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上海靜安區萬航公寓居民何美麗拎著垃圾袋,走到咖色“廚余果皮”垃圾桶前,打開塑膠袋,將裏面的粽子皮倒入桶內。
自2011年5月起上海推行“百萬家庭低碳行,垃圾分類要先行”政府實事項目,3年來,已有超過120萬戶上海居民參與了乾濕垃圾分類。至2012年底,共有1580個小區試點生活垃圾乾濕分離,200個企事業單位、100所學校、100個機關、100個菜場、50個公園完成垃圾分類收集處置。如今,全市末端處置的生活垃圾相比以前日均減少了兩三千噸。今年,上海將實現機關、學校、公園和菜場等場所垃圾分類全覆蓋;居民區乾濕垃圾分類覆蓋200萬戶。
嘗試廚余果皮除袋投放
為解決居民弄臟手擔心,在垃圾房旁建水鬥,供居民洗手
有統計顯示,上海每天生活垃圾清運量高達2萬噸左右,每16天的生活垃圾就可以堆出一幢金茂大廈。“60%是廚余果皮等濕垃圾。”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廢棄物管理處生活廢棄物管理科科長李雅芳説。
2011年5月,上海啟動“百萬家庭低碳行,垃圾分類要先行”活動,提出“十二五”期間減量目標,即以2010年為基數,每年減少5%。對居民而言,垃圾分類主要是乾濕分類,即分開投放“廚余果皮”和“其他垃圾”。
據了解,剛開始實行垃圾分類的小區,居民的準確投放率不高,居委會聘請志願者督促居民改正。物業單位也讓相關的保潔員進行二次分揀,確保“廚余果皮”的純度。“純度達90%以上,才能進入濕垃圾處置設施進行生態處置。”李雅芳説。
目前,參與垃圾分類的居民小區,大多要求居民將濕垃圾專袋放置,連袋投入“廚余果皮”垃圾桶,由分揀員或保潔員進行二次分揀,去除塑膠袋和其他雜物。
有些地區還在嘗試除袋投放。靜安區曹家渡街道以萬航公寓為試點,嘗試政府購買服務,引進上海愛芬環保科技諮詢服務中心這一社會組織,推動居民除袋投放濕垃圾。“我們進行了調研,發現居民普遍擔心除袋投放濕垃圾會弄臟手,就與物業等部門協商,在垃圾房旁建了個水鬥,供居民洗手。”愛芬環保項目專員馬曉璐介紹道。
靜安區綠化市容局環衛業務管理科科長董幸福告訴記者,“作為上海面積最小的區,靜安區今年將率先實現垃圾分類全覆蓋。”
不同垃圾收運方式不同
廚余由專業公司製成肥料;廢紙讓保潔員回收,費用作補貼
在上海垃圾分類居民小區裏,通常有5個垃圾桶,除咖色“廚余果皮”、黑色“其他垃圾”桶外,還有綠色“玻璃”、紅色“有害垃圾”、藍色“可回收物”3個桶。
經分類投放,最後送到垃圾焚燒廠或填埋場的垃圾明顯減少。“我們這裡原來垃圾每天5大桶不止,現在分類投放後,大部分被資源利用了,剩下的垃圾兩桶都不到。”萬航公寓保潔員黃家生説道。分出的各種垃圾中,廚余果皮最多,每天大約3大桶。而玻璃、有害垃圾量較少,三天都放不滿一大桶。
不同的垃圾,有不同的收運及處置方式。“廚余果皮”和“其他垃圾”均由環衛部門每天派分類專用車輛收集,並分別送到專業機構進行處置。其他垃圾一般焚燒或填埋,而廚余果皮則進行生態處置,資源化利用。
上海環興廢油回收利用有限公司就是進行“廚余果皮”垃圾生態處置的專業公司。總經理劉國榮告訴記者,他們收到環衛部門送運的“廚余果皮”,會經過人工物理脫水、機器乾燥並粉碎、加熱濾油、發酵再粉碎等工序,最後製成肥料。“比如我們平均每天收到靜安區約80噸濕垃圾,大約可製成30噸的肥料。”
有害垃圾則選擇專業企業收集,交由有專業處置資質的機構進行無害化及資源利用處理。如廢電池則送到有危險物處置資質的固體廢物處置中心,廢舊燈管送至全市惟一有資質處理含汞燈管的上海電子廢棄物交投中心有限公司。
而以廢紙、塑膠瓶罐為主的“可回收物”,上海一般鼓勵保潔員回收。“所得費用作為補貼獎勵給保潔員,提高他們的分揀積極性。”董幸福説。玻璃由於量少、回收價值低,小區保潔員通常不願意送去回收,上海便採取市容環衛所集中收取、統一送至廢品回收站的做法,堅持資源利用。
