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昌平山區發現1500年前古長城(圖)

時間:2011-07-14 07:40   來源:北京日報

  昌平區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踏訪明前古長城。 昌平區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踏訪明前古長城。

局部古長城遺址的立面仍保持完整。 局部古長城遺址的立面仍保持完整。

古長城沿線發現的具有指印紋飾的瓦片。 古長城沿線發現的具有指印紋飾的瓦片。

  除了人們熟知的明長城,北京的深山峻嶺中還掩藏著部分比明代更久遠的早期長城。近年來隨著大規模踏查活動的展開,這些明前古長城逐漸浮出水面。

  昨天(7月13日),昌平區文物管理所公布最新的長城踏查結果顯示:從延慶大莊科鄉解字石村至昌平大嶺溝,再到八達嶺一線,新發現一段長約19公里的古長城遺址。據初步推斷,這段長城建于北齊時期,距今約有1500年歷史。

  這是昌平區境內發現的第三處長城遺址。同時,這項發現也證明,北京西北方向明長城空缺處其實有古長城存在。

  意外發現

  養蜂人帶路,古長城神秘露臉

  這段長城遺址的發現,還要從昌平區第三次文物普查說起。

  2010年春,昌平區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到長陵鎮上口村普查“馬武寨”遺址(民間傳說是東漢大將馬武的屯兵之地)。考察現場,工作人員除在柴火堆下挖掘出一些年代久遠的瓦礫外,一無所獲。

  正當考察組一行要失望而歸的時候,工作人員田振林卻意外地發現,在“馬武寨”遺址的東北方向,山脊上隱隱約約趴著一段石牆,“這個地方怎麼會有石牆?不會是長城吧?”工作人員一陣興奮。

  登上山脊,只見這段石牆高約1.5米,寬大約有2米,全部用碎石堆砌而成。石牆順著山勢向東北方向延伸,目光所及,看不到邊際。由于年代久遠,絕大部分已經坍塌,但在局部還是能看出牆體的立面。

  “從建築特徵來看,這應該是明代以前的古長城遺址。”田振林說。此前幾個月,在昌平的錐子石村和邊牆村,也分別發現了疑似長城的牆體,各自綿延有100多米。

  眼前的這段石牆究竟有多長?走向怎樣?別的山頭是不是也有?工作人員下山後,趕到附近的大嶺溝村進行探訪。

  在大嶺溝村村口,一位60多歲、名叫張亮的養蜂老人,證實了工作人員的猜想,“這附近山上確實有邊牆子。”

  邊牆子,是當地村民對長城的稱謂。“小時候上山打柴,老能看見邊牆子,但具體是哪朝建的,誰也說不清楚。”張亮說。

  由張亮做向導,此後兩天,昌平區文物管理所對大嶺溝村北山一帶的石長城進行了仔細的勘察。“量下來,總長度是1035米,牆體的遺跡可以說比較明顯,但絕對不是明代修建的,在文獻上也沒有記載。”田振林說。

  據了解,在發現這段石牆遺址之前,昌平區境內被確認的長城遺址只有兩處:一處是流村鎮長峪城西北段的明長城;另一處是流村鎮馬刨泉一帶的明前古長城。此外,還有居庸關、南口等5處關城。

  眼前,大嶺溝村北山上的這段石牆,和此前在錐子石村和邊牆村發現的石牆,特徵基本相似,“這三者之間是否存在某種關聯?它們修建于哪個朝代?昌平境內是不是另有一段不為人知的古長城遺址?”工作人員百思不得其解。

  為揭開這個謎團,昌平區文物管理所決定“追根溯源”,進行一次大規模的長城踏查行動。

  追根溯源

  明長城斷頭處存在更早長城

  巍巍群山,哪座山頭都有可能是古長城遺址所在地。踏查從何處開始?

  順著現已發現的石牆遺址,從周邊開始調查是比較簡單、可行的辦法。但工作人員卻將踏查的起點定在了延慶縣大莊科鄉的解字石村。

  這聽起來有點奇怪:昌平區的長城遺址踏查怎麼還要跑到延慶縣的地界上?參與這次踏查的昌平區博物館館長邢軍向記者透露了其中的奧秘。

  原來,明長城在北京的西北方向有一段大約19公里的空缺地帶:從東往西,明長城從懷柔黃花城進入延慶的解字石村後突然截止;從西往東,八達嶺明長城過水關之後,也一下子沒蹤沒影。

  本該綿延不絕的明長城,為什麼在京西北會有一段空白?對此,學術界尚無定論。但在此前2006年全市舉行的大規模長城踏查行動中,文物工作者發現,很多明長城是疊壓在明朝以前的古長城遺址上修建的。在這段明長城的空缺處,說不定就能清楚地發現明前古長城的遺跡。而按照昌平境內已發現的三處石牆遺存的大致走勢,很有可能和明長城的斷頭處有某種關聯。

  2010年5月,由昌平區文物管理所4名工作人員組成的踏查組,來到延慶解字石村,現場進行踏訪。村北的山頭上,從懷柔方向延伸過來的明長城在最後一個敵臺的位置上戛然而止。敵臺由條形磚石砌成,主體部分已經坍塌,但基座保存還比較完好。站在敵臺位置上向明長城消失的西南方向眺望,果然,山上隱隱綽綽匍匐著石壟狀的牆體遺存,和昌平境內發現的石牆極為相似。

  在當地老人的指點下,踏查小組以解字石明長城斷頭處為起點,順著山勢,向西南方向追蹤古長城遺跡。沿途,石牆若隱若現,有的地段保存較為完好,有的地段完全看不到痕跡。保存完好的石牆,高度1米到1.5米不等,寬度1至2米不等。堆砌石牆的石塊多為就地取材的碎石,形狀、大小不一。有的呈散亂堆積狀,有的是與土混合堆積在一起,僅在局部地方,能看到有較大石塊砌築的痕跡。由于年代久遠,很多石牆坍塌得比較嚴重,有的上面已經長出茂密的荊棘。

  一路向西南踏訪,越過延慶松樹溝村的石門,就進入昌平地界,很快就是此前發現的昌平大嶺溝村石牆遺址,繼續往西南方向走,是邊牆子村石牆遺址;然後在碓臼峪村、錐子石村、立石溝南山上都發現了明顯的牆體遺存,長度從120多米到1000多米不等。“這時就已經能肯定,這些牆體遺存是屬于同一段古長城遺址。”邢軍說。

  這段古長城通往何方?踏查組歷時兩個月,翻過無數個山頭,直奔西南方向走,穿過110國道陡嶺子隧道,再次進入延慶縣地界,來到井莊鎮北地村,又發現了長達兩公里的牆體遺存。之後,再往西南就是水關長城附近的水關村。“之前,我們猜測這段古長城會和水關長城連上,後來發現不是。它從水關長城的北邊繞了過去,直奔八達嶺明長城的方向,最後和八達嶺長城相接。”邢軍介紹。

  至此,這段古長城遺跡的線路、走向,基本水落石出。“起點是延慶解字石,終點是八達嶺,全長大約19公里,這一段也恰好是明長城在北京的空白處。”邢軍說,此前,文物工作者普遍認為這段區域沒有長城存在。這次踏查有力地推翻了這個論斷,“仍然有長城存在,只不過是比明代更古老的早期長城。”

編輯:王曉蕊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