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來自深圳的一款名為阿爾法的消費級人形機器人火了。這款機器人一代産品全身擁有16個關節,二代産品全身關節將增至20個,可輕鬆完成舞蹈、拳擊、形體表演等多種複雜動作。阿爾法採用國際領先的可自動感知身體平衡狀態的感測器,擁有穩定的重心感知度,在同類産品大都採用滾動式前行方式時,已實現了靈活直立行走。
這款機器人由深圳市優必選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生産。為推出細分市場的消費級人形機器人,公司創始人周劍先後投入5000萬元,耗時5年,研發出人形機器人最核心的部件——伺服舵機,成功將國際上售價超過10萬元的同類産品價位降至數千元。目前,其推出的全球首款消費級人形機器人阿爾法一代已遠銷日本、韓國、英國等地,預計今年銷售額將達1億元。
初期研發拼盡全力
“未來是智慧家居的時代,與人互動的服務型機器人一定是未來的發展方向。”談及人形機器人研發的初衷,周劍説,2008年開始籌備研發時,他們就定位在消費級的人形機器人領域,希望能做出人人都買得起的機器人。
周劍回憶説,當時的機器人比較貴,在日本和韓國,40至50釐米大小的機器人售價要幾萬元,而且沒有做到商業化消費品的級別;而國內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市場還是一塊處女地,産業發展基礎薄弱。經過調研,他決定研製屬於中國的人形機器人。周劍曾在香港、深圳等地成功創辦多家企業,擁有幾千萬元的固定資産和每年上千萬元的利潤。為研發人形機器人,他拿出自己的積蓄,組建專家團隊,成立了深圳優必選科技有限公司。
要讓普通家庭買得起機器人,産品價格必須降下來,這意味著企業必須掌握人形機器人的核心技術,實現自主研發和生産。打開消費市場的第二個關鍵點,是讓普通消費者在使用機器人時能夠實現自我編程。當時國外推出的人形機器人雖然可以表演節目,但只限于開發者已經嵌入的內容。為此,優必選通過研發,推出了一種3D可視化的編程軟體,消費者通過在手機或PC螢幕上的簡單操作,就能編寫喜歡的舞蹈或動作,降低了使用者的操作門檻。
説起來簡單,實行起來卻很困難。為實現“降成本、降操作門檻”的目標,周劍和團隊埋頭苦幹、歷經艱辛。“現在回頭看,各種困難都不是困難,但起初什麼都是問題。”周劍説,研發初期遇到各種技術瓶頸和難關,最可怕的是沒有盡頭的資金投入。他先期投入的2000萬元資金很快花光,不得已靠變賣股份、豪宅、愛車等籌集資金。
2012年,優必選推出有16個關節自由度的人形機器人阿爾法一代。這個能説話、能跳舞、能打拳擊、能踢足球的機器人一經推出,迅速成為各大展會上的明星。在2012年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上,阿爾法機器人贏得觀眾和客戶的喜愛,海內外客戶也紛紛簽下意向訂單。
可好景不長,2013年,優必選的機器人研發再遇資金窘境。由於公司尚未盈利,周劍的個人房産和積蓄也全部投入公司,資金鏈斷裂危機再次出現。“當時,我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參加了一次國際性的投資路演。沒想到上臺介紹短短幾分鐘,臺下就有人表達他們的投資意向。”周劍説,這次路演引起了資本市場的關注,最終獲得了2000萬元的天使投資。今年3月,優必選再次獲得2000萬美元的投資。
讓機器人實現智慧手機功能
目前,國內從事機器人生産研發的人很多,但專門發展人形機器人且取得技術突破的較少。以深圳為例,《2014年度深圳機器人産業發展白皮書》顯示,2014年深圳機器人企業已達237家,其中服務機器人僅45家,人形機器人企業更是鳳毛麟角。
對此,周劍表示,人形機器人有更多較難突破的技術難關,也正因這一細分領域是塊難啃的硬骨頭,優必選迎難而上,成為全球消費級人形機器人商業化發展的唯一一家企業。如今,優必選成為擁有近30項國家專利,在國內乃至國際市場上專注於人形智慧機器人商業化的先行者。周劍希望優必選在今年年底完成股改,爭取明年上市,成為國內首家人形服務機器人領域的上市企業。
周劍説,“讓每一個普通家庭擁有能説、能行走,可以互動的智慧機器人是我的夢想”。但周劍並不滿足於單純的硬體製造,他正在積極整合資源,希望打造“硬體+軟體+服務”的人形機器人行業發展生態,並提前佈局人形機器人的網際網路應用。
“我們把機器人産品的價格定在幾千元,就是要在前期鋪開消費量。只有硬體鋪到一定數量,才能談到軟體應用,才能把整個産業生態打造好。”周劍指出,未來最好的發展模式就是硬體、軟體和服務的整合。優必選將於年內推出的阿爾法二代人形機器人就是這一發展模式的新嘗試,將真正商業化量産、有20個關節自由度、能夠形成網際網路生態,具有教育、健康看護、陪護聊天、天氣預報等服務功能,只要在應用商店下載各種APP程式,連接網際網路就能與消費者進行互動,無限拓展其功能。
“智慧機器人在未來也能成為像智慧手機一樣的平臺。我們現在做的就是把人形機器人的成本降下來,先把硬體普及到家庭,再尋找更多開發者一起合作,不斷吸引優秀的應用程式加入進來,把平臺搭建好,把整個生態系統建設好。”周劍稱。
周劍對我國服務型人形機器人的未來發展也充滿信心。他表示,我國在工業機器人領域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但在服務型機器人領域差距並不大,甚至在某些方面還走在國際前列,加上我國龐大的市場支援,這一領域將成為我國實現彎道超車的一大機會。他希望在人形機器人行業能夠形成更加科學有效的行業政策和規範標準,更好地推動行業整體發展。
[責任編輯: 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