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今日推薦  > 正文

清明祭奠活動為何變成擺譜比闊的“名利場”?

2014-04-06 08:53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燒“豪車” 代“祭掃”

   ——清明祭奠活動為何變成擺譜比闊的“名利場”?

   新華網北京4月3日電 又是一年清明時,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在湖北、河南、河北等地走訪發現,一些本該追思先人品德的祭奠活動,卻變成了擺譜比闊的“名利場”。

   專家指出,清明節已經成為法定節假日,除了要促進傳統價值的回歸,還應該與時俱進、移風易俗,注入更多現代文明的內容。

   燒“豪車”燒“別墅”,未必“清明”之舉

   “洗衣機”“冰箱”“彩電”,個個不少,“名錶”“豪車”“別墅”樣樣都有,記者在豫鄂魯等地的祭掃現場發現,火舞煙飛中,一件件外觀精美的紙質祭品化為灰燼。

   湖北一位從事祭祀用品經營的店主胡先生告訴記者,一輛做工精緻的“豪車”以及電器,少則售價數十元,多則上百元;而“別墅”更為昂貴,價格最高可達千元以上。

   在淘寶網上,一家售賣“別墅”的祭祀用品店標出的單價為2298元。店主介紹,這套“別墅”中含4房3廳1廚2衛,配有兩輛“豪華車”,並配有“鋼琴”“臺球室”等,價格較高是因為“採用了進口的牛皮紙、特種紙、環保膠水”等,是“純手工製作”。

   另一家銷售“豪車”的店主告訴記者,如果採購的量大,可以適當給予優惠。他介紹,除了網店之外,還有實體店。“這幾天買家很多,要買得提前下訂單。”

   為了招攬顧客,一些祭祀用品商家,還倣照iPhone、iPad的樣式製作各種紙糊的電子産品,還有“無線路由器”“高清電視盒子”等,被放置在店舖顯眼的位置。

   一些傳統祭品改頭換面,價格飆升。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一種面值八千億的“冥幣”,薄薄一沓,售價20元;一些紙糊的“信用卡”,號稱可以無限透支。

   分析人士認為,清明祭祀,本應緬懷先人的優秀品質,寄託對他們的追思,然而,一些祭祀活動中的燒“僕人”、燒“美女”等行為,與現代社會崇尚的理念相左,帶有明顯的低俗化傾向。

   “代祭”“代掃”行為,更是遠離孝道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一些地方的公墓管理單位,可以為祭祀者提供“代祭”“代掃”服務。

   河南省新鄭市龍湖鎮福壽園工作人員介紹,提供代客祭掃服務的流程包括:墓碑擦拭、呈上貢品、上香、3鞠躬、獻9枝菊花,燒金元寶一袋等。整個過程由兩人完成,用時30分鐘,收費200元。

   在網路上搜索,可以發現不少“代祭”網店,收費從數百元到數千元不等。為了打消顧客的疑慮,店家可以全程拍攝祭祀過程,並提供圖片和視頻;還有的網店可以提供“代叩頭”“代痛哭”等業務,“單人跪下叩頭三個,售價一百元。”

   “委託陌生人代為祭掃的行為,是典型的形式主義。”民俗學家艾君認為,無論是“代祭”還是“代掃”,都背離了孝道,甚至有虛情假意之嫌。

   專家指出,除了“代祭”“代掃”行為之外,“厚葬薄養”也不符合孝道。但時下,一些子女當老人健在時未能細加照顧,而在老人去世後投入重金“厚葬”“厚祭”。

   “我們在調研時發現,不少老人很有意見——活著的時候子女不管不問,去世後隆重祭祀還有什麼用呢?”華中科技大學教授賀雪峰指出,一些子女在老人辭世後大操大辦葬禮,“都是辦給別人看的”。

   尋找傳統價值,樹立文明風尚

   “清明祭掃中的不良傾向應該引起人們的關注。”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説,人們採取種種方式緬懷先人的做法可以理解,但任由負面、低俗的不良風氣傳播,可能會導致價值觀的混亂。

   專家認為,弘揚孝道不妨提倡“厚養薄葬”,孝敬老人要從一點一滴做起,比如常回家看看,多陪老人説説話。特別是在老人病榻前盡義務,是檢驗子女孝心的重要標誌。至於老人去世後,是否燒“豪車”、燒“別墅”等進行祭祀,並不能彰顯孝心。

   “至於‘代祭’‘代掃’行為,更是丟棄了傳統,而沒有傳統的民族是沒有未來的。”艾君説,祭祀中的不良風氣源於理念偏差,只有轉變觀念,才能形成文明的祭祀風尚。

   賀雪峰説,清明祭祀是一種將人們與故土聯繫起來的精神紐帶。清明與中秋、端午一樣,是我國重要的傳統文化,我們應該努力維繫,不斷豐富其內涵,使之發揚光大。(記者梁建強、李鵬、付昊蘇、高潔、宋強)

[責任編輯: 王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