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重慶5月8日電 (記者 連肖)因特殊歷史淵源,渝臺兩地歷來交流緊密,近年來兩地交流交往更呈現強勁上升態勢。重慶市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主任李志雄8日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詳解渝臺兩地經貿、文化等領域交流合作的成果與計劃。
重慶成臺商熱門投資地 五屆臺灣周攬資逾千億
從2009年開始,由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重慶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重慶·臺灣周”活動已連續舉辦五屆。統計顯示,過去五屆“重慶·臺灣周”吸引臺灣工商團體負責人、企業負責人及大陸有關企業負責人,兩岸專家學者及新聞媒體等共7000余人次參加;簽約項目146個,合同金額達1340.8億元人民幣。
李志雄稱,臺灣周活動在渝臺兩地經貿、文化交流各方面取得豐碩成果,有力促進了渝臺交流向縱深發展,構築了渝臺常態化交流平臺。
第六屆“重慶·臺灣周”將於2014年5月15日至18日與第十七屆中國(重慶)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同期舉行,主題是“兩岸同心、深化合作、共創雙贏”。兩大盛會首次整合,旨在引導渝臺兩地經貿更深層次合作。此次活動將更突出渝臺兩地中小企業的對接與合作,目前臺灣方麵包括商業、農業、數控、文創、中醫藥等領域的約800余名嘉賓已確定來渝參加活動。
重慶現已成為臺商炙手可熱的投資地。李志雄透露,今後渝臺經貿合作將拉長IT産業鏈,吸引投資面向農業、服務業、製造業等領域拓展延伸,汽摩及零配件産業(主要是汽車、電子、輪胎、輪轂等)、數控機床、化粧品、生物醫藥、銀行、證券、基金、文創、物流等産業將成為臺商投資重慶的新重點。
抗戰遺址連接兩岸共同記憶 渝臺打造一批重點交流項目
重慶與臺灣聯繫緊密,具有特殊歷史淵源。1937年11月,國民政府宣佈遷都重慶,重慶成為國民政府的戰時首都,期間的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見證了國共合作共同抗戰的歷史,也形成獨特的重慶抗戰文化。
李志雄説,重慶是大陸擁有抗戰遺址最多的城市之一,當地現保存下來的抗戰遺址有767處,這些遺址是重慶與臺灣交流的獨特優勢,更是連接海峽兩岸同胞共同記憶的重要紐帶。2012年以來,渝臺兩地連續3年舉辦“尋找抗戰足跡、共謀和平發展”交流活動,以此促進兩岸民眾共同追憶民族歷史。
2013年,重慶抗戰遺址博物館獲批“海峽兩岸交流基地”,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獲批“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基地”。李志雄認為,這兩個國家級基地的設立為兩岸民眾回顧歷史、暢敘親情和共謀發展搭建起強勢平臺。下一步,重慶將加大投入,推進“兩個基地”的後續建設,更好地保護抗戰文化。
2015年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李志雄透露,屆時渝臺兩地將合作開展一系列紀念活動。“尋找抗戰足跡、共謀和平發展”活動會較往年擴大規模,活動擬邀請臺灣抗戰老兵及其後代,到重慶追憶抗戰歷史、回味艱苦歲月、展望和平前景。重慶還將組織一批大學生到臺灣參加“2015兩岸青年同唱抗戰歌曲演唱會”,通過渝臺青年學生同臺演唱抗戰歌曲,感恩和紀念當年為民族生存而犧牲的所有軍民。
李志雄稱,渝臺兩地各界交流發展勢頭良好,每年都會開展一批重點交流項目,覆蓋文化、教育、婦女、少數民族、渝臺婚姻家庭等眾多領域。至今,重慶開展的“兩岸同心—巴渝文化參訪周”活動已有13年,形成一個獨特的教育交流品牌;2013年兩地首次舉辦“臺灣大學生重慶實踐活動”;兩岸婚姻家庭交流品牌“臺灣重慶籍新娘故鄉行”已舉辦三屆,首屆活動後,重慶籍新娘即著手在臺灣籌建成立了“中華海峽兩岸和諧家庭協會”,積極為重慶籍新娘們的交流、維權以及回渝創業等提供政策宣傳和協調服務。
重慶將增設臺商工業園區 兩地同名鄉鎮計劃交流
李志雄透露,今年渝臺兩地的交流活動將圍繞青少年群體、文教、體育、基層民眾四個重點展開。目前,重慶正在策劃“臺灣青年菁英重慶行”、“巴山渝水寶島行”等一系列重點交流活動。
按照計劃,重慶今年將積極推動電子資訊、金融、機械製造、光電、化工、農業等各個産業的渝臺合作取得新突破;繼續重點推進“1+6園區建設”,“1”即以重慶兩江新區為主要引擎,“6”即綜合帶動重慶臺資資訊産業園、重慶(北碚)臺灣農民創業園,重慶(渝北)臺商工業園,重慶(永川)臺商工業園、重慶(璧山)臺商工業園、重慶(銅梁)臺商工業園6個臺商園區協調發展。同時,重慶還將爭取再批准設立2至3個臺商工業園區。
重慶和臺灣擁有30余個同名鄉鎮。李志雄説,重慶正在計劃組織渝臺同名鄉鎮的行業協會負責人互訪交流,促進兩地地域、行業和産業對接,實現資源互補。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