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克爾·斯賓塞解釋説,這是由於中國擁有巨大的市場空間,開放程度已相對較高,同時形成了龐大的中等收入群體,“中國的發展不僅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了重要的市場機遇,其倡導的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重要性亦愈發顯著。”
“總體而言,我認為中國正在成為全球化的‘官方贊助商’。”邁克爾·斯賓塞表示,自己對中國接下來在全球治理舞臺上還將發揮的作用表示樂觀。他亦期待在今年下半年召開的中共十九大後,中國將在金融等關鍵領域推行更加全面的改革。
針對中國在當前全球氣候治理面臨不確定性的情況下攜手歐洲等各方積極應對,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日前在英國《衛報》撰文予以高度評價。
斯蒂格利茨指出,世人如今了解到,全球各國難以指望由美國來應對威脅到人類生存的氣候變化問題。斯蒂格利茨評價中國及歐洲堅持不斷深入履行其對綠色低碳發展的承諾是“做了正確的事”。
不久前在柏林舉行的2017年G20智庫峰會上,斯蒂格利茨與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尼古拉斯·斯特恩發佈了一份關於推進碳定價(carbon pricing)的政策建議報告。在這一方面,中國即將於今年內啟動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已獲得出席本屆G20智庫峰會的各國專家廣泛讚譽。
對於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建立碳定價體系的意義,斯蒂格利茨在柏林接受採訪時表示,如果各國通過建立起適宜的碳排放定價機制,成功減少碳排放,進而減緩氣候變化,“那麼將對全世界所有人的生活産生重大影響”。
“這不僅將減少極端天氣的發生,還將讓住在北京、德里等地的人享受到更加清潔的空氣。”斯蒂格利茨説。
工業數字化、人工智慧同樣是全球各國面臨的新課題和新挑戰。對於中國官方在《中國製造2025》行動計劃中將機器人作為重點發展領域,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200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埃德蒙·費爾普斯認為,機器人的應用正在全球飛速發展,相信中國對這一領域的重視和投入程度將不斷上升。
“機器人投入到製造業,會不會取代作為勞動力的人?現在人們也許有些過於悲觀了。今後有可能出現的是相關股票和産業的爆髮式增長,這將有利於各方。”埃德蒙·費爾普斯同時讚揚中國大力提倡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要做的就是讓人們去研發新産品、新工藝,並自由地競爭和融資,最終一切讓市場去決定”。(完)
[責任編輯:孫伊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