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Liberty Voice網站作者J. Benjamin 5月18日撰文稱,蘋果2001年發佈了iPod,這一時間僅僅比iTunes的發佈晚了8個多月。那時,iPod的意義不僅僅是它本身,而是這個小小東西所帶來的前景。iPod給人們帶來的了一種全新的支付體驗,它培養了數量眾多的使用信用卡來購買歌曲的用戶。iPod的適時出現和它的深謀遠慮,深刻地改變了人們購買音樂、聆聽音樂和分享音樂的方式。那時iTunes遠未成熟,儘管蘋果不斷發佈iPod的新版本,但是蘋果在iPod的商業模式方面未進行深入探索。隨著史蒂夫 喬布斯離開蘋果,蘋果的創造力停滯不前,這顆“蘋果”看起來好像已經從內部開始腐爛。
蘋果發佈iPod時,當時的市場上還有很多其他音樂播放設備。蘋果的不同之處在於喬布斯敏銳地察覺到了消費者的需求所在。之後,蘋果對iPod不斷進行改進,這給2007年iPhone和2010年iPad的發佈鋪平了道路。2011年,隨著喬布斯的離世,蘋果似乎也失去了想像力。儘管表面上人們每年都花錢升級家中的蘋果産品,然而面對著日趨同質化的産品,人們的失望之情溢於言表。這就是為何iPhone 6如此令人期待,因為人們期待變革。2013年iPhone 5和iPhone 5s問世的時候,有人評論道:“從産品角度來説iPhone 5c和iPhone 5s並無太大創新,而僅僅是在行銷上大肆炒作”。消費者曾經以擁有iPhone為豪,現在看來購買iPhone更像是一種不理性的表現。
國外研究機構Canalys的數據表明,2014年第一季度出貨的智慧手機中,有三分之一都配備了5英寸以上的螢幕。我們通常所説的“平板手機”代表的是一塊重要的市場,三星、新力等廠商早已在這一細分市場發力,而蘋果在這個市場還無所作為,但是考慮到蘋果過去的成績,成功搶佔這塊市場應該不難。
蘋果最近的一次舉動是擬收購知名耳機廠商Beats。雖然Beats在耳機領域表現不錯,但是它並不是一家創新型公司,也無特別的潛力。它僅僅是一家市場佔有率一般、擁有名人效應的耳機公司。有些人會設想假如喬布斯活著會不會進行這次收購,這種猜想毫無意義。目前我們還不了解這次收購幕後的動機,但是蘋果的日趨平庸初見端倪。蘋果的現金流充裕,這次收購真正的問題不在於金錢,更深層的問題是消費者的信心下降,它的股票價值可能在一夜之間縮水。科技行業波譎雲詭,一家公司要想獲得長久的成功,要麼順應潮流,要麼引領潮流。
這一年業界創新産品層出不窮,科技進步日趨迅猛。蘋果所表現出的創新乏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蘋果在應對市場變化時準備不足。蘋果現在的市場份額和銷售趨勢還算盡如人意,然而産品缺乏創新動力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如果不適時改變,這顆世界上最偉大的“蘋果”可能會從內部開始腐爛。
[責任編輯: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