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學堂火災啟示錄:古建築修復可能陷入誤區
時間:2010-12-08 13:45 來源:法治周末
<P> “古建築里面每一塊磚都是歷史。”清華學堂火災發生之後,對清華學堂這個“最不應該發生火災的地方”,為什麼會發生火災,社會各界存在多種猜測。</P>
<P> 猜測之後,是反思。這場大火或許能警醒社會,古建修復要講究時令,要專業工匠來操作,不可陷入誤區。</P>
<P> 一場大火差點徹底毀了清華學堂。火災幾天後,走近學堂,《法治周末》記者仍可以聞到燒灼的氣味。</P>
<P> 與昔日青磚紅瓦、坡頂陡起擁有德國古典風格相比,現在的清華學堂裹著綠色的施工防護網,周圍被一圈紅色圍擋遮住,呈“U”形的建築整個東半部房頂完全被燒毀。</P>
<P> 火災發生在2010年11月13日淩晨1時許。當時清華學堂內部早已騰空,正在進行修繕。</P>
<P> 火災發生後兩周,11月27日,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組組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羅哲文等一批古建築專家應約前往清華學堂查看、討論修復方案。</P>
<P> “清華大學的文物使用環境很好,也是參觀單位,管理理念也很現代,可以說是最不應該發生火災的地方,為什麼會發生火災?值得深思。”北京市文物局局長孔繁峙表示。</P>
<P> ◎古建修復需要專業工匠操作</P>
<P> 據火災現場目擊者稱,“首先起火的是學堂南側建築二樓的中間位置”。起火20分鐘後,9個消防中隊,44部消防車,308名消防官兵趕至。</P>
<P> 事後,《法治周末》記者從北京市消防局獲悉,大火在一個小時後被消防人員控制,3時15分左右被徹底撲滅,清華學堂施工面積4700平方米,過火面積800平方米。</P>
<P> “這是北京十幾年來古建遭到毀壞最嚴重的一次。”孔繁峙表示。</P>
<P> 這座始建于1911年的清華大學早期標志性建築,位于清華大學二校門北側100米處,磚木結構,屬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即將迎來自己的百歲生日。</P>
<P> 《法治周末》記者看到,清華大學校園內,到處懸挂著印有“清華大學百年校慶年”字樣的小旗。記者走訪發現,校園內正在施工的工地不下5個,有的在建設,有的在修繕。</P>
<P> 據了解,清華學堂于今年8月8日開始修繕,對包括地下室的整個建築進行加固和防水工程。</P>
<P> 清華大學一位退休教師告訴《法治周末》記者,清華學堂上個世紀70年代修繕過,“這次說是要給學堂換新的木地板,沒想到一把火就燒沒了,太可惜了”。</P>
<P> 羅哲文告訴《法治周末》記者,古建修復工作中有句術語叫“不改變原狀”,但並不是拿新材料補上了就是“不改變原狀”,而且古建修復需要專業的工匠來操作。</P>
<P>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修復規則也被文物法明確規定。</P>
<P> 羅哲文向《法治周末》記者強調,古建修復是“細活”,因此他們的意見是,火災後學堂就不要非趕在百年校慶之前修好了。</P>
<P> ◎冬天不宜進行古建修復</P>
<P> 清華學堂火災發生之後,有關起火原因存在多種猜測。</P>
<P> 11月12日為“男生節”,多名清華大學的師生證實,“事發前有學生在學堂附近放煙花和點孔明燈”。有人推測是由于燃放煙花引起的火災。</P>
<P> 這項猜測隨後被否定。北京市消防局根據對現場火情的反復模擬實驗,排除了燃放煙花、故意縱火等人為的原因。</P>
<P> 11月27日,《法治周末》記者看到,學堂工地內仍然有工人在作業。工地保安告訴記者,火災發生後,他們才調來這里,他們推測火災原因可能是線路短路引起的。</P>
