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長三角及珠三角  > 正文

溫商回歸招商舊賬攔路 政府出手監測項目效能

2014-07-22 09:12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字號:       轉發 列印

  每經記者 胡健 發自溫州

  “溫州這兩年經濟的發展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外界出現了一些質疑溫州經濟(的前景)的聲音,但我認為溫州經濟有希望,我們最大的資源就是抱團的溫州人。”張康壽説。

  張康壽目前擔任在外溫州企業家聯合會常務副會長,同時也是“溫商回歸”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從上海攜資金回到溫州,在溫州的業務包括文化創意産業、應急轉貸等。

  類似張康壽這樣回歸故土的溫商還有很多,他們的回歸也是溫州市提振經濟的重要砝碼。在第十一屆全國各地溫州商會年會上,溫州市長陳金彪表示,溫州經濟發展仍處下行趨勢,然曙光在前,現在是溫商返鄉“群雄逐鹿”的最佳時機。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雖然“溫商回歸”作為溫州多個縣區的招商一號工程正處於推進過程中,卻面臨政策扶持、産業規劃等瓶頸,特別是一些歷史遺留問題,令當地政府也頭痛不已。如8年前,一批溫商回歸溫州鹿城區,並在此投資一個名為“總部經濟園”的項目,但直到現在,這批回歸的溫商仍在土地和房屋産權性質等問題上與當地政府存在較大分歧。

  不少回歸故鄉的溫商告訴記者,溫州民營經濟發達,以往都是溫州人到外地投資,致使政府不擅長招商引資,在目前的情況下,溫州的投資環境還需進一步改善,促使溫商由“應邀”回歸向“自動”回歸轉變。

  鹿城總部經濟園遭“冷落”/

  7月1日,溫州鹿城中國鞋都園區三期出入口立交橋工程正式通車,這對於溫州(鹿城)總部經濟園本應是一個好消息;但一家入駐該園區的貿易公司的老總李海(化名)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入口立交橋本應在2009年竣工通車,拖到現在才正式通車,入駐的企業真高興不起來。

  據了解,2006年,為響應溫州鹿城區“溫商回歸,創建總部經濟”的號召,超過20位溫商從世界各地聚集到溫州,每家企業投資1000萬元至1500萬元,合計投資5億多元,以集資聯建的方式,投資併入駐鹿城總部經濟園。

  據介紹,溫州(鹿城)總部經濟園是中國鞋都提升發展、加快發展的重點區域,當地政府希望發揮高架橋建成通車的帶動作用,營造總部經濟園集聚效應,積極鼓勵引導企業入園,力創總部經濟園服務品牌。

  記者日前在該園區走訪時發現,時隔8年,園區仍然十分空蕩。據入駐的一些企業家介紹,願景美好的總部經濟園項目,存在園區更名、房産規劃用途變更、延期交付等一系列麻煩,主要是當地政府在履行承諾時存在一些問題。

  “最簡單的便是園區更名,”一位待入園的溫商説,“我們拿到臨時土地證時,上面寫的也是溫州 (鹿城)總部經濟園,但拿到産權證後,原來溫州總部經濟園的名稱被改為鹿城區雙嶼街道鹿翔商務中心,這簡直是天壤之別。”

  記者獲得的當年鹿城總部經濟園招商材料顯示,園區採用國外成熟的“商務花園”理念,由15幢6層獨立性總部辦公樓和6幢綜合性高層、小高層組成一個“商務花園”,建成一個以生態、科技、健康為主題的辦公環境,成為工作、生活及休閒相結合的城市新區。

  對此,當地政府回應稱,市、區民政部門(地名辦)認為地名的命名要一地一名,“總部經濟園”不具有唯一性;鹿翔商務中心寓意“聚集鹿城多方精英企業匯聚一堂,提升鹿城經濟”,符合該項目最初開發建設的理念。

  企業家們並不接受這種説法。“從鹿城總部園變為一個雙嶼街道的商務中心是明顯的降格,而且既然地名辦不同意,為什麼招商的時候採用這個名頭?”李海説,名稱是政府與企業合約的一部分,説改就改,更名時不向企業家徵求意見,這顯然不合情理。

  此外,令投資總部經濟園的企業家不滿的還有,園區房屋的産權性質與此前他們的預期有很大差別,企業拿到的産權證並非設想中的商務辦公大樓,而是工業廠房。

  李海表示,“如果知道産權證上是工業廠房,我為什麼要多花幾倍的價錢去投資。”

  2010年開始,溫州民間借貸事件便持續發酵,商務辦公大樓變工業廠房直接影響企業融資能力。“每平方米工業廠房的估價在1200元到1500元左右,如果是按商務辦公大樓去評估,現在每平方米的價格在1萬元左右,企業融資能力縮水十倍。”李海説。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企業和當地政府相關人士處得到證實,總部經濟園在規劃之初就屬於典型的“2.5産業”用地。據了解,所謂“2.5産業”是指搞研發、總部、辦公樓這樣圍繞工業的服務業。李海等企業家均認為,工業用地性質企業可以認可,但是房屋産權屬於工業廠房,企業實在不能接受。

