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ple | xHTML1.0

首頁 | 專題首頁 | 要聞播報 | 世博動態 | 臺灣與世博 | 世博時評 | 中國國家館 | 省市區聯合館 | 香港館 | 澳門館

臺灣館 | 國際參展 | 企業參展 | 最佳城市實踐區 | 志願者 | 展館風採 | 世博視頻 | 世博酷圖 | 留言 | English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 -- 要聞播報

專家為城市文化傳承“號脈”:放慢改造腳步

時間:2010-06-14 09:29   來源:人民畫報

  在知名雜志上發表一篇題為“紐約並非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大都會”主題文章,再配上五光十色的上海外灘夜景照片——哈佛大學格芮瑟教授的這番舉動可不只是為了公然宣稱上海超過了紐約或者盛讚東方明珠,實際上他的本意是希望上海不要走紐約的老路。

  不要一味模倣,少走前人的彎路,這是一位美國知識分子對于所有正處于高速發展進程中的“後來”城市的告誡。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文化全球化與區域化正難分難解。千城一面?商業至上?文化趨同?在“城市更新與文化傳承”世博主題論壇上,來自全球的專家學者為這些似乎患上“通病”的城市號一記脈。

  冷水泡茶,慢工出細活

  城市化的進程倣佛一列高速行駛的子彈頭列車,正在以不可阻擋的姿態呼嘯而過。于是我們看到,成群的古建築轉眼間被標新立異的高樓大廈取代,成片的老城區剎那間被遊人如織的商業設施淹沒。城市在生長,但文化傳承的鏈條卻出現了明顯的斷裂。

  “保護文化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它處于一種危險的狀態之中。”論壇上,法國著名建築師保羅·安德勒拋出的理論乍聽起來似乎不可思議,其實他想表達的是,當改造一座城市的時候,不應該額外附加太多的時間、成本壓力,“如果保護的工作猶如生活的一部分,才是最自然的事情。”

  所謂“慢工出細活”,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所長黃平在他的考察項目中發現,蘇州平江街道在社會融合、經濟發展與歷史遺跡保護這三者之間找到了很好的平衡點,而其中的關鍵一招就是——冷水泡茶,“急不得,也快不得”。黃平告訴記者,如果放任自流,古城的結局就是消失無影;如果把古跡全部移進博物館,古城就等于死去。要讓古城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改造就不能以盈利為唯一目的,“遇到當下解決不了的問題,不妨留給後人,一時找不到最佳方案,還是等一等更好。”

  “改造,請你把腳步放慢一點”,這是當代著名作家王蒙對于目前高速城市化的大聲呼吁。日前,他遇到了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實地探訪一座江南歷史庭園,可修繕一新的園子、爭奇鬥艷的花草卻再也找不回當初陳舊甚至是衰敗給人帶來的心靈震撼,“這更像是大款的花園,失去了歷史的悠遠的韻味。”

  在上海世博會上,西班牙北部城市畢爾巴鄂的實踐案例展示了一段跨越25年的重塑歷程。25年涵蓋了25個精心規劃的工程:老城改造、工業區遷移、新老橋梁連接城市、新興酒店和大型場館、古建築現青春、新城市新建築等,盡管歷程漫長,但城市借此由傳統的工業城市邁入一座擁有高文化品位的現代之城。

  有機更新,杜絕格式化

  當長沙與蘭州的航拍照片兩相對照出現在大屏幕時,人們發現這兩座一南一北相隔千里的歷史文化名城呈現出驚人的相似度。“這不是巧合,中國絕大多數的大中城市都千城一面、萬屋一貌。即使是只隔一條江的蘇州與揚州,也應該擁有迥然相異的城市風貌。”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直言。這是中國尷尬的城市現狀,眾多原本擁有豐厚文化內涵的歷史古城,沒有留下百花齊放的姿態,反而在求新、求快的城市建設中,像被格式化了一樣,徒留一具空殼。

編輯:馬迪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