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央行年初的一份研究報告認為,隨著比特幣使用者增多、範圍擴大、規模上升,比特幣將逐步和實體經濟相互滲透,比特幣的使用風險也將進一步凸顯。報告建議,各國政府和央行應積極協調相關部門,明確比特幣的定位,加快比特幣的法律界定,明確其貨幣或商品屬性。央行報告認為,目前,比特幣的使用存在以下五個方面的風險。
政策風險。比特幣是一種去中心化的貨幣,其迅速發展可能對傳統貨幣體系産生威脅,不僅影響到中央銀行的宏觀調控能力,還影響到政府的財政收入。目前,絕大多數國家政府和央行對比特幣的態度並不明確,比特幣的發展政策存在較大變數。
法律風險。目前,作為一種虛擬商品,比特幣的交易受各國法律的保護。作為一種貨幣,比特幣的存在只得到德國政府認可,絕大多數國家並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承認比特幣的法律地位。
投機風險。比特幣沒有國家信用或實物資産作保障,價格缺乏價值的約束,交易價格可能出現大幅波動。同時,比特幣交易市場容量較小,交易24小時連續開放,沒有漲跌幅限制。價格容易被投機者控制,風險極大。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比特幣交易市場,投機風險是投資者面臨的最大風險。
洗錢風險。由於比特幣交易具有匿名性和不受地域限制的特點,其資金流向難以監測,一旦恐怖分子、毒販和腐敗分子等利用比特幣進行融資、跨境轉移資産或洗錢,將非常容易規避政府的監管。
替代風險。比特幣還存在信用保證缺失、安全性能較差和易導致通縮等缺陷,同時還面臨Litecoin和Ripple幣的市場競爭,存在較大的替代風險。財新
[責任編輯: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