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板路上騎一輛單車 感受杭州細致入微的氣質

時間:2011-07-20 16:00   來源:新京報

  即便是在西湖邊上,也能見到各處分散的自行車出租點,自行車都有一致的標配,顏色與形狀都統一,如果有卡,每小時1元,辦卡也很簡單。也有不需要辦卡的自行車租賃點,比如我們在岳廟前面租了兩輛自行車,每小時5元。居然不難騎,舒適順暢,騎自行車猶如魚在水中,冷暖自知。居住的香格里拉酒店里也有自行車出租,價格更貴一些,但是都是專業級的山地自行車。一路上所見多是騎行的遊客,互相點頭示意,微笑如同一陣風。這叫我想起了前不久去過的法國里昂,也是處處可見的自行車,方便快捷,沿著石板路騎行在中世紀的古城里。

  在杭州,騎著自行車,繞西湖一周,途經南山路、湖濱路、北山路、楊公堤。環湖是18公里,處處有不同,北山路有點蜿蜒,周遭都是民國的老建築;湖濱路更為繁華,有音樂噴泉,各式時尚咖啡廳;南山路可以走走停停,看雷峰夕照,聽南屏晚鐘,賞柳浪聞鶯;楊公堤有六座橋,上坡下坡,起伏中頓覺遊戲之意。

  即便騎行在鬧市,杭州的汽車司機都懂得禮讓,車讓人,這是基本理念,每次行至路口,司機都會停下,示意你先過馬路。即便遇上下雨天,沒有帶傘也無需緊張,許多街口都有專門的遮陽遮雨的涼棚,可以避雨。

  一個城市的氣質都在細節中展露無疑,杭州人的細致體現在每一個交通指示牌上,體現在每一把西湖邊的座椅上,也體現在西湖邊每一個垃圾桶上。

  許多人評價西湖申遺是“水到渠成”,不是強努著姿態,也不是滿眼的利益,“還湖于民”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並不容易,西湖沒有門票,周圍不開發房地產,一切都以保護為先,走在蒼翠的樹蔭里,恍惚自己是古人。

  在普遍“申遺熱”的中國,西湖從一點一滴的細節開始,回歸申遺質樸的本源:保護,並非開發。從杭州的專家學者和政府官員口中,聽不到關于開發的話題,更多的是如何保護,如何調整旅遊產業結構,如何更好地還湖于民,如何使西湖更美,如何控制交通以及避免人流過于集中。浙江大學旅遊管理學院院長周玲強教授認為,西湖申遺成功對于其他準備申遺的備選地來說,不存在太多借鑒意義,“如果他們知道這十幾年為了保護西湖所作出的巨大投資,所付出的精力和心血,市民對西湖的情感的投入,他們會覺得申遺沒有什麼油水。”

  西湖的細節還體現在早晨六點鐘之前的湖邊,酒店保安與九旬老翁一起練拳,互相說笑,毫無芥蒂;體現在午後四點的各種亭子里,一群阿姨隨著音樂跳舞,風波亭里傳出的是江南絲竹之聲,帶著西湖的水氣和霧氣,裊裊飄到你的耳邊。

  (記者 趙子雲)

編輯:王曉蕊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