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今日推薦  > 正文

我國有信心把經濟增速保持在7%左右

2015-04-27 09:42 來源:金融時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多重困難和挑戰相互交織的背景下,我國經濟發展仍然穩中有進,實現了平穩增長。

  “現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放緩有一定合理性,但是並沒有形成慣性下滑。”國家發改委經濟運作調節局局長李仰哲在近日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

  經濟有望保持平穩增長態勢

  儘管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部分指標增速回落超過預期,但我國經濟仍在合理區間運作。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一季度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1.2%,繼續保持低位平穩運作態勢。人社部數據顯示,一季度全國城鎮新增就業324萬人,同比減少2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05%,同比和環比均小幅下降。

  “從區間調控的思路和方法來看,我們既守住了就業的下限,也沒有超過通脹3%左右的上限。總體來看,目前經濟還在合理區間運作。”國家發改委綜合司副司長叢亮表示。

  近30年以來,我國經濟以近兩位數的高速增長傲立世界舞臺,創造了世界經濟史上的“中國奇跡”。但隨著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和改革向縱深推進,我國進入了向中高速增長和中高端水準“雙目標”邁進的新常態。7%的增速雖不及以前,但“從歷史比較看,一年增長7%,對應的增量就是8000億美元,與5年前增長10%的增量是基本相當的。現在中國經濟增長7%,相當於增加一個1995年整個的國民經濟總量。”叢亮指出。

  再加上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勢頭良好,經濟發展的新動力也在加快孕育,我國經濟仍然有望繼續保持平穩增長態勢。以服務業為例,一季度服務業同比增長7.9%,增加值佔比達到51.6%,比去年同期提高1.8個百分點,其發展勢頭持續快於工業。而且,新興服務業發展也勢頭強勁,全國快遞業務量同比增長46.8%。此外,高技術製造業、資訊軟體、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等新生産業“動力十足”,已經成為我國消費增長的新“引擎”。

  “我們有信心把經濟增長保持在7%左右的中高速水準。”叢亮如是説。

  結構優化亮點紛呈

  儘管部分經濟數據不如預期,但令人欣喜的是,結構優化亮點紛呈,經濟發展新動力在加快孕育。

  在投資方面,在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下滑的大背景下,基礎設施投資仍不斷加快。數據顯示,一季度基礎設施投資增長23.1%,同比提高了0.6個百分點。“這是一個歷史性的增長。”發改委投資司副司長羅國三點評道,其中鐵路、公路、水路投資增長15.2%,提高了3.8個百分點。

  這從基礎設施建設用地供應量同比增長上也可得以體現。對比來看,一季度國有建設用地的公用情況,工業倉儲房地産用地分別減少了26.1%和38.7%,但是在基礎設施用地方面增長了0.6%。此外,政府投資資金也在不斷加快到位。

  由此可見,“儘管投資整體回落的幅度較大,但從結構上看,由於加快重大工程建設,一些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仍是一個加快增長的態勢。”羅國三概括説。

  同樣,在消費領域,通訊網路、文化旅遊等消費熱點成為支撐消費“馬車”穩健發力的新動力。

  “一季度消費有幾個特點。”叢亮介紹説,一是網上購物的新消費業態繼續高速增長;二是資訊和通訊類消費産品快速增長;三是旅遊休閒和文化體育這些服務類的消費蓬勃發展;四是汽車、住房相關産品消費平穩增長。“總體來看,消費熱點在持續,新的消費業態也在發展。”

  政策儲備工具仍有“後招”

  經濟穩健運作離不開宏觀調控的“保駕護航”。而近日國家發改委透露,穩增長政策仍將會進一步發力,政策儲備仍有“後招”。

  “去年以來,針對經濟平穩運作、發生波動和出現趨勢性下滑三種情況,國家發改委相應制訂了三個政策工具箱。”李仰哲表示,我國將繼續實施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大宏觀調控力度,加快培育新的增長動力,大力推進結構轉型升級,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日前,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2015年第一季度例會在北京召開。會議強調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提出更加注重鬆緊適度,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適度流動性,實現貨幣信貸及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政策預研儲備還是比較充分的,還有較大的政策空間,政策工具箱裏所儲備的相關政策工具還是比較充裕的,只要應對得當,中國能夠保持經濟運作在合理區間。”李仰哲如是説。

[責任編輯: 馬迪]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