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今日推薦  > 正文

央行喊話後個人房貸還很困難 銀行覺得房貸不賺錢

2014-05-21 08:56 來源:新京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上周,人民銀行要求各家商業銀行支援個人首套房住房貸款,加快放款速度。記者本週走訪北京各銀行基層支行發現,僅個別銀行政策微調,整體情況依然是利率沒有優惠、額度緊張、股份制銀行做房貸業務的積極性較低。問題的根源在於息差空間不大,銀行覺得房貸不賺錢。

  王先生4月上旬看中一個新樓盤的兩居室,總價大約300萬元。他計劃貸款180萬元,其中公積金貸款80萬,商業貸款100萬。為辦下“公積金+商貸”的組合貸款,王先生問遍了北京的大小銀行,發現只有工、農、中、建、交五大行能做組合貸,而且有些支行的利率可以在基準利率(6.55%/年)的基礎上打9折(5.895%/年)。

  按程式,組合貸款需要先批下公積金貸款才能做商貸。可當一個月後,拿到公積金貸款的王先生再去找銀行時,發現銀行商貸全部沒有了折扣,一律按基準利率執行,有的甚至上浮5%到10%。個貸經理告訴王先生,從去年末到今年,房貸利率已經上調了好幾次,今後很可能要繼續上漲。最近,聽説央行發表了五條房貸指導意見,各銀行也紛紛表態要嚴格執行,王先生又給銀行打電話詢問利率。結果個貸經理告訴他,降低利率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既然央行精神出臺,銀行只能保證利率暫時不會上調,今後會怎樣誰也説不好,最終利率要以實際放款時為準。

  王先生的情況並非個例。記者發現,央行喊話後,銀行在實際操作層面的反應並不迅速。例如平安銀行自去年底以來在北京地區就停止了個人房貸業務,至今也沒有恢復。該行西城區某支行的一位貸款經理説,她去年就從個貸職位轉崗做小微企業貸款了,連她自己上個月買房都要去國有大行申請房貸,近期也沒有恢復的跡象。民生銀行和平裏支行一位個貸經理表示,現在只做跟開發商合作的新樓盤按揭貸款,不做二手房按揭貸款,即便是新房貸款,審批的名額也很少。更有甚者,當記者昨天以二手房購房人身份向某股份制銀行個貸經理詢問利率時,他回答説,如果賣房人把房款存在他們銀行,他才能給基準利率上浮5%的最優惠價格,否則至少上浮10%。

  有消息稱,央行指導意見出臺後,興業銀行北京分行上週五接到總行指示,將首套房房貸利率從基準利率上浮10%下降到上浮5%。然而記者採訪興業銀行多家支行的個貸經理,他們均表示尚未收到分行的指示。“一般客戶上浮5%到10%,資質最好的客戶可以享受基準利率,一直都是這樣。”相比之下,國有大行的房貸政策較為寬鬆。利率方面,工行、建行表示一律按照基準利率執行,農行、中行是電腦系統自動給貸款人評分,“按分數給利率,大部分能到基準”,交行則是資質較好的客戶可以給基準利率。額度方面,工行、建行、農行的額度比較充裕,基本不存在審批後數月不放款的情況,建行還表示優先發放二手房貸款,“最慢一個月也能放款了”。中行、交行則需要排隊等額度。

  央行《2014年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個人住房貸款比年初增加4500億元,同比多增338億元,3月末增速為20.4%,已連續11個月超過20%。房貸需求持續旺盛。從過往歷史看,個人住房貸款一直是銀行業的優質資産,其不良率一直低於所有貸款的平均水準。2009年末全國個人房貸不良率為0.60%。   既然房貸是優質資産,銀行為什麼不願做呢?多位銀行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主要原因就是房貸業務不賺錢。在資金成本高企的當下,有限的信貸資源都優先投放到貸款利率更高的業務上了。一位個貸經理給記者算了筆賬,現在5年期以上房貸基準利率為6.55%,而5年期的存款利率已經“一浮到頂”至5.225%,兩者相差只有1.325,銀行的息差空間很小,卻要承擔樓市大幅下跌的風險。而餘額寶等理財産品已經將同業存款利率推高至5.5%到6%左右,銀行把錢放在無風險的同業存款中,跟發放房貸的收益差不多。

  分析人士普遍認為,如果央行僅僅是窗口指導,那麼很難對房貸市場起到實質性推動作用。英國巴克萊銀行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常健指出,在加速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大環境中,銀行自2013下半年面臨著更大的利潤壓力,銀行在凈息差壓力的基礎上縮減了按揭貸款。中原地産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認為,對於市場來説,除非央行大幅度降準,或者單獨設立針對房地産首套房貸款的非盈利性機構,否則目前房地産貸款難的趨勢將繼續維持。

[責任編輯: 楊麗]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