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率先消除了身份差別、城鄉二元結構和區域壁壘,探索出公共文化服務普惠、均等發展的模式,確保城鄉、新老東莞人共用文化幸福。圖為麻涌鎮村級圖書室。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機制,統籌服務設施網路建設,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
十多年來,作為近代史開篇地、嶺南文化重鎮的東莞,勇立時代潮頭,把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以敢為人先的姿態探索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遺餘力地推進城市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並率先消除了身份差別、城鄉二元結構和區域壁壘,實現全民共用文化發展成果。
公共文化建設的“東莞模式”走向了全國,多次在中宣部、文化部組織召開的全國會議上獲得推介,而東莞也承擔了文化部的“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與服務”制度設計,制定全國公共電子閱覽室的建設標準。
2013年11月,東莞作為廣東省唯一一座城市,獲得了全國首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的榮譽稱號。
4次在全國會議上推介經驗成果
2013年11月,東莞市順利成為全國首批、廣東唯一的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這意味著東莞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水準成為全國示範。
對於城市公共文化發展帶來的便利性、均等性,年過古稀的“觀看演出達人”蕭伯有切身的體驗。從2005年至今,他每年平均觀看50多場演出,其中2007年就看了70多場。蕭伯自豪地説:“以前看演出要到廣州、深圳,現在足不出東莞市,就可以看到一大批高品質的文化演出,而且票價比廣州、深圳便宜。180元的票價,就可以看到音樂劇《貓》、楊麗萍《孔雀》和李雲迪鋼琴獨奏等世界、國內頂尖的演出。”
借助改革開放的春風,敢為人先的東莞乘勢而上,以全國0.02%的土地,創造出超過全國1%的GDP的神話,被譽為“東莞奇跡”。不過,由於城市文化設施的缺乏,農民工群體數量大,導致文化需求大與服務供給不足,掣肘著東莞公共文化服務的長足發展。基於此,2002年以來,東莞先後實施了“文化新城”、“文化名城”戰略,優先保障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按照“統一規劃、科學佈局、優化結構、層次相宜、功能先進”的原則,大力推進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規範化、標準化。
如今,東莞成功構建了“十分鐘文化生活圈”,實現了村(社區)綜合文化活動室、公共圖書室、公共電子閱覽室、文體廣場全覆蓋;健身場地和設備配備達標率達到100%;每萬人擁有室內公共文化設施面積達1670平方米,基本建成了國內一流的、較為完善的市鎮村三級文化設施網路。對此,市委書記徐建華總結説,在文化建設領域,東莞率先消除了身份差別、城鄉二元結構和區域壁壘,探索出公共文化服務普惠、均等發展的模式路徑,確保城鄉、區域、新老東莞人共用文化幸福。
東莞率先在沿海城市中徹底打破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的壁壘,先後4次在中宣部、文化部組織召開的全國會議上作了經驗介紹,吸引了30多個全國城市和有關部門前來考察交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全國示範意義的公共文化模式
去年6月底,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專家驗收檢查組,在實地檢查東莞示範區創建工作時,肯定了公共文化建設的“東莞模式”,提煉了20條在全國具有一定示範意義和推廣價值的做法和經驗。例如,針對人口倒挂現象,東莞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導、企業共建、社會參與”、“農民工演、演農民工、農民工看”的新莞人文化工作機制,針對農民工重點開展了“越唱越紅”品牌活動,把農民工納入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市600多萬新莞人文化權益得到了保障。
又如,東莞圖書館以率先研發的“Interlib圖書館集群網路管理平臺”為基礎,推出全國首家自助圖書館、全國首臺圖書館ATM(圖書自助服務站),並在全市每個鎮(街)實現自助圖書館或圖書館ATM的全覆蓋。這些公共文化建設的做法和經驗,很多已經走出廣東、走向全國,成為其他省市借鑒的公共文化發展模式。
東莞圖書館館長、北京大學兼職教授李東來説,Interlib平臺,填補了國內區域圖書館進行體系化管理的技術支撐空白,目前已經被全國各地的2600多個圖書館選用,而東莞“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與服務研究”制度研究,建成覆蓋全市的市鎮村三級公共電子閱覽室服務體系,也已被重慶、海南、貴州等地引進。這得益於東莞主動順應網際網路資訊技術發展趨勢和新時期數字公共文化需求特點,充分利用新技術、新平臺、新載體,實現不同形態公共文化資源的交融與共用,有效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供給能力。
除了利用新技術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準之外,東莞不遺餘力地推進公益性文化單位改革,創新文化設施管理運作方式,釋放體制改革紅利。
東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副調研員周漢標説,從2005年開始,東莞玉蘭大劇院採用“政府補貼、限價經營、院線運營”的模式,至今每年上演高雅演出100多場,平均票價僅有200元左右,接待觀眾80多萬人次。東莞玉蘭大劇院的運營模式被複製到深圳、青島、重慶等30多個城市。
文化部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資訊管理系教授李國新評價説,東莞公共文化服務的整體水準在全國是一流的,公共文化體系中的組織支撐、設施體系建設、資源服務供給、服務效能等方方面面,均處於全國領先地位。
發展文化助推城市轉型升級
2012年11月1日,光明日報頭版刊文《東莞:文化服務抵民心》,報道稱東莞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讓這座城市的角角落落都充滿了文化的氣息,像一幅繪就的中國畫,簡潔而富有意境。
除了為群眾提供標準化、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務,多種多樣的文化活動成為肥沃文化土壤,促進了文化創意産業長足發展。一組數據顯示,2012年全市文化産業增加值達219.61億元,比2011年增長13.21%,比同期全市GDP增速高7.11個百分點,佔全市GDP比重提高到4.38%。同年,東莞原創動漫電視片産量時長15214分鐘,躍居全國城市第三位。
同時,一批“莞産”優秀原創文藝作品,頻頻問鼎國內各項大獎。2014年1月15日,“莞産”音樂作品《腳印》,代表東莞首次問鼎國內最高的音樂綜合性大獎,獲得了第九屆中國音樂金鐘獎最佳作品獎。去年11月,在國內規格最高的文藝活動中國第十屆藝術節上,東莞共獲得11個獎項,其中,原創音樂作品《腳印》與兒童舞蹈節目《學軍》、“越唱越紅”文化品牌活動,一同斬獲國內群眾文化最高獎“群星獎”;原創音樂劇《鋼的琴》獲得了文華優秀劇目獎,以及文華音樂創作獎、文華舞臺美術獎、文華燈光設計獎和優秀表演獎4個單項獎等。東莞成為了省內連續兩屆獲得“文華獎”的城市。
在今年初召開的東莞市委第十三屆四次全會上,市委書記徐建華要求,要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著力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完善文化管理體制、文化産業發展體制機制、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文化開放水準,壯大文化軟實力。在推動文化體制改革上,著力處理好堅持黨的領導與百家爭鳴、輿論引導與百花齊放、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文化的産業屬性和事業屬性等四大關係。為此,今年東莞將總結提煉示範區創建工作中好的經驗和做法,出臺《東莞市關於進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效能的實施意見》及4個配套文件,以促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長效發展,打造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的“升級版”。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