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歲末,回顧過去一年,國際經濟形勢錯綜複雜,深度融合交織。各國經濟體,難言獨善其身,都存在著不得不面對的挑戰。美國經濟雖穩步復蘇,但要應對國際市場大幅波動影響以及各種外部危機;以日本和歐洲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則要直面外需不足、鉅額債務風險及結構性改革不足等種種難題;印度、南非、巴西等發展中國家經濟體則共同面臨著經濟增速下滑、基礎設施薄弱、電力短缺等制約因素;俄羅斯經濟增長高度依賴能源出口,在外部衝擊下未來經濟負增長的局面或難以改變;而中國亦存在著經濟增速放緩、新舊動能轉換以及人口紅利消退、環境資源約束等帶來的壓力。
機遇與挑戰並存。展望未來,應該説,2016年誰能獨具慧眼找到適合本國經濟增長的路徑,誰就能在全球經濟持續乏力的背景下率先突圍。
中央佈局2016中國經濟“大棋局”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正面臨著發展的拐點,尤其是,2016年作為“十三五”開局之年,承擔著能否為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目標打好第一槍的重任。未來,中國能否做好經濟工作十分關鍵。
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為2016年中國經濟提前佈局,將經濟工作的落腳點放在了“推進結構性改革”上。即在政策安排上加大結構改革力度,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産率。
在二十國領導人第十次峰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也講到:“中國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繼續為各國發展創造機遇……我們的信心,來自於全面深化改革、建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決心和行動;我們的信心,來自於中國經濟強勁內生動力和中國政府堅強有力的政策引導。”從上述句話中,不難發現,中國政府有能力通過深化改革,建立起適應全球市場競爭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有自信通過強大的政策引導激發中國經濟體的內生動力,保持中高速增長,為世界各國發展創造機遇。
回望2015,總理如何發展中國經濟?
改革攻堅,真抓實幹。李克強總理曾經説過“中國經濟是幹出來的”。
2015年,中國經濟頂住危機四伏的外部危機,實現了平穩增長。而在這一年,也是總理及中央政府繁忙的一年:通過國際産能合作以及兼併重組等方式,加大化解過剩産能力度,主動促進市場出清;通過積極推進“網際網路+”和“中國製造2025”戰略,加快推動工業化、資訊化深度融合,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産業和現代服務業;通過紮實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簡政放權”營造良好營商環境,積極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支撐平臺,促進高品質、多樣化産品和服務不斷涌現,以機器人、新能源汽車、智慧電子産品為代表的新産品成倍增長,網際網路資訊及文化等現代服務業發展勢頭強勁,結構優化升級勢頭良好。
李克強總理表示,2016年以及之後的更長時期,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結構性改革和更高水準對外開放、各方共贏的國際合作都將是未來經濟工作的重點。這是中國對實現可持續和高品質增長的答案。
看中國經濟的發展邏輯與“獨門絕招”
當前的普遍共識是,中國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期的和條件已經發生了變化。中國該怎樣在新內涵、新條件下,尋找到合適的發展邏輯與路徑?
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透露的資訊來看,中國經濟的發展邏輯就是: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這是中國政府通過綜合分析世界經濟長週期和中國發展階段性特徵而作出的重大判斷。當前,中國正逐漸度過認識和適應階段,而2016年以及未來一段時期內,中國面臨的任務是要努力引領新常態。
如何引領?即推動經濟發展,更加注重提高發展品質和效益;穩定經濟增長,更加注重引導市場行為和心裏預期;調整産業結構,更加注重加減乘除並舉;推進新型城鎮化,更加注重以人為中心;擴大對外開放,更加注重推進高水準雙向開放……因而中國經濟的新常態,並不是簡單表現為經濟增速放緩進入中高速發展時期,還表現為結構調整更加優化,經濟增長品質更高,産業結構不斷邁向中高端。
理解了新常態的內涵與要求,要更快更好的實現引領新常態,中國經濟的獨門絕招就是“推進供給側改革”。從11月上旬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首次提出“供給側結構改革”至今,中央層面已經多次強調“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也再次強調了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專家觀點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旨是暢通資金、人力、技術、土地等要素的流動,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生産效率的提升。全面改革和理性的供給管理,是我國跑贏危機因素的積累,破解中長期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瓶頸的有效途徑。
目前,相關供給側改革措施已經開始落地,國務院常務會議出臺了加快消費升級的政策,並再次部署加快企業技術升級改造,推進農業一二三産融合,國企改革也在穩步推進。未來,中國經濟的“獨門絕招”能否在2016繼續發揮效力,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