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海南博鰲會見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榮譽董事長蕭萬長一行時表示,兩岸進一步擴大經濟合作,促進經濟融合,有利於為臺灣參與區域經濟合作創造更好的條件。在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不斷深化發展的新形勢下,兩岸經濟融合日益成為後ECFA時期兩岸經濟合作的必由之路。當前,推進兩岸經濟融合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新契機,但面臨的挑戰也不容忽視。
面臨前所未有契機
首先,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勢頭不斷增進為兩岸經濟融合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環境。馬英九2012年成功連任,“九二共識”順利通過島內民意的考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局得以鞏固與發展。在第二任任期內,繼續加快兩岸ECFA後續談判、深化兩岸經濟合作已成為馬英九當局施政的主要任務。與此同時,大陸“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鞏固和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基礎,為和平統一創造更充分的條件”、“深化兩岸經濟合作,厚植共同利益”等對臺方針政策,意味著大陸新一屆領導班子對臺方針政策將保持連續性與穩定性,這將為兩岸經濟融合營造良好的環境。
其次,兩岸經濟合作日益深化,為經濟融合奠定了良好的經濟基礎。馬英九上臺後,兩岸關係邁入和平發展的新軌道。兩岸兩會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共同基礎上重啟會談,迄今已先後完成簽訂21項經貿協議,達成多項共識,有力促進了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制度化與機制化。
兩岸全面實現“大三通”,並在2010年6月簽訂了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的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為兩岸經濟合作搭建了制度化與機制化的合作平臺。ECFA主要包括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原産地規則、早期收穫計劃等內容,是充分體現兩岸特色、推進兩岸經濟全面深入合作的制度安排。自2011年1月1日起兩岸全面實施早收清單,並啟動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保障及爭端解決等後續四項協議的談判。
2012年8月,兩岸簽訂“貨幣清算合作備忘錄”和“投資保障與促進協議”。2013年兩岸又簽訂服務貿易協議,為兩岸深化服務業合作提供了重要平臺,有助於加快兩岸服務業融合,共同提升兩岸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為兩岸最終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奠定基礎。若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生效實施及兩岸貨物貿易協議簽署生效,兩岸經貿關係將邁上新的臺階,兩岸經濟融合也將加速推進。
再次,大陸經濟轉型發展前景將為兩岸經濟融合提供堅實保障。推動兩岸經濟融合的關鍵在於大陸,大陸未來經濟前景直接影響到兩岸經濟融合的廣度與深度。經過30多年的發展,大陸已躍升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併發展為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
未來,在工業化、城鎮化、資訊化及農業現代化的帶動下,大陸經濟有望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態勢。有經濟學家就提出,大陸經濟還有維持20年平均增速超過8%的發展潛力。中國社會科學院2011年預測,中國GDP將可在2015年達到美國經濟80%左右的規模,2020年將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
與此同時,大陸經濟已進入新的轉型期,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成為未來大陸經濟工作的中心任務。十八大報告勾畫了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提出包括“2020年實現國內生産總值和城鄉居民每人平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工業化基本實現,資訊化水準大幅提升”等具體目標。可預計的是,大陸經濟實力的快速增長與經濟轉型步伐加快將為臺灣經濟帶來更多契機,也將為兩岸經濟融合提供更多有利保障。
諸多挑戰依然嚴峻
儘管兩岸經濟融合面臨諸多新機遇,但不容忽視的是,由於諸多深層次因素制約,推進兩岸經濟融合將是一條充滿挑戰之路。首先,馬英九當局為避免所謂經濟過度依賴大陸,提出“分散市場”等目標,並加緊對外商簽自由貿易協議(FTA)的步伐,使兩岸經濟融合進程客觀上面臨著臺灣貿易與投資轉移效應的衝擊。
其次,島內綠營對兩岸經濟融合抱持否定、杯葛的態度,擔憂兩岸經濟融合會導致臺灣的經濟“被鎖進大陸”和所謂的“主權”會被大陸“吃掉”。
再次,島內支援兩岸經濟融合的民意基礎還不穩固。雖然臺灣大多數民眾認可與支援加快兩岸經濟合作,但對大陸往往抱持“既期待又害怕”的複雜心態,一方面將大陸視為“生意夥伴”,期待分享大陸快速發展的經濟利益,另一方面又擔憂臺灣的“主體性”受到影響,因而對大陸存有不小的疑慮。
近日,島內爆發以反對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為主軸的所謂“太陽花學運”充分顯示,隨著兩岸經濟關係的日益密切及兩岸經濟合作步入“深水區”,島內部分民眾對兩岸經濟合作態度開始發生微妙變化,對未來兩岸經濟融合抵觸心態較為嚴重。
儘管兩岸經濟融合面臨一些挑戰,但無論如何,兩岸經濟融合是未來兩岸經貿關係深化發展的必然趨勢,這是不以個人或政黨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經濟規律。兩岸應順應經濟融合大勢,繼續穩步推進兩岸經濟合作,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奠定更為紮實的物質基礎,提供更強大的經濟動力。
(王敏/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責任編輯: 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