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今日推薦  > 正文

2014“三農”三問:農産品如何吃得更好 更放心?

2013-12-22 09:29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安全,從源頭開始

  嘉 賓:

  殷扶炯(四川省廣元市利州區區委常委)

  趙海伶(四川省廣元市青川縣海伶山珍商貿公司總經理)

  王志剛(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食品安全與食品科學系主任)

  廖水長(江西安遠縣贛之源果業發展合作社理事長)

  1.消費者信心為何不足?

  農産品品質問題仍時有發生,重塑消費者信心,政府要從全産業鏈角度進行制度設計

  記者:這些年監測數據顯示,農産品品質總體是安全的,但為什麼不少消費者仍覺得吃得不放心?

  殷扶炯:農産品品質安全總體是有保障的,但確實還有短板,形形色色的品質問題仍時有發生。比如農獸藥殘留超標、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質、産地重金屬污染和假劣農資等,這些問題的存在,影響了消費者的信心。

  趙海伶:消費者對市場缺乏信心,與個別事件被過度放大、過度解讀相關。一些不實消息被炒作“發酵”,個別問題被過度放大,就成了整體性、普遍性問題,使消費者的認知與事實産生了偏差。

  王志剛:消費者對於農産品品質安全要求越來越高,是我們所處的發展階段決定的。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收入結構和消費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現在已進入生存型和發展型交匯期,這個階段人民群眾的消費觀念已由“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安全”轉變,對於農産品是否安全、是否有益於健康變得非常“敏感”。與此同時,我們對於消費者的風險教育做的還不夠,使得很多消費者,在農産品品質不安全資訊面前不知所措,常常“寧可信其有”。

  記者: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重塑消費者的信心?

  殷扶炯:確保農産品品質是政府的責任,重塑消費者對農産品品質的信心,政府要做到全盤考慮,特別是要從全産業鏈的角度來進行制度設計。拿我們利州區來説,區與鄉鎮、鄉鎮與村都簽訂了農産品品質安全監管工作責任書,鄉鎮與農産品生産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簽訂農産品品質安全承諾書。

  趙海伶:面對社會化的大生産、越來越長的産銷鏈條,生産者需要不斷改進生産方式,同時進一步加強自律,只有將政府的監管內化為企業的自我監管,才能真正確保農産品安全,企業也才能真正有發展前景。

  王志剛:對於消費者的安全教育必須做好。採用易於被大眾接受的方式,提高消費者對農産品品質安全的科學認知水準,做到能知曉、會運用,防止因為不實資訊、個別食品安全事件引起過度反應。這樣的宣傳,無論在日本還是美國,都是比較普遍的,而且實踐也證明了,這樣做是很有效果的。

  2.生産源頭短板咋補?

  推進農業標準化、集約化、品牌化,形成優質優價的市場機制

  記者:農産品品質安全事件不少都出在了生産環節,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趙海伶:目前農産品生産主體面廣量大、小而分散,這種一家一戶的種養模式使得農業標準化生産難度很大。不少農民標準化意識不強,受傳統農業生産方式的影響,對農業標準化參與意識不夠,這是生産環節的短板。

  王志剛:許多時候“優質不優價”,生産者缺少激勵,也是一個原因。我在一些地方調研蔬菜生産時發現,農民明知高毒農藥國家不許用,但仍偷著用,他們説高毒農藥成本低、見效快,即便用了生物農藥,也未見得能賣上高價。

  廖水長:生産環節出問題,也與農産品普遍缺乏品牌有關。一般農戶生産的農産品,一旦出了問題,“打一槍換個地方”照賣不誤。另外,一些不法生産者敢於鋌而走險,也是因為違法成本過低,不足以形成威懾力。

  記者:如何做好生産源頭治理,將農産品品質安全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

  廖水長: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集約化、品牌化,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是保障農産品品質安全的治本措施。贛南臍橙名氣很大,但是2004年在香港出現了染色橙事件,影響了贛南臍橙的銷售。2005年我們成立了合作社,組織果農抱團發展,同時在生産過程中全程標準化,堅持綠色生態高效,嚴把品質關,註冊了自己的品牌“橙鄉天使”。新模式帶來了質變,我們的橙子很快又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銷售一直火爆,現在我們的社員每年收入都在10萬元以上。

  殷扶炯:實行産品可追溯制度也非常重要。近年來,利州對農産品生産資料展開定期清查,從源頭上杜絕禁用藥物和非法添加物流入,並啟動由品質監管、企業管理、消費者查詢三部分組成的農産品品質安全追溯系統建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王志剛:構建優質優價的市場激勵機制,才能激發生産者更加重視品質。目前我們對於綠色、有機、生態等農産品認定比較混亂,消費者也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很多假冒綠色、有機農産品價格不菲,但很多真正好的農産品卻沒有得到市場認可。今後必須規範制度建設,這需要一個過程。我認為,現階段國家應該在優質農産品價格偏低的情況下,給予一定的補貼扶持。

  3.監管如何更見效?

