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飽受各方的“不滿”詬病後,廣東省藥品集中採購欲全面革新的消息不脛而走。
在近日舉行的2013年廣東全省衛生工作會議上,傳出擬在年內建成第三方平臺進行藥品交易的消息,這一借鑒重慶藥交所的變革意在遏制藥品採購中存在的腐敗。
公開資料顯示,重慶于2010年最先在國內啟動藥品交易所的建設,此後成都市也採取了類似的做法。廣東此次變革,雖遲于重慶和成都,但業內企業普遍認為,廣東作為國內最先啟動藥品集中採購的省份和全國藥品消費量最大的省份之一,若如期開建藥交所,將更具突破意義。由於重慶模式也有很多未解決的問題,企業對廣東新招標模式如何變非常關注。
廣東藥品採購欲還權于買方
“比方我們要出去外面吃飯,我肯定是基於自己口袋裏的錢去選擇餐館,並儘量用口袋裏的錢消費最具性價比的餐館和菜品。”廣州開發區一家上市藥企的副總經理在獲悉廣東將建藥品第三方交易平臺後,如是向南都記者描述她期待的理想的藥品採購模式。
截至目前,她尚不清楚廣東是次改革的細則,但她認為改革正在朝著理想的模式靠近。
在市場經濟中,買賣雙方自主交易這一自然而然的事,卻未能在藥品的採購中直接發生。政府作為藥品招標的主導方,介入到了這一交易的過程中。
廣東率全國之先開創了全省藥品集中招標採購的做法。啟動集中招標除了意在打擊藥品採購中存在的腐敗外,還有一個目的就是讓老百姓用上價格便宜的好藥。
不過,這一做法在各地實施和變革的過程中,卻被指不斷“走偏”。以至於在安徽省啟動“兩票制”(先經濟技術標和後商務標)的招標,並被發改委推廣至全國後,引發了國內醫藥企業的普遍質疑,“兩票制”被指設計不盡合理,“唯低價”是取的做法,過多地注重了價格因素,而少了品質的權重,令不少好藥最終沒能中標。
“醫生不滿意,藥商不滿意,各級領導也不滿意,吃力不討好,所以現在要改變,由政府直接組織招商,變成由政府來制定規定,提出要求,然後建立一套機制,由第三方交易平臺來交易。”2013年廣東全省衛生工作會議上,分管醫衛的廣東省副省長林少春的這一表示令市場看到了改革的希望。
“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到了必須改變的時候了。”在陳祝生表達前述變革思路後,國家藥監局旗下一家研究所的負責人也第一時間在社交網路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方案如何實施仍未敲定
先烈南路23號的華泰賓館,因歷次廣東省醫藥採購中心主辦的藥品招標均在此舉行,已經成為國內藥企們最為熟悉的廣州地標。
廣東藥品採購欲棄集中招標,改建交易所的消息傳出後,已有藥企趕赴華泰賓館附近的廣東省衛生廳詢問相關問題。
據廣州本地一家大型國企的總經理透露,衛生廳為此已經與前往諮詢的藥企進行了座談,但官方給到他們的説法是“最終如何改方案還沒有定”。“至於放棄集中招標的説法,更是沒有定論”。
不過,廣東省衛生廳主管藥品招標採購的副廳長陳祝生對媒體的説法,則已經透露了自己的設想,他稱“初步設想是採取"重慶模式",計劃已經上報,正在等待相關省領導批復。”
陳祝生還稱,廣東省醫改辦考慮讓醫保部門成為交易平臺的牽頭者,但醫保部門的態度還不清楚。
細則一天不出,對於藥企而言,心頭的問題則始終難以放下。“事實上,一個政策好不好,具體還得看細則上的東西。”奇星藥業市場總監鄧景讚坦言。
藥企關登出量問題
南都記者在採訪中發現,與鄧景讚持同樣觀點藥企管理層人士甚多,而導致他們關注細則的原因,無外乎“銷量”的問題。
“從我們實際參與的情況來看,重慶的交易所模式,也沒帶"量"交易。”白雲山制藥的一位熟悉“重慶模式”的專家直言。
“重慶模式”,即陳祝生初步為廣東改革選取的借鑒對象,該模式就是在當地衛生部門的主導下,建立的第三方藥品交易平臺重慶藥品交易所。依照重慶醫改辦此前的設計,“品質優先、價格合理、量價結合、規範配送、限時結算”是重慶藥交所運作的基本思路,即賣方和買方會員在交易所電子交易平臺簽訂電子購銷合同,共同選定配送企業完成配送交收,會員通過交易所與銀行組建的結算中心在規定時間內結清貨款。
不過,在實際運作中,被企業最為看重的“價量結合”,或“帶量採購”的思路,卻並未很好地執行。而“量”對不少企業來説,是他們讓利的前提,沒有保證銷量的規模,降低成本只能是空談。
“二次議價”明禁暗行
事實上,重慶藥交所的做法,也並非完美。在一些方面,還是依舊保留了集中招標時期的舊習。而“二次議價”就是新近被爆出的一大問題。
以該交易所近期剛剛覆蓋的基本藥物集中採購為例,就被企業爆料稱,他們在重慶藥交所成功競價入圍的品種,到醫療機構採購時,會要求成交價在上市價的基礎上再次下浮。
這一問題的出現,在業內專家看來,實際上醫院方面為保護自己利益而做出的舉措。因為,醫院此前一直靠15%的加成作為主要的收入,當15%的基本藥物加成全面取消後,醫院其實在基本藥物上也就沒有了利潤,而財政補貼醫院不到位這一問題已由來已久。
但“二次議價”早在2年前就已經被明令禁止,2010年7月衛生部等七部委聯合下發了《醫療機構藥品集中採購工作規範》(衛規財發[2010]64號,下稱“64號文”)。
第三方平臺或增加企業成本
在看到“重慶模式”對老大難問題無力解決的同時,一些企業在接受南都記者採訪時,還坦言若引入第三方平臺,或將增加企業的成本。
“引入第三方即意味著會有仲介進來,多一層仲介,肯定會多一層成本。”廣州一家中成藥企業的負責人認為。
據了解,在廣東開創的以省為單位的藥品集中招標採購被推向全國後,像海虹控股那樣曾經以從事藥品採購仲介為生的企業一度走了到“死亡邊緣”,不過,近期廣東要建藥交所的消息出爐後,海虹控股的股價連連上漲,市場視乎重新看到了海虹們的新商機。
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會長于明德則更願意從積極的方面來看待廣東這一即將到來的改革,他在接受南都記者專訪時稱,政府統一招標採購干預了醫院的自主權,沒有尊重醫院的獨立法人地位,不利於市場經濟的發展,還權于醫院,是情理之中的事。
“準確地説是抓住了問題的核心。實行交易所制度後,醫保局與醫院之間實行總額預付制度,即超支不補,結余自用,這一制度會令醫院去尋找更具性價比的藥物,而這樣的結果就會促進用藥更加合理。”在他看來,由此帶來的洗牌效應,對醫藥行業而言,將帶來合理的影響。
“我們不需要不合理用藥帶來的繁榮,但是只要是合理用藥的需求,我認為就應該得到滿足。”于明德最後説。
[責任編輯: 王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