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今日推薦  > 正文

4G資費下調會革免費WiFi的命嗎?

2015-11-03 15:34 來源:科技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4G資費下調會革免費WiFi的命嗎?

  文·本報記者 劉 垠

  近日,國務院發佈《關於推進價格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其中再次強調:規範電信資費行為,推進寬頻網路提速降費,為“網際網路+”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三大電信運營商從一個多月前,也破天荒地推出手機套餐剩餘流量當月不清零,被很多人看做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實質性舉措和階段性勝利,並開始樂觀企盼工信部長將移動流量資費下調30%的承諾能在年底前兌現。

  就在這一片歡欣鼓舞中,新的問題來了。如果4G資費下調到一個很低的程度,大家以後還會在公共場所急著問WiFi密碼嗎?4G資費的下調會不會革了免費WiFi的命?

  運營商再次提速降費

  總理的三次喊話、國務院的兩次發文、工信部長的鄭重承諾,以及廣大用戶的殷切期望,徹底把三大電信運營商推上了風口浪尖。

  今年以來,李克強總理先後在全國政協會議、經濟形勢座談會、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發表講話,督促電信運營商提速降費。國務院先是在5月20日專門發佈《關於加快高速寬頻網路建設推進網路提速降費的指導意見》,繼而在10月15日發佈的《關於推進價格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中再次強調,切實提高寬頻上網等業務的性價比,推進寬頻網路提速降費。工信部部長苗圩也于9月鄭重承諾:督促電信企業做好各項提速降費的優惠措施,確保年底前完成移動流量單位頻寬平均資費水準下降30%的目標。

  在政府的不斷督促下,在用戶的千呼萬喚中,三大電信運營商也已兩次出臺新舉措。5月15日,三大運營商首次同時發佈提速降費的執行方案,卻在某門戶網站的調查中被78.7%的網友批評為沒誠意,“設計不合理”“價格還不夠低”甚至“為何不降反升”等抱怨聲紛起。9月29日,三大運營商再次發佈公告稱,于10月1日起正式上線“手機流量單月不清零服務”,這次點讚的人多了一些,但更多人還是認為不解渴,開始熱盼年底前流量費下降30%。有專家更是大膽推測:“4G移動業務有很大提速降費空間,我相信4G的流量資費能降到每GB只需要10元,甚至5元。”

   4G流量資費不會呈斷崖式下降

  但是4G的流量資費真的能降到每GB只需要10元那麼便宜嗎?

  記者採訪了三大電信運營商多位人士和有關專家,他們均認為,流量目前已經是“命懸一線”的運營商“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實現如此大幅度的降價比較困難。

  據工信部統計公報顯示:2014年,全國移動短信業務量同比下降14.4%,其中彩信業務量更是由上年同比增長23%變成同比下降24.4%;移動短信業務收入同比下降14.7%,收入規模同比減少91.1億元。另據中國移動公報披露,今年上半年,其語音業務收入從1658億元下降至1387億元,凈減少271億元,其流量消費量雖強勁增長154%,但收入僅從1219增至1515億元,增加的流量收入大體彌補了語音業務下降部分。

  佛山聯通集團客戶事業部董文宏表示,一方面,風起雲湧的網際網路OTT業務把運營商賴以為生的短信、語音業務幾乎全“O”掉了,唯一拉動運營商正增長的只剩下流量。另一方面,流量資費價格其實一直在下降,已經降到了一個很低的標準,其繼續降價的空間已經很窄。據了解,3G時代百元套餐僅包含百兆流量,而進入4G以後,目前百元套餐已包含2GB左右的流量,提升了約20倍。網際網路獨立分析師董徵説,在此種情況下,如果運營商再大幅降低4G流量資費,還能從什麼地方賺錢呢?倘若真把“每GB流量降到10元甚至5元”,那運營商還不得虧死?別忘了,三大運營商都是大型央企,國資委對其是有利潤考核指標的。三大運營商還是境外上市公司,就算企業不怕虧損,境外的股民和投資機構能答應嗎?

  因此,電信運營商多位人士認為,4G資費下降的節奏和幅度只能是小步慢走,不可能出現斷崖式的所謂一步到位。

  對於年底前移動流量單位頻寬平均資費水準下降30%的目標,南京移動政企部副經理錢輝冰表示,工信部並非是要簡單粗暴的將4G資費全都下降30%,而是對平均流量的單價進行調整,比如在套餐上降費。例如,1GB流量50元、2GB流量70元,這種階梯式的優惠所形成的資費降低,會刺激用戶因為價格的降低而比以前使用更多的流量,使用量的上升必然會帶動消費總單位的上升,這樣運營商的收入水準才不會出現嚴重下滑。

[責任編輯: 李振]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