企業封閉回收處置
市民可加入環保會員,可回收垃圾交投後能獲消費積分
在上海的垃圾分類中,還有企業參與並封閉運作的模式。
6月5日,市民陳先生拿出“阿拉環保”會員卡,在一台比人高的智慧回收箱上一刷,機器就“吐”出一張自粘條碼,貼到廢棄的滑鼠上,放進箱內,回收箱螢幕上顯示“您的物品交投成功”。等到上海金橋再生資源公司回收後掃描一下條碼,陳先生的會員卡上就會有相應的積分。“累積的積分可兌換禮品。”公司技術總監褚永怡告訴記者,他們現在又和光大銀行合作推出了“陽光阿拉環保IC卡”,積分還可直接換成人民幣。
上海金橋再生資源公司是一家致力於物聯網模式回收電子廢棄物的專業環保公司,他們在全市設置了近1500個電子廢棄物回收箱,用於收集小型電子廢棄物,定期回收。而像冰箱、空調等大家電,居民則可以通過上網、電話等方式預約,公司工作人員免費到府回收。每回收一個物件,交投居民都可獲得相應積分,用於消費。
與金橋再生資源公司一樣,上海緣源實業有限公司也是自己研製專業回收箱,投放在居民區,專業回收廢舊衣物。回收來的衣物,經臭氧消毒,或用於慈善捐贈,或進行纖維化處理,製成可再利用的工業原料。
上海的垃圾分類,後續收集及利用渠道分工明確,“不可能産生分類之後再混合的現象。”李雅芳明確表示,市區兩級綠化市容部門對垃圾分類工作嚴格督查,一旦發現後道混合現象,相關部門的所有考核“一票否決”。“垃圾分類開展至今,我們雖然接到投訴,但經查未發現一起後道混合現象,投訴通常是市民未看到二次分揀而産生的誤解。”李雅芳表示。
連結
日本 小學普及垃圾分類
韓國 大型垃圾要買印花
就日本垃圾分類,本報記者採訪了日本環境省、東京都目黑區政府清掃迴圈科、東京都目黑區鷹番小學及相關專家。他們介紹,日本垃圾分類習慣的形成經歷了漫長時間。
日本在上世紀60年代出現了環境公害問題,政府開始在學校、社區、家庭、企業等進行環境教育,有些地方政府開始推行“可燃垃圾”和“不可燃垃圾”粗分制度。在此基礎上,各地方政府開始實施詳細的垃圾分類回收制度,促成民眾在2000年左右形成垃圾分類習慣。該制度就是,每個地方政府設立多個垃圾回收點,每個回收點在固定時間回收固定類別的垃圾,居民需要從地方政府購買專用垃圾袋。
2000年左右,日本小學普及目前的垃圾分類教育。據東京都目黑區鷹番小學負責人介紹,每個孩子要學會如何進行詳細的垃圾分類,他們回家後也可督促父母和長輩自覺分類。
日本垃圾回收是以區為單位進行的,每個區的分類方法有些差異。在日本,新遷入的居民到區政府辦理手續時會領到一份垃圾分類指南。此外,政府網站上也會介紹分類知識。
雖然日本相關法律規定,不按規定垃圾分類可能會被警察拘捕並罰款,但實際操作中很少會罰款。如果發現亂扔垃圾,所在街道的志願者會追蹤到戶並將垃圾退回,進行口頭教育。
在韓國,垃圾按規定主要有5種:一是可回收垃圾,分為紙類、塑膠類、玻璃瓶、金屬、衣物紡織品、鞋;二是食物垃圾,單指可製成動物飼料的剩菜剩飯等;三是需要集中回收的危險垃圾,包括燈泡、燈管和電池;四是大型垃圾,包括傢具、家用電器和電腦等,需要從物業購買印花才能丟棄,價格從2000到15000韓元(1元人民幣約合170韓元)不等;不屬於以上4種的為一般垃圾,需要裝入專用垃圾袋才能丟棄。其中除大型垃圾之外都有專用垃圾桶,大型垃圾有專門的堆放處。可回收垃圾會分解後再利用,食物垃圾會製成飼料,大件垃圾會拆卸後繼續利用,一般垃圾則會焚燒或掩埋處理。
對於不按規定丟棄垃圾的人,韓國實行教育宣傳和懲罰並舉。懲罰措施是通過丟棄物品或攝像頭找出丟棄者後,處以20萬到100萬韓元的罰金。
(本報駐日本、韓國記者劉軍國、萬宇)
[責任編輯: 雍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