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許多年底賀歲影片正在上映,在影片中一些旅遊景區也隨著影片的上映被宣傳推廣著,這在旅遊界看來是件好事情。電影票房的熱賣也給旅遊景區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其實,在《讓子彈飛》和《非誠勿擾2》拍攝之前,開平碉樓建築、三亞旅遊地等就已存在了。可是,為什麼在觀看電影之後,有會有這麼多人想去旅行?影片創造了廣告效果的同時,調動了人們的聽覺、視覺和觸覺,使得旅遊景區成為遊客“魂牽夢縈”之地。
電影把景區展現給了觀眾,而景區是否把最亮麗的篇章展現給每一位遊客呢?影片的攝制組既能擴大景區的知名度,又能交納一些費用,何樂而不為?就這樣,雙方一拍即合,景區成了“雙贏”合作的犧牲品。
但一定要記住,風景名勝的管理者雖然經常考慮的怎樣利用風景區賺錢,但同時肩負著維護的重任。據說,在《指環王》誕生之地新西蘭,電影熱度還沒有過去,在當地就已經找不到拍攝的痕跡了。能做到這一點,有賴于當地人民對自然的熱愛,也在于法律的完善。旅遊景區的原始生態一旦破壞難以復原,明星大腕的名氣再大,電影票房再一路攀升,也敵不過大自然數百萬年的鬼斧神工之力。
2006年12月實施的《風景名勝區條例》規定,在風景名勝區內,進行破壞景觀、植被、地形地貌活動,由風景名勝區的管理機構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恢復原狀或者限令拆除,沒收違法所得,並處于5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的罰款。其實,各個景區可以根據自己景區的自然景觀或者是人文景觀的特點來制定規章條例,保護景區生態發展。
不論如何,景區為影視拍攝保護已經刻不容緩。當電影“遇見”景區,保護景區這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當景區隨著電影在被人觀看的時候,展現給人的應該是最美的風景!(記者 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