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和油“陷阱”
每年銷售額達到40億元至50億元的調和油領域,常年存在著以次充好、勾兌混亂的亂象,由於缺少國家標準和檢測手段,這一“潛規則”一直存在。
《中國經營報》記者獲悉因披露“地溝油”而廣受關注的全國糧標委油脂組組長何東平即將再次“出手”,推進出臺調和油檢測標準,繼而推進調和油標準的制訂。
市場亂象
目前,國內尚沒有一條法規對調和油市場進行規範,而當下,國內調和油市場已經佔小包裝油消費總量的40%。調和油年銷售額40億元至50億元,對於多數品牌而言,調和油是其盈利最好的一塊市場份額。
“衛生部(現為衛計委)一直想出臺調和油標準,但是苦於沒有檢測方法。”何東平向記者透露,“我所做的檢測方法將直接推動調和油標準的出臺。”
其實,調和油的相關標准將觸動品牌商巨大的利益。
“對於很多品牌而言,調和油的利潤要遠遠高於普通的大豆油。”一位央企人士向記者透露,“所以調和油的份額在逐漸擴大。”
該人士表示,“目前,在市場競爭如此激烈的情況下,100元的大豆油品,除去生産、包裝和銷售成本,只能賺3元錢,即3%的盈利。”而相同容量的以大豆油為基礎油的調和油的利潤能達到6%。
據了解,調和油之所以能夠獲取翻倍利潤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油脂中每種油脂的含量並不公開,冠名調和油即可提高售價。
記者在中糧我買網中看到,某品牌五穀食用調和油(瓶裝5L)的價格是59.9元,其中廣告中提到,“精選小麥、稻穀、玉米等作為原料”,“配以花生芝麻等”。這款調和油配料中顯示,主要配料為“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玉米油、米糠油、芝麻油、小麥胚芽油”。
根據新國標要求生産食用油企業産品標簽上應“按原料配比從大到小註明使用原料的油脂名稱”。因此在五穀中,排名最靠前、含量也最高的是大豆油,而大豆油是所有産品中價格最低的一種油脂。
按照目前市場價格計算,這則廣告中提到的花生油、玉米油、米糠油、芝麻油、小麥胚芽油這些穀物的含量總和在10%左右。但這10%的含量卻能夠支撐這款五穀調和油的賣點。
業內人士透露,調和油與純大豆油的差距極其細微和隱蔽,“可以斷言,市場上的花生調和油中,花生油的比例都不超過10%。但是冠以花生調和油的名字,價格卻可以提高。”因為缺少國家調和油標準,這些企業將含量較少的油品進行冠名,其實並不觸犯相關規定。
目前轉基因大豆在中國的市場份額中已經佔到了80%,5升裝的小包裝轉基因大豆油與非轉基因大豆的價格分別為70元和45元。
記者發現前述這些企業生産的調和油,其基礎油多為轉基因大豆油,但是在商標的標示中的“轉基因”字體較小。
技術缺口
其實早在2007年,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就著手制定相關的標準,還邀請了益海嘉裏等比較大的企業參與討論。討論的主要焦點,便是調和油比例在何種情況下,能夠得以冠名。
“當時,有人提出了比如花生油達到30%,才能叫花生油,也有人提出需要達到33%的比例,才能冠名花生調和油,甚至有人提出,調和油中,比例最高的油品,才能被叫做某某調和油。”參與討論的人士向記者透露。
記者看到2008年曾經討論的食用調和油國家標準討論稿中,對這一點作了讓步,即只要標簽中標出各種油品的比例即可,但是,除了中儲糧的金鼎調和油外,現在幾乎所有調和油中,都沒有針對消費者的比例標示。
“如果消費者知道,他們買到的花生調和油中,花生油的比例不足10%,他們還會購買嗎?”上述人士向記者表示,“參加討論的企業,都以自身的利益為出發點,在抵制這一標準的出臺,直至現在也懸而未決。當時企業給出的説辭是,國內沒有攻克油脂含量的檢測方法,缺少含量檢測技術。”
“我們目前的檢測方法還要在年底進行最終論證。”何東平對此非常有信心,“很多學術界的專家都會來發表意見。”目前該技術的準確度已經達到5%。
而檢測方法論證成功後,何東平所在的全國糧油標準化委員會將會推出“調和油檢測標準”,之後衛計委等相關部門一直策劃的調和油標準制定便可進入啟動倒計時。(中國經營報 索寒雪)
[責任編輯: 王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