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臺胞之家  >   專題區  >   我與改革開放40週年徵文

銘記家族史、再譜新華章

2018年11月13日 來源:福建臺胞之家

  穿越時空隧道,追溯歷史淵源,太祖父王永貞于清朝光緒年間漂洋過海,自故里鐵觀音發源地---西坪鎮堯陽村至寶島臺灣。其當年執著的目標是:“把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發揚光大!”,故選擇于臺灣彰化開設“榮春茶莊”,致力於安溪鐵觀音茶文化傳播,努力開拓在臺灣的銷售市場,極力打造安溪茶文化品牌。漫漫歲月、風雨兼程、辛勤耕耘。

  這一切的付出,不僅擴大了本家族在臺以鹿港為中心的影響力,也全力回饋故鄉,促進茶葉生産模式有效轉型,穩步發展,從而構築了一個兩岸茶産業合作交流的發展平臺。回首往昔,且看今朝,從一定層面而言,一部家族史就是一定社會時期一個民族繁衍發展的縮影與見證。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向大江南北。國家政治清明,經濟開始快速發展,我們家的日子也漸漸翻開了全新的一頁。得益於安溪縣人民政府的關心與厚愛,父親王白川有幸成為第四至第八屆縣歸僑臺屬界政協委員。在25年的歸僑臺屬界政協委員生涯中,父親就安溪縣經濟結構改革與發展、農民就業機會與環境、茶葉製作技術提升與經營模式創新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寶貴建議,多次為海峽兩岸鄉親聯誼交流建言獻策。

  優良的家風家規家訓就是子孫後裔立志成才的肥沃土壤,在其熏陶潤化下,一顆赤誠的愛國心在幼小的我身上生根萌芽成長。長大後,我懷揣著家人的期望,欣然主動報名參軍。在部隊期間,用汗血與忠誠演奏著一個“雲嶺衛士”普通士兵應有的光榮凱歌,被雲南省曲靖市武警支隊授予“優秀士兵”榮譽稱號。幾年的兵戎生涯,鍛造了我更加勤勞勇敢、不畏艱辛、樂於奉獻的品格。退伍後不久我就投身到家鄉安溪縣的環衛工作中,見證並參與了安溪縣改革開放後20年的大變遷。1985年,安溪縣曾經是全國貧困縣,自從90年代龍門隧道的開通,打開了安溪向海發展的通道。勤勞敢創的安溪人憑著香飄四海、聞名於世的鐵觀音和巧奪天工的傢具滕鐵工藝,在改革中求出路、在開放中謀發展,造就出安溪這張锃亮的名片。如今的安溪是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城市高樓大廈崛地而起,交通發達,安溪縣境內有廈沙、莆永、雙安三條高速貫通,通山達海産業經濟快速發展,地域優勢突出,被納入福建省中心沿海地區一小時經濟圈。

  在工作、生活中,我充分享受到了改革開放帶給我的實惠與幸福,為了感恩黨組織的對我的培育與關懷,我愛崗敬業,堅持用實際行動詮釋“寧可一人臟,換來萬家潔”的環衛崇高精神,堅守“熱心服務,仁愛互助,傳遞真情,締造幸福”的人生信條,屢次被評為泉州市市容環衛系統先進工作者、安溪縣優秀共産黨員、安溪縣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工作者、“泉州市崗位學雷鋒標兵”,被泉州市委、泉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泉州市2014-2016年度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個人”,2018年被評為“泉州市先進工作者”。 2018年我被泉州市臺灣同胞聯誼會推薦為“泉州市第八次臺灣同胞代表”。

2018年作者當選“泉州市第八次臺灣同胞代表”

  沐浴著改革開放四十年之春風,作為一名臺胞,我將秉持弘揚家道,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潛心耕耘、砥礪前行,為新福建和祖國統一大業再立新功。(文/圖 王祥端)

[編輯:卓高翔]

臺聯動態

地方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