  加強縣級能力建設,經費納入財政預算,發揮行業協會等社會監管作用

  記者:我國對農産品品質安全問題可謂重拳頻出,但仍有不少品質安全事件發生,為什麼?

  殷扶炯:農産品品質安全不是一個單一的問題,而是一個全産業鏈統籌問題。從農産品的生産、加工、銷售,到土地品質,再到化肥、農藥、種子等的安全性等等,有的地方政府由於監管力量有限,難以對所有環節進行準確掌握。

  王志剛:的確是這樣,我到很多地方調研,發現地方政府的監管能力確實是個突出短板。首先,監管人員與監管對象嚴重失衡。很多縣裏負責農産品品質安全監管的只有3—5個人,而且監測技術手段落後,即便遇到問題農産品,也不一定能夠檢測出來。其次,監管體制也很不順,多頭管理,部門協調不暢,溝通不力,一旦有成績大家都爭著上,但是一旦遇到了問題,各方就會相互推諉。最後,很多地方的監管多是被動式、運動式的,缺乏監管的耐性,常常是一陣風過去,就各方相安無事了,這就造成很多地方的監管效力大打折扣。

  本質上還是一些地方對農産品品質安全認識不到位,“重數量、輕品質”的現象比較普遍。更為讓人憂慮的是,很多地方出現了品質安全事件後,地方政府都傾向於捂著蓋著,避免事態擴大化,處理起來也是匆匆了事、息事寧人,這就很難有效震懾違法行為,確保農産品品質安全。

  記者:如何讓農産品品質安全監管更加有效?

  殷扶炯:國務院辦公廳日前下發了通知,再次明確農産品品質屬地管理原則。政府的監管要想更加有效,能力是基礎。我覺得,下一步可以考慮將農産品品質安全監管、檢測、執法等工作經費納入各級財政預算,切實加大投入力度,加強工作力量,儘快配齊必要的檢驗檢測、執法取證、樣品採集、品質追溯等設施設備,讓我們的執法能力能夠儘快適應現實的需要。

  趙海伶:建議將農産品品質安全監管執法納入農業綜合執法範圍,鄉鎮農産品品質安全監管公共服務機構以及承擔相應職責的農業、畜牧、水産技術推廣機構也需要做好農民培訓、品質安全技術推廣等工作,在生産環節進一步推廣確立農産品品質安全的概念。

  廖水長:提高政府監管的效力,還必須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讓政府面對農産品品質違法時,能真正實現重拳出擊,打一拳就讓違法者一輩子都記住,永遠都不敢再鋌而走險。同時,政府也要把監管的觸角前移,建立巡視制度,發現問題及時糾正,把不合格産品扼殺在萌芽狀態,這樣才能使得農産品品質真正得到有效保障。

  王志剛:農産品品質安全監管,光靠政府是很難做好的,必須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在日本,很多的品質監管職能,都放在了農協裏邊,因為他們更貼近農民、更了解農民,對於農民的一舉一動掌握得更準確。而且,農協的監管也是非常嚴厲的,一旦農戶不按品質標準生産,就會被取消資格,永遠喪失市場銷售的渠道,因此大家都不敢違法。所以,我們可以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第三方檢測機構等社會協同治理的優勢,讓監管手段更加多元,這樣才能讓農産品品質安全違法者無處藏身、無地立足。

  另外,對於地方政府來説,快捷高效的應急處置能力也非常必要,一旦發現問題,必須第一時間做出反應、第一時間通報情況、第一時間採取措施,努力把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

  農産品品質安全如何管

  誰來抓?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對本地區農産品品質安全負總責,加強組織領導和工作協調,把農産品品質安全監管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在規劃制訂、力量配備、條件保障等方面加大支援力度。要將農産品品質安全納入縣、鄉級人民政府績效考核範圍,明確考核評價、督查督辦等措施。對農産品品質安全監管中的失職瀆職、徇私枉法等問題,監察機關要依法依紀進行查處,嚴肅追究相關人員責任。

  怎麼抓?

  要加強對農産品生産經營的服務指導和監督檢查,督促生産經營者認真執行安全間隔期(休藥期)、生産檔案記錄等制度。加強檢驗檢測和行政執法,推動農産品收購、儲存、運輸企業建立健全農産品進貨查驗、品質追溯和召回等制度。加強農業投入品使用指導,統籌推進審批、生産、經營管理,提高準入門檻,暢通經營主渠道。

  ——摘自《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農産品品質安全監管工作的通知》

  圖片説明

  圖①:河南紅英農業科技園推廣無土栽培、環保低碳的綠色果蔬種植,形成年産3000噸杏鮑菇的生産規模,産品暢銷港澳地區。

  王雙正攝

  圖②:湖北宜昌市農産品品質監測站對進入批發市場的蔬菜進行抽樣檢測,不合格的一律不得進入市場。

  劉保平攝

  圖③:江西萬年貢米集團技術人員在裴梅鎮龍崗村田畈上安裝頻振式太陽能殺蟲燈,確保基地農産品品質安全。

  徐聲高攝

  視覺統籌:蔡華偉

[責任編輯: 王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