸挂菖蒲、飲用雄黃酒、朱砂酒和菖蒲酒、宴席也用藥物或避邪的名稱命名。
端午節的南北食俗,無論是“五毒餅”、“十二紅”還是“五黃”,所代表的意義都不過是祛毒和避邪。當美食成為儀式,當一種吃食成為了有意味的形式,就憑空多了很多負擔。在端午節,我們需要知道那些與端午節有關的食物,可誰也不會冒然喝一杯真正的雄黃酒,因為雄黃不過是一種有毒的礦物質。

中國式美食包裝開枝散葉
只有粽子,從遙遠的漢代,一直延續至今,形式未發生過大的改變,內容也沒有太多刪減,只是以前叫角黍,現在叫粽子。如果看宋人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其中提及各類宋朝小吃,如今大多消失不見,在歷史里風化,連模樣都無從考證。
包粽子的糯米是稻米的一種,糯米又分粳糯及秈糯,粳糯外觀圓短,秈糯外觀細長,顏色均為白色不透明,通常粳糯用于釀酒、米糕。秈糯用于八寶粥、粽子——在以前,這或許是一個常識,而在如今,這幾乎成為了一種專業知識。
北京能見到最多的南方粽子是嘉興粽子,許多人是因為粽子才知道的嘉興,其中的名牌是五芳齋。北方的粽子多是用蘆葦葉來做粽子葉,在江南一帶,則使用箬竹葉。而今嘉興肉粽四季皆有,去了嘉興不買點粽子就像來北京不嘗嘗烤鴨。肉粽講究是用筷子分夾四塊,塊塊見肉,芬芳和潤,酥爛嫩鮮,肥糯不膩。
再往南方一點,到了廣東肇慶,粽子便是另外一種模樣。我在北京的一家餐館里見到過肇慶的裹蒸粽,體型碩大,有好幾斤,倒像是個炸藥包。
裹蒸粽用的是冬葉,一種類似芭蕉葉的南方特產,也有的會用幹的蓮葉。葉子大,餡料的鋪設搭配也就越加繁復。

粽子捆縛出的集體記憶
大粽子要大火力,裹蒸粽要置于大罐子中用猛火蒸煮8小時,邊蒸煮邊加入大量的開水,直至糯米、綠豆、肥豬肉溶化為止。
福建的粽子也頗具代表性,閩南一帶還有燒肉粽,鄧麗君還唱過一首閩南語的歌,名字就叫《燒肉粽》,燒肉粽以廈門最有名,街邊的小吃店里少不了燒肉粽和一道土筍凍。一個福建的朋友向我介紹他們的粽子秘笈時,說當地人會在粽子里加入油蔥,把油蔥剁碎然後炒幹炒得很鹹,混合著鵪鶉蛋、香菇、蝦米和五花肉,當然少不了糯米。
相對來說,北方的粽子沒有那麼多花樣,只有常見的糯米、綠豆、紅棗、豆沙之類。人們越來越習慣在市場上買來粽子,回家蒸熟,幾乎見不到有人自己包粽子了。在我小時候,奶奶總會在端午節的時候給我們包粽子。幾枚鮮綠的葦葉,一勺糯米,一勺綠豆,第三層放豆沙,依次再舀上綠豆、糯米,堆成小山狀,就勢覆上兩旁葦葉,稍摁,前後的葉頭葉尾向下翻折,一個金字塔裹蒸就成形了。我等待粽子蒸熟的時刻,屋子里充溢著清香,打開一枚,飽滿圓潤,豆沙滲透出糯米,咬下一口,有點燙,香糯微甜,粽子香在口腔里經久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