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今日推薦  > 正文

董明珠雷軍激辯撞出火花:網際網路時代誰的模式更好

2014-03-09 09:12 來源:羊城晚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小米科技董事長雷軍

  格力董事長董明珠

  文/羊城晚報特派北京記者 黃麗娜 圖/羊城晚報特派北京記者 陳文筆

  3月7日,在北京首都大酒店廣東代表團駐地,董明珠和雷軍,又坐在了同一張圓桌旁。這兩位“風口浪尖”上的企業大佬,同為全國人大代表,同在廣東代表團開全國人代會。

  與3個多月前笑容滿面、意氣風發一同站在舞臺上領取“2013年度經濟人物”獎時不同,這次兩人笑容欠奉,氣氛略顯沉默、尷尬。

  就在3個多月前,那場令兩人收穫了榮耀的夜晚,格力電氣董事長董明珠被貼上了傳統實體經濟的大標簽,而小米科技董事長雷軍則被認定為網際網路經濟新貴。他們之間有著巨大的不同:從工廠的數量來説,小米是0,格力是9;員工數量小米是4100名,格力是7萬以上;專賣店小米是0,格力是3萬以上。而相同的是他們都成功了:小米營業總收入300億,格力1007億。

  因為生産模式的不同,和對企業未來發展後勁的判斷,他們大膽立下一個賭約:雷軍表示5年內如果小米模式營業額擊敗格力,願董明珠賠自己1元;董明珠則表示,如果被擊敗願意賭10億。

  昨天,他們在媒體的“撮合”下,再次坐在了一起。這次拋開了賭約的意氣之爭,兩人就什麼是網際網路思維,在網際網路時代到底什麼樣的模式才是企業的最佳選擇,展開了第二次交鋒——

  爭論一:

  網際網路思維到底是什麼?

  A方

  網際網路思維本質上就是群眾路線

  話題由雷軍開頭,由他最近説的比較多的網際網路思維開頭——

  雷軍:這是根據網際網路過去15年的特點總結出來的。比如大家都在講為什麼網際網路這麼在乎口碑。是因為網際網路公司的客戶,從A公司換到B公司太容易了,是零成本。你今天在京東買、明天在淘寶買,是零成本。但你今天在格力買,明天在美的買,就沒那麼容易,取決於企業終端的鋪設量。所以網際網路競爭的是什麼呢?高度競爭的是用戶體驗和用戶口碑。

  而且網際網路是資訊完全對稱的。它假定的前提是,你知道的別人都知道。傳統商業模式則都是通過資訊不對稱來掙錢的。用戶不知道底價是多少,買不夠一定數量也拿不到低價,導致交易成本很高。所以小米要去渠道、去終端化,把路徑縮得非常短。

  我們還比較看重用戶參與。用戶參與會讓用戶有很強的成就感。他會覺得他和我一起做了小米。你(董明珠)不用笑,這真不是宣傳。

  董明珠:我笑不是反對。

  雷軍:比如格力空調,那是你董明珠做的,我只是用戶。小米手機不是。你不用笑了。

  董明珠:我不笑了,我一笑你就覺得我是在對你的反駁。

  雷軍:對啊,覺得你是在笑話我。我以前做金山,做了20多年,有沒有用戶感謝我們呢?有,覺得我們産品很好,給我們寫表揚信,也收過十來封。但是做小米以後,每年都能收到幾百份用戶的禮品。其實網際網路思維本質上就是群眾路線。你怎麼能把大家團結在一起。網際網路提供了一種低成本的、團結用戶的方式。

  B方

  網際網路時代製造業不能忘了自己的根

  對於雷軍的網際網路思維,董明珠認為,這只是一個方面——

  董明珠:你剛才講的是我們過去傳統的消費習慣的改變,這是網際網路這種新技術帶來的。網際網路實際上是更高地提高了我們的效率,你講的也是效率。我們為什麼要開那麼多店,開到消費者的家門口去,其實也是想有效率地、充分做好服務。只是我們現在有了網際網路這種技術,讓我們可以更加貼近消費者,讓我們能為消費者提供自動化程度更高的産品,更便利的生活。

  但是有一個是不可替代的,就是消費者真正的感受是在他拿到你的産品以後。不論時代怎麼快速地發展,製造業一定不能忘了自己的這個根。雷軍可能在行銷方面,找到了一個新的渠道,有了快速的提升,但是我不能因為雷軍的快,我就急了,動了自己的心,製造不幹了,也去搞行銷去。我就任勞任怨做好,可能我(的企業)是一個最好的後方,來支援他們前方這種市場的行銷。

  網際網路時代製造業該做什麼?絕不能人云亦云,一定要牢牢把住一個根本的東西。

  爭論二:

  製造環節重要不重要?

