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今日推薦  > 正文

亞投行整體盈利無礙 優先亞洲低收入國

2015-09-21 07:34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亞投行整體盈利應無大礙優先亞洲低收入國

  商海春作(新華社發)

  優先亞洲低收入國 青睞主權擔保項目

  亞投行整體盈利應無大礙(熱點聚焦)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候任行長金立群近日表示,亞投行整體應該是盈利的,亞投行的項目獲得6%-10%的回報是“合理的”,並強調亞投行將發揮平臺作用,讓私營部門更放心地參與地區開發和投資。專家指出,儘管投資亞洲低收入國家的基礎設施領域項目可能需要面臨週期長、風險大等問題,但主權信用的擔保可以讓私營部門更加放心地投資;同時,作為政策性金融機構,不能單一地以投資回報率一個標准考量亞投行項目的價值。

  亞投行優先投資亞洲

  事實上,此番在新加坡峰會上的表態,亞投行的首任候任行長金立群只是又重申了一遍亞投行成立的目標和宗旨。金立群強調,亞投行的資源會優先投資亞洲,尤其是亞洲低收入國家。“低收入國家在基礎設施投資方面有大量積壓工程,卻很難從市場、世界銀行或者亞洲開發銀行等貸到足夠資金。亞投行希望能與私營部門合作,讓這些國家可以在不增加債務的基礎上獲得投資。”金立群説。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優先投資亞洲低收入國家,尤其是這些國家的基礎設施領域,所能帶來的邊際收益遠遠大於投資到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因為這些低收入國家的基礎設施是其他産業發展以及人口、就業等多方面經濟因素發展的基礎。

  “當然,這同時伴隨的就是風險也相對較大,回報的預期帶有一些不可預測性。但是因為亞投行成立的目的就在於致力為亞洲的基礎設施提供融資服務,因此也不能完全按照現有的風險控制標準來管理,不應該跟發達國家‘一刀切’。”

  6%-10%是合理回報

  然而,儘管意義重大,但面對亞洲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規模較大、投資回報期相對較長等情況,一直有國際上的經濟學者質疑亞投行如何形成可持續的盈利模式,尤其是在項目建設過程中會否因風險較大而出現大量的呆賬和壞賬。對此,金立群向外界重申了亞投行的信心。他表示,亞投行整體應該是“盈利的”,即便有部分項目虧損,也“不是大問題”。

  “亞投行作為政策導向優先的多邊金融機構,肯定不是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因此按照一個平均的回報水準來説,6%-10%的回報是合理的。也不能太低,如果低於5%,可能就會有一定的風險。但應該説,亞投行的盈利應該説還是可以穩定預期的,現在它所傾向投資的電力和公路,包括健康、教育和環境保護等領域,不少帶有自然壟斷的性質,可以説更加適合國有項目,就是所提到的‘亞投行青睞主權擔保項目’。”白明分析,亞洲國家的各种經濟制度情況複雜,在一些市場經濟不成熟的國家,大型的基礎設施領域如果沒有國家力量的參與,恐怕很難順利完成。而主權擔保的項目和資金的安全性就更有保障,這也是亞投行在規則制度的制定上與國際成熟的金融機構可能相對有所區別的原因。

  在他看來,金立群所提到的鼓勵亞投行“歡迎全球各地的私營部門加入”則是出於對自身平臺定位的清楚認識。“鼓勵私營資本進入本身也是PPP(公私合營)項目的一種趨勢。私營資本投入到亞投行的項目裏,或許不能滿足短期利潤最大化的目標,但卻比私營資本自己尋找這些國家的投資機會要更有安全性,幫助它們規避一些風險,相當於給私營資本吃了一顆‘定心丸’,讓私營部門更放心地參與亞洲地區的開發與投資。”

  不會挑戰現有金融組織

  金立群還表示,亞投行的主要目標在於滿足亞洲地區的發展需求,而非挑戰現有的金融秩序。“亞投行並不會挑戰現有的金融組織。”金立群認為,亞投行作為一個全新的平臺,與美國主導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及日本主導的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金融組織之間並非存在競爭關係。

  中國此前一再表示,亞投行是一個開放、包容的多邊開發機構,中方願與各方一道共同努力,將亞投行打造成一個實現各方互利共贏和專業、高效的基礎設施投融資平臺。中國外交部部長王毅也曾強調,“中國發起成立亞投行不是要另起爐灶,而是要完善現今的金融體制,克服融資的瓶頸”。但外媒質疑的聲音始終沒有停止。

  “亞投行主要投資的是實體項目,從國際金融角度考慮,不會對全球利率變化帶來什麼太大影響。”白明稱。(本報記者 宦佳)

[責任編輯: 陳文韜]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