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今日推薦

網聯正式運營進入倒計時 折射第三方支付市場監管升級

2017年08月10日 09:23:51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網北京8月9日電(記者 閆雨昕)央行支付結算司8日4日發佈的一紙文件,給“非銀行支付機構”的“網路支付業務”原本的行業格局帶來變數。

  此前第三方支付普遍採取的直連銀行模式進行資金轉接清算的方式,被要求全部遷移至網聯平臺處理,並且給出了明確的正式運營時間點——2018年6月30日。網聯正式啟用進入了不到一年的倒計時。

  資金流轉的路徑有何不同? 

  網聯,即“非銀行支付機構網路支付清算平臺”,可以説是第一家面向非銀行支付機構的清算網路,旨在為支付寶、財付通這類機構搭建一個共有的轉接清算平臺,並受央行監管。

  那麼,央行為何引入網聯?它將帶來一種怎樣的運營模式?資金流轉的路徑將和以前又有什麼不同?

  近年來,以支付寶、財付通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機構呈現出迅速成長的勢頭令人瞠目。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規模增長了三倍,為38萬億人民幣(5.5萬億美元)。而其中,支付寶、財付通佔比超過九成。

  這種勢頭在今年仍在延續。根據央行最新數據,今年第一季度,非銀行支付機構處理網路支付業務9470.90億筆,金額26.47 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 60.13%和 42.47%。

  年初,支付寶曾宣稱要用5年的時間把全中國推進到“無現金社會”,而微信早在2015年也曾發出倡議。網際網路巨頭們對於搶支付市場的瘋狂爭搶從側面證明了第三方移動支付的熱度。然而,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是,網路支付在帶來了便利之餘,也存在一些安全隱患,包括個人資訊的保護等等。對於這一飛速發展的市場如何創新監管,考驗著監管層的智慧。

  在網聯方案誕生之前,第三方支付公司採取的是與銀行一對多的對接模式,即用戶在支付公司開立虛擬賬戶,支付公司再利用其跟很多銀行建立合作關係,在各行開有賬戶以完成匯款,同樣達到跨行轉賬的目的。

  這個過程當中會有什麼問題呢?專家解讀稱,這種直連銀行“完美繞開”央行清算系統的方式的確有一定用戶優勢,卻使銀行、央行無法掌握具體的交易資訊和準確的資金流向,有可能成為非法交易、洗錢等惡性事件滋生的土壤。

  通過網聯實現對第三方機構的“收編”,被認為有利於及早發覺潛伏中的風險。有業內人士表示,這或將終止目前第三方機構野蠻生長的局面,並使得資金流轉的路徑透明化,有利於整體行業的“長治久安”。

  網聯出世背後折射監管升級 

  7月中旬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指出,要把主動防範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科學防範,早識別、早預警、早發現、早處置,著力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著力完善金融安全防線和風險應急處置機制。作為網際網路專項整治的一部分,第三方支付行業風險的監管正在實踐中逐步升級。

  此前下發的《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規定了非銀行金融機構移動支付企業必須具備第三方支付牌照。今年1月13日發佈的《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關於實施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集中存管有關事項的通知》,讓網際網路金融支付機構交付客戶備付金。

  完善頂層設計的同時,央行繼續勒緊了第三方支付牌照的發放和續牌,違規的機構的出發頻次、力度也有增強趨勢。據統計,2016年至今,央行針對第三方支付機構已開出數十張罰,處罰金額過億元,其中,由於違反相關清算管理規定,去年8月對易寶支付開出罰款加沒收違法所得合計就高達5295萬元。

  兩大支付巨頭也未能倖免。以今年5月為例,央行給財付通和支付寶首次開出罰單,被認為表明瞭當局重拳整治第三方支付行業監管的決心。

  監管盲區不能單純依靠風險集中暴露之後的通報處罰來覆蓋,從源頭上將第三方支付納入統一監管的必要性漸現。其實,網聯的籌建已經討論了兩三年。自2016年8月獲得批復,從今年3月底至今,網聯試運作已經超4個月。目前,已有財付通、網銀線上、快錢、支付寶、平安付等機構完成接入。

  然而,最終網聯是否能夠兼顧好創新與防風險,仍將面臨用戶體驗、技術層面等的挑戰,網聯仍將經歷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有業內人士表示,網聯的上線揭開了支付清算領域的新篇章,這是一個時代的結束,也是一個時代的開始。

[責任編輯:孫伊靜]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