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商品,在中國銷售的價格憑什麼比美國還高?
類似的問題經常出現在微博和網路論壇中,成為引起共鳴的話題。“一個發展中國家的物價比一個發達國家還貴”,網友往往把矛頭指向了高額的稅收。
然而,另一個同樣重要的原因被忽視了,那就是流通市場。發達國家流通市場發達,流通成本低,而中國流通市場落後,流通成本高,迫使物價抬高。
降低國內流通成本、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內外貿一體化被認為是降低物價的有效途徑。
內外貿的差異在商品價格上的體現究竟有多大?中國知名的零售專家顧國建坦言,由於國內流通體系費用太過高昂,中國製造的商品在國內市場銷售的價格是原材料成本的10~20倍甚至50倍,而在國外市場只要3~4倍,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民眾要到國外市場買東西的原因。
6月19日至22日,“2013中國加工貿易産品博覽會”(下稱“加博會”)在廣東省東莞市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視察了加博會。汪洋強調,應鼓勵企業大力發展電商業務,助推加工貿易産品內銷。
商務部流通業發展司副司長吳國華告訴《中國經濟週刊》:“中央做了決定,希望統籌國內外兩個市場,雙輪驅動,這意味著國內居民能夠買到的商品將會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實惠,也希望通過此舉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需求。”
外貿轉內銷需要拆籬笆墻
“內外貿的融合成為必然趨勢,必須加快步伐,”中國商業聯合會會長張志剛告訴《中國經濟週刊》,“我們一開始學習蘇聯的模式,不僅把生産和流通割裂開來,甚至流通領域也進行了分割,把流通改成商糧供銷社、糧食部、物資部等。從而根本無法形成統一的大市場和大流通的格局。”
去年8月,國務院出臺《關於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加快流通産業發展的意見》,提及“積極培育國內商品市場的對外貿易功能,推進內外貿一體化”。
吳國華介紹説,最近商務部召集專家學者、行業協會、主管部門共同研究,到底中國特色的流通體系是什麼樣的?準備進行頂層設計。內貿轉外貿,這一想法相對容易,已經在浙江義烏進行了嘗試。但外貿轉內貿則要困難很多。??
事實上,在很多人看來,外貿轉內貿只是商品銷售市場的問題,並不難解決,其實並非如此。
“近年來,商務部和廣東省政府一直在積極合作,?共同打造一個好的平臺,使對外貿易進行對接,但這個有難度。由於歷史的原因,我們的內外貿是分割的,中間有道籬笆墻,我們要拆除這個籬笆墻,要暢通外銷轉內銷的通道。”吳國華這樣告訴《中國經濟週刊》。
東莞市跨日鞋業集團創辦于1992年,主要生産高檔男士皮鞋,一開始做外銷為主,現如今內銷的比例是20%左右。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王騰培告訴《中國經濟週刊》:“做外貿相對容易一些,客戶需要什麼,按時按質完成就行了。內貿則完全不同,客戶需要什麼需要你自己去研究,研究對了發財的是你,研究錯了破産的也是你。”
顧國建告訴《中國經濟週刊》:“中國的內貿體系是非常複雜的,以做鞋為例,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鞋型都不一樣,這就意味著做內貿需要做更細的研究。”
目前,在東莞從事外貿加工的企業達到7.1萬家,出口總額佔全國加工貿易出口總額的8%。國際金融危機爆發讓外需市場急劇萎縮,轉內銷成無奈選擇。
電商興起鋪路外貿轉內貿?
“現在零售商碰到的壓力來自網上,網上價格是透明的,商品價格是完全可以公開的。面對網上的壓力,零售商還有沒有生意?”參加加博會的許先生告訴《中國經濟週刊》。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內貿企業負責人向《中國經濟週刊》坦言:“國內零售業沒有規則,百貨店是不經營的,永遠是招商聯營,費用一直在加碼,中國的産品出現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倒挂,就是這种經營方式帶來的,中國經營百貨店的方式是腐朽的方式。”
然而,讓國內零售業坐立不安的電商卻讓那些出口轉內銷的企業找到了契機。
中玲實業是一家內衣製造企業。公司人力資源經理仇純昌告訴《中國經濟週刊》:“目前公司的産品主要是出口到歐美的國際市場。但也已經逐步開始做內銷,主要是依靠網上的銷售,在天貓和阿里巴巴有批發。”通過主打健康和時尚理念,中玲的內衣在淘寶上不僅賣出了量也賣出了價。
為什麼外貿企業能夠很快適應國內電商渠道呢?分析認為,內銷需要行銷渠道和網路,但市場之間存在巨大差異,如廣東和哈爾濱的市場差異可能比歐洲國家之間的差異還大,如果沒有行銷網路和渠道,代理商很難做。相比零售市場,電商的環境更講究規則,這與國外市場的趨同度較高。
在本屆加博會上,通過電商促進內貿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程度。加博會開幕當天,電商平臺“加博匯”開通儀式同步舉行。
據了解,企業通過加博匯平臺不僅可實現與天貓、淘寶、京東等大型網購平臺分銷商的同步對接直接面向1300萬網路賣家,還可以快速建立跨平臺的移動應用市場産品分銷渠道,使産品一步到位面向終端消費者實現産品的規模化銷售等。
轉身內貿需嚴防品牌氾濫
在微笑曲線中,生産永遠是微利的,真正能夠獲得高附加值的一端是渠道,另一端則是品牌。
用東莞市副市長賀宇的話來講,處於微笑曲線底端的加工貿易企業,是笑不起來的。“現在我們就要往微笑曲線的兩端走。”與做加工、代工的外貿不同,內貿不僅僅要負責生産,更要做銷售渠道、品牌推廣,並且還要承受資金鏈拉長所帶來的壓力和風險。
摩根大通中國區全球市場業務主席李晶告訴《中國經濟週刊》:“中國人非常喜好有品牌的消費品,但是國內的品牌,在消費者眼裏好像沒有國外品牌好。國內的品牌太多、太雜,出現品牌氾濫的現象,所以企業在創立品牌之後一定要注重品牌效應。”
自2008年之後,東莞市政府就提出打造自有品牌是打開市場最好的出路的口號。5年時間過去了,東莞擁有的加工貿易自主品牌數量從2068個增加到5985個。
此外,在品牌上,除了創立自主品牌,外購品牌也蔚然成風。如做了30多年皮具生意的時代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的楊和輝在2011年以60萬歐元的價格買下了擁有35年曆史的義大利品牌TUSCAN’S。如今“時代皮具”已在中國一二線城市開了50多家專賣店。
事實上,東莞市從商標註冊、財政獎勵、政府服務等層面,積極支援加貿企業設立和收購品牌,2008年以來東莞加工貿易企業收購國外品牌429個,其中大部分是歐美國際知名品牌。
然而,洋品牌究竟能否嫁接到中國土地上生根發芽仍待觀察。記者 鄒錫蘭 特約記者 談佳隆 實習生 王瑋
[責任編輯: 雍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