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臺灣藝人張兆志因在個人臉書專頁開設“愛情診療室”意外爆紅。在這個“網路診療室”裏,張兆志以犀利、毒舌的言辭吐槽求助網友,精闢言論反而被網友狂讚“神回復”。
其實在臺灣的社交媒體上,早就活躍著一批職業“吐槽家”,堪稱張兆志的前輩。他們就自己看不順眼的社會現象大膽發聲,或作文、或畫畫,極盡惡搞吐槽之能事。而這份特別的才華也成為他們的立身之本,躋身演藝圈、成為知名插畫家甚至暢銷書作者都不在話下。
看不慣“自拍狂魔”?“吐槽家”幫你説心裏話
像張兆志這樣活躍于網路的“吐槽家”,以“吐槽”引發網友共鳴。例如有“部落客天后”之稱的彎彎(本名胡家瑋),正是因為“6868一起翹班去”、“可不可以不要上學”為主題的系列塗鴉,吐槽老闆、同事、校園糗事而深受大眾喜愛。
網路寫手“宅女小紅”,常常在個人頁面上以詼諧的文字“自曝其短”,討論話題也百無禁忌,自封“下體派作家”。先是因為罵劈腿前男友而開始寫作,結婚後則在書中大膽爆料婆媳瑣事,連小S都佩服不已。但也因為過於犀利直白,“宅女小紅”不敢讓家裏人知道自己的作家身份。
每次在微博或者朋友圈看到“自拍狂魔”或是圖文不符的內容,是不是總想吐槽又要忍住?知名網路畫手H.H,就通過塑造了“美美”形象,結合社交網路眾生相,擊碎一些“網路美女”的假面具,H.H通過畫作揶揄嘲諷,讓他的粉絲團突破80萬人次。
除了這些廣大網友都喜聞樂見的吐槽紅人之外,也有部分網路“吐槽家”涉獵的是比較小眾的群體。例如專攻同志市場的圖文部落客“假文青”,其作品專門揭露同志圈的各種現實面,也在小圈子中受到追捧。
四十分鐘賺七萬元?網路人氣帶紅周邊産業
在臺灣,這些網路“吐槽家”已經不只是一種現象,更衍生出相關經濟産業。以彎彎為例,她的作品一開始是作為MSN的表情使用,後來集結出版書籍十余部,更被塑造成漫畫家品牌。與彎彎簽訂授權合約的創意公司,短短三個月就授權八家公司完成産品,首批上架7-11以及授權3M公司的商品,産值便達2500萬元(新台幣,下同),若加上服裝、年曆、文具、家飾品等周邊商品,帶動的商機應可超過3000萬元。
在網上吐槽到底多好賺?網路畫手“阿伯”與臺灣航空公司合作,用漫畫的方式展現飛機上注意事項。因為以草稿般的畫風聞名,一張畫只需要五到十分鐘的時間,四張畫的酬勞卻有七萬元。畫手H.H完成一幅創作大概半個小時,接稿酬勞也有三萬多。再加上這些網路“吐槽家”基本自成一體,不需要經紀人抽成,賺到的錢都能進自己的荷包。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知名度的提高,因為出版書籍或是出席活動,讓這些“吐槽家”慢慢從網路平臺走到公眾面前。“宅女小紅”的故事就被搬上舞臺,在臺灣“國家劇院”實驗劇場上演新戲《羞昂app》,劇場實力派演員謝盈萱飾演羞昂(“小紅”的閩南語讀音)。而彎彎本人更是早早地開始跨界,成為臺灣第一個因有高知名度而拍攝電視廣告的部落客,九把刀更是為她在《那些年》中創作了一個角色,由她本人出演女主角沈佳宜的好友,名字就叫胡家瑋。
觀察
“吐槽家”的創造力
臺灣這些網路“吐槽家”的作品,喜歡的網友無限追捧,覺得一針見血詼諧有趣,是了不起的創意;而無感的人,則覺得年輕人不務正業,拿吐槽當文化,以為寫寫畫畫就能“救臺灣”。
現今的臺灣社會,充滿“對一切不滿”的氣氛。這種氣氛在網路上更甚,年輕網友對各種議題的過激言論時有耳聞。今年的“太陽花學運”,甚至也醞釀于網路。比起這部分年輕人,活躍于社交網路的“吐槽家”們更有一種溫柔的人文情懷。他們用文字或圖畫來表達自己對週遭的“看不順眼”,採取的卻是充滿揶揄、反諷的方式,毫無戾氣。他們令人想起上世紀的朱德庸,區別只是,朱德庸的《醋溜族》在《中國時報》上連載,而他們的作品通過社交網路傳播。
臺灣是個注重創意的地方,早在部落格(即大陸的部落格)盛行的時代,就有“華文部落格大獎”評選,堪稱年度網路盛事。後來部落格沒落,臉書等社交媒體興起,網路“吐槽家”們的影響力更以人際傳播的方式成幾何級數增長。影響力帶來了商機,他們的吐槽事業也因此成為了生産力。於是原本的小眾創意成為了商業化的産品,“吐槽家”們則成為臺灣龐大創意産業中的新鮮血液。
網路上,吐槽聲註定不會停歇。人人都會吐槽,但不是人人都能成為“吐槽家”。這兩者之間的區別,大概就叫創造力。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