  當地政府相關人士也承認,這並非是鹿城區的首創,是從外面借鑒而來,在實際操作中確有不當之處。

  針對溫商回歸標桿意義的總部經濟園入駐難題,當地相關政府人士坦言,由於經濟大環境在近幾年出現未曾預料到的變化,總部經濟園又是以前留下的舊賬,處理起來的確十分困難。

  一些企業家表示,除産權性質遭遇未曾想到的變更外,牽絆企業入駐園區難的現實狀況,還包括工程延期交付和稅收保證金不被退還等。

  目前政府在處理總部經濟園問題上的核心是希望加快引導企業入駐,上述政府相關人士説,針對總部經濟園工作,其已成立總部經濟園推進工作領導小組,區政府分管領導為領導小組組長,下設總部經濟園服務中心,雙嶼街道主要負責人為服務中心主任。

  上述政府相關人士還稱,服務中心從住建、工商、稅務等部門委派專職人員,一旦相關領域企業出現難題,便可專事專辦。“過去雖然有些磕磕碰碰,但是政府希望心平氣和地解決問題。”

  政府與回歸企業存“分歧”/

  雖然雙方都表示希望心平氣和解決問題,但針對遺留問題,政府與企業的想法仍然有很大出入。

  鹿城區政府給記者提供的書面材料顯示,根據《溫州(鹿城)總部經濟園入園企業集資聯建協議書》,企業建設款按工程進度分期繳納,逾期收取滯納金。因2008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大部分入園企業出現資金週轉困難,拖延繳納建設款,且承擔工程施工企業也出現資金週轉困難,多種因素導致工程延期。

  考慮上述實際情況,經鹿城區政府研究,同意按實際收繳入園企業2010年5月31日前(含當日)産生的滯納金,免收2010年5月31日以後産生的滯納金,以減輕企業損失和負擔。

  但這一看似為企業著想的行為卻引來更大的異議。一些企業家認為,這是一種避重就輕的做法。企業出示的資料顯示,政府在2010年9月才發出最後一期建設款的交款通知。

  “這足以説明政府本身就沒有按照合同完成工期,而且政府自身也承認工期拖延,滯納金本就不應由企業來繳納,反而我們還認為政府對於延誤交付需要給一個説法。”李海説。

  最棘手的仍然是産權變更,鹿城區政府表示,在産權證辦理過程中,經與市房屋登記中心對接,明確工業用地的産權證上只能登記為工業用房。

  但考慮到企業融資的實際情況,2013年8月20日區政府分管副區長召開專題會議研究,會議紀要明確由規劃鹿城分局發函至市房屋登記鹿城分中心,市房屋登記鹿城分中心在産權證上規劃用途一欄工業用房後加注“總部”或者“研發中心”。

  企業對此説法也深感不安和懷疑。李海説,總部經濟園先經歷改名,再是産權性質遠低於預期,即便附加註釋,在流動性趨緊時能對融資有多少幫助不容樂觀。

  上述政府相關人士表示,房屋産權由規劃、房管局等單位來核定,區政府並沒有權力來變更。“一切都是經濟形勢(不佳)惹的禍,如果經濟一直在發展,樓市不縮水,也就不會有這些問題。”

  李海認為,經濟大環境並不是問題的癥結,招商環境才是導致現狀的真正原因,政府招商時畫下美麗的大餅,最終卻無法兌現承諾,這與經濟冷暖無關。“在招商入園問題上,簽訂過合約,當企業出現未履約行為時,政府便以合約來處罰企業,而當政府違約時,一紙行政命令便單方面將合約或更改,或束之高閣,無論園區更名、産權性質變更、工程延誤和稅收保證金等都如此,這恐怕無關經濟形勢。”

  政府出政策破回歸“阻力”/

  溫州市市委書記陳一新曾公開表示,“溫商回歸”已成為溫州擴大有效投資的重要手段,是溫州加快趕超發展的重要支撐,在溫州經濟企穩回升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溫州經濟走出低谷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溫州市經合辦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去年,溫州新引進在外溫商返鄉投資項目207個,佔招商項目的85%,總投資達到665億元。溫州市經合辦有關人士表示,“85%是一個新高度,今後隨著我市投資環境的改善和招商力度加大,這個比例可能會再次刷新。”

  對此,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認為,“溫商回歸”早前更多停留在宣傳上,沒有認真去做;因此有些溫商回歸後比較失望。

  一位不願具名的溫商就向記者表示,市領導很重視 “溫商回歸”,但是一些政策到基層後,溫商就怕執行變了味兒,如果企業在工商、稅務和行政審批等環節不能得到配合,很可能回歸的溫商前期投入的資金就要被擱置。

  據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面對溫商的上述疑惑,當地政府也在加大力度排除溫商回歸的種種障礙。6月下旬,溫州市紀委監察局部署新一輪溫商回歸項目效能監察服務保障工作,增設一批溫商回歸項目效能監測聯繫點和監督員,嚴查阻礙項目落實的 “攔路虎”。重點解決項目審批難、落地難、推進難等突出問題,為“溫商回歸”創業創造良好條件。

  今年5月下旬,溫州市還下發通知,確定100位首批 “溫商回歸領頭雁”,分別由市四套班子領導掛鉤聯繫,提供“一條龍”服務,包括感情聯絡、招商洽談及項目對接、推進、實施、督查等全程服務。

[責任編輯: 李佳佳]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