  A方

  小米是産品公司

  把製造外包

  雷軍也承認製造業對整個中國來説,都是關鍵,但他認為大家對他這樣的網際網路企業有誤解——

  雷軍:大家覺得我們是行銷,其實不是。網際網路企業是把産品分為了産品和製造兩部分。小米是産品公司,把製造外包。在國際上耐克、蘋果都是把製造外包的。製造和産品完全是兩個概念。

  董明珠:這個沒有矛盾。我剛才講了,不論你給誰去加工,這個加工體系你是不能沒有的。

  雷軍:董總。要不我先講完?(董明珠又笑)實際上,對一個網際網路公司,主要是有三塊:第一塊研發、第二塊製造、第三塊品牌,或者行銷。小米只是把製造環節尋找了全球最頂尖的公司來製造,把自身定位在了産品研發,定位在了品牌和行銷、用戶服務。小米到去年年底有4100名員工,2500人在用戶服務的第一線,服務做得非常紮實。另外剩下的1600人中,1500人是研發人員。

  還有一點大家會産生誤解的,就是外包製造。外包製造不表示不管,我們有大量的駐場工程師,在一線管控每一個環節,只是我們沒有工廠、沒有工人,沒有這些設備。但是工廠的每個環節的管控,我們都在參與。

  B方

  格力重視製造

  行銷也用網際網路平臺

  但董明珠認為,自己只管研發、服務,把生産交給別人去做,可能不是最好的選擇——

  董明珠:這是你的選擇。我選擇什麼呢?格力有7萬多人,有接近6000人是搞技術研發的。但更重要的是,在我搞技術研發的同時,我還有6000多人在做品質控制,有上萬人在從事製造。在銷售環節,我們有實體店,有售後服務;在網路上,我可能跟京東、天貓這些網際網路平臺合作,沒有自己來,而是給行銷體系去做。我理解的網際網路思維,是要隨著時代的進步,運用最好的手段、最好的方式,來轉化成我的生産力,這才是最有價值的。

  爭論三:網際網路思維的精髓是什麼?

  A方

  雷軍説,他的網際網路思維是思考了15年的結果——

  雷軍總結七個字:專注 極致 口碑 快

  雷軍:我為什麼會去思考網際網路思維,因為網際網路首先顛覆的是我的生意。15年前,網際網路剛出現時,軟體行業最先被顛覆,因為看起來一樣,都是用的工程師,寫出來都是軟體,都運用在伺服器上,但是結果差異很大。我們(金山軟體公司)一度極度痛苦,就開始思考。

  我第一個層面的理解是,網際網路是先進的技術和工具。所以金山開始全部網際網路化,所有的産品都在網際網路上做,但還是打不過別的網際網路公司。你説的技術我全用了,我的産品依託網際網路賣,但是沒用。我用了六七年的時間,到2005年我才想明白一個道理,網際網路是一種全新的思想,是一套全新的方法論。

  我總結了七個字:專注、極致、口碑、快。專注,是網際網路及其強調的,就是少幹一點事情。比如傳統的手機公司,每年做一百款手機,精力大量分散。可能也用了七八千人的研發團隊,但一款産品其實只用了七八十人。我們用1500人做一款産品。在每一款産品投入是傳統同行的十倍、二十倍,這就是為什麼我的産品能做好的原因。有時候你不能看總量,總量是粗放式的。

  極致,就是不管哪一個點,一定要做到世界領先的程度。比如小米選的突破點是快,每一代發佈的産品,都是全球最快的。網際網路的免費模式也是一種極致。網際網路上幾乎常用的所有重要的服務都是免費的,新聞、搜索、郵箱。我們把這個模式用到了硬體成本很高的手機行業裏,我們的售價其實是貼合合作夥伴的成本來定價的。有人問,那你怎麼掙錢?我覺得網際網路真心真意為用戶提供服務後,是能獲取大量收益的。就像網際網路它把最大量的、最常用的、最好的産品免費掉以後,會逼著網際網路公司提供個性化服務,通過多種服務來盈利。網際網路有一個經典的總結,叫羊毛出在豬身上。這個方法論就是它的精氣神。

  B方

  董明珠強調:沒有定式 唯有創新和挑戰

  在董明珠看來,網際網路還是一種工具——

  董明珠: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企業一定要賺錢。你其實只是改變了一種商業模式。消費者在受益的時候,他也在埋單。這只是一種模式的變化。微軟的一些産品出現落後,也是因為它的思維沒有變化。

  不要以為自己可以永遠是老大,只有不斷去創新,不斷去改變自己,才能保持領先。所以我認為,關鍵是創新和挑戰。不管什麼樣的時代,創新、挑戰不能丟。

  除了創新和挑戰,一個人要永遠不滿足於自己的現狀,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要勇於顛覆自己。越是在別人説你好的時候,你越要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哪。作為一個企業,你一定要預計到自己未來五年的發展會是什麼樣子。而且五年以後的市場需要什麼,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東西。我覺得我設計了一種比你更好的模式。格力這麼多年的行銷也一直在創新,一直在變革。現在你家裏的空調我可以在珠海看到運營的情況,你覺得我變革了嗎?我的服務升級了嗎?沒有哪一個模式是永遠不變的。用網際網路思維提高我們的效率,這才是真的要做的事情。你要不斷創新你的模式,你才是最好的、最先進的。

[責任編輯: 王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