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監管思路,保健食品市場的亂象或可得到有效整治。記者昨天從市食藥監局獲悉,本市將在保健食品生產行業引入信用等級制度,企業將按近一年的信用水平被分為不同等級,從而“享受”對應的監管待遇。目前,相應的監管辦法正在徵求社會意見,有望于明年出臺實施。
記者從市食藥監局了解到,截至去年,本市獲證保健食品生產企業有64家,均已達良好操作規范(GMP)要求,整體情況有序可控。但去年本市仍立案查處保健食品違法案件176件,累計罰沒金額約637萬元。業內人士坦言,這些違法企業的行為雖然得到了懲治,但這類監管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難以對問題企業形成長時間、高效率的管控。
信用監管在許多發達國家被證明具有比較理想的效果。據透露,上海保健食品生產單位未來將分A(守信)、B(基本守信)、C(失信)、D(嚴重失信)共4個等級,分級的依據是被評價企業每年11月30日起往前一年內的生產經營情況。其中,守信單位的準入條件尤其苛刻,要在3年內“一塵不染”:監管部門相關監督檢查評定結果均為良好等級、監管部門對其產品抽檢結果均合格、生產經營或宣傳行為沒有受到過行政處罰。而一旦在監管部門的監督檢查中被評定為較差等次,或產品被抽檢出問題、被監管部門處以行政處罰,企業信用等級就將降至“失信”甚至“嚴重失信”。
食藥監管部門表示,4類企業將直接被判為“嚴重失信”,未按照保健食品批準證書核準的配方生產,且情節嚴重的;產品檢出違法添加藥物或非食用化學物質的;生產假冒保健食品或回收利用過期產品或原料生產保健食品的;因產品質量問題導致食品安全事故,造成人身危害或重大社會影響的。
據悉,C級單位每兩個月就要被監管部門至少巡查一次,每種可抽到的產品都將被抽檢;D級單位則將每月遭遇巡查,生產的一半批次產品都將被監管部門抽檢。此外,C級、D級單位的法定代表人、單位負責人還將被監管部門約談,接受質量管理等方面的強化培訓,企業對《保健食品良好生產規范》的執行情況也將重新接受審查。(記者 陳璽撼 實習生 萬樂淳)
[責任編輯: 雍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