<P> 在施工現場周圍,記者看到一塊牌子上寫著施工現場消防保衛制度,規定“動用明火必須經檢查,開用火證方可操作”。</P>
<P> 火災發生後,現場有學生稱,他們曾看見學堂里面住著裝修的工人師傅。但現場施工人員說,里面並沒住人,起火時學堂是被清空的,工地內並無工人留宿。</P>
<P> 施工方的無人留宿說法隨後被否定。市消防局防火部火查處處長文俊表示:“現場施工人員及負責人不配合調查工作,甚至說假話、作偽證,說17時左右就停止施工,現場沒有使用明火作業。但經過調查確認,火災發生當天,現場有6個防火作業人員施工至晚上10時許,且動用了明火,而且也住在了施工現場。”</P>
<P> 水木清華BBS上曾有學生指出,是否由于冬天太冷、工人生火取暖所致。</P>
<P> 《法治周末》記者聯係北京市消防局詢問,是否由于施工人員動用明火引發的火災。該局宣傳處夏春雷表示,火災原因仍然在查,具體動用了什麼樣的明火,也在調查當中。</P>
<P> 清華大學宣傳部也向《法治周末》記者表示了上述同樣觀點。</P>
<P> 北京市文物局11月24日通報指出,清華大學未報維修工程方案即開始對“清華學堂”進行加固施工,且施工單位建工集團第三建築公司沒有文物修繕資質,已涉嫌違反文物法相關條款。</P>
<P> 但即使上報了維修方案,冬天也不宜進行古建的修復工程。羅哲文表示。</P>
<P> ◎古建火災統計人為因素超75%</P>
<P>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一位學生告訴《法治周末》記者,該學院的老師和學生聽到火災消息時非常難過,“特別是搞古建的老師”,畢竟“古建築里面每一塊磚都是歷史”。</P>
<P> 火災後,北京市文物局對清華大學早期建築群的所有建築物進行拉網式檢查,對存在的安全隱患明確提出整改要求,並派出3個檢查組對北京市域內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行安全隱患檢查。</P>
<P> 北京市文物局表示,由于歷史原因,截至目前,文物單位內的各類隱患問題仍然存在,部分單位的隱患問題及文物保護問題十分突出,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發嚴重的火災事故,後果不堪設想。</P>
<P> 羅哲文告訴《法治周末》記者,由于我們國家的古建築多為磚木結構,所以非常怕火。</P>
<P> 據了解,磚木結構的文物古建築,歷經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日曬、風吹雨淋,造成建築木質腐蝕、幹燥、疏松,同時,文物古建築材料又多用油脂含量高的柏木、松木、樟木等優質木材建造,且其表層涂有大量的油漆淙料,極易燃燒。</P>
<P> 記者從有關專家處獲悉,木構架建築在起火以後,必須在15分鐘至20分鐘內實施有效施救,否則將難以撲救。</P>
<P> 火災正日益威脅著古建築的安全。</P>
<P> 1995年5月8日,北京故宮坤寧宮東耳房發生火災;1998年,山西臨汾堯廟主建築“廣運殿”被一場大火焚毀;2002年12月2日,山西懸空寺發生火災,損失慘重。</P>
<P> 據統計,2009年年底至2010年年中,短短半年時間,全國就有5處省級以上文保單位發生火災,其中包括全國重點文保單位陜西省漢武帝茂陵和貴州省織金古建築群。</P>
<P> 同濟大學建築城規學院劉天生教授曾表示,正在使用中的歷史建築中人員出入頻繁,易燃物品多,加上火源、電源隱患潛伏其中,造成誘發火災的因素眾多,預防困難,同時存在古建消防設備落後、管理維護松懈等狀況,萬一發生火災,自救能力差。</P>
<P> 據有關專家對20世紀50年代以來古建築火災案例的分析,其中人為因素佔76.8%;其中,因管理原因導致的火災佔31.7%,因使用問題導致的火災佔45.1%;能夠及時發現撲救的僅佔7.3%。</P>
編輯:王曉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