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背景】 6月17日的《成都商報》報道:端午節小長假的14、15兩日,到山西省平遙縣旅遊的12600多名遊客中,2000多人沒有買門票,多為公務接待。平遙縣古城管理委員會的一位負責人說,自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後,繁冗的公務旅遊接待令平遙縣不堪重負。最多的時候,該縣一年“公務接待”近10萬人次,僅門票一項就少收入1200多萬元。
景點遊客多本是好事,不承想在平遙卻成了負擔。一邊是近10萬人次的“公務接待”,另一邊卻是古城城牆坍塌、維修缺錢,矛盾局面讓人不得不深思。
報道援引平遙一官員說:“來的都是客,一個惹不起”。想一想,這所謂的“客”,無外乎三種人:一是上級領導;二是本地同事;三是外地同行。平遙“免費大門常打開”,這對于本應從歷史文化遺產中獲益的平遙百姓或許無益,但是對于作為平遙古城的管理者——官員群體卻有利:接待上級領導和款待本地同僚的好處自不待言,接待外地同行也能換來“禮尚往來”。對于“一年到頭沒有節假日”的接待者來說,苦不堪言的背後藏著的是權力魅影。
當然,人們應該對來訪者提些道德要求,少來“串門”,給年邁的古城松松綁。但是,或許人們更應該督促平遙官員對此進行反思:一方面敞開了免費大門,另一方面又抱怨負擔太重,讓人既憐之又恨之。
其實,解決這個問題並不難,“免費大門緊閉,來客概需購票”即可。關鍵是,你為什麼不這麼做,是不敢還是不願?
(甄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