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信貸市場正從銀行壟斷的賣方市場步入買方市場,企業的議價能力得到提高,銀行低風險、高盈利的“幸福時光”已近尾聲
日前,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談及何時推進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時表示,央行已經做好準備,存款利率的放開按照原定的設想計劃推行。這意味著取消銀行存款利率上限已正式列入改革日程表。
結合利率市場化的國際經驗看,世界各國大都經歷從放開貨幣市場利率,到逐步放開大額、定期存款利率,最終實現全部利率市場化的過程。照此規律,中國金融業的改革只差放開存款利率“最後一跳”。筆者認為,中國銀行業的競爭已經來到了拐點,信貸市場正從銀行壟斷的賣方市場步入買方市場,從銀行審批企業的“單對單”變為企業挑選銀行的“單對多”和“多對多”局面,企業的議價能力得到提高,銀行低風險、高盈利的“幸福時光”已接近尾聲。
很多小微企業主由於過往“不愉快”的貸款經歷,並未覺察出或正確看待這種深刻的變化。儘管利率市場化改革如火如荼,銀行也開發了針對小微企業的金融産品,但企業和銀行間落地的借貸協議並不多,利率改革對信貸市場的正向傳導效應不明顯。
從銀行的角度來説,儘管其普遍意識到了利率改革所帶來的變化,卻擔心自己會成為改革的“炮灰”,遲遲不邁出實質性的步伐。一方面,銀行擔心自己對小微企業貸款的創新嘗試可能導致大的風險發生。另一方面,銀行也擔心自己的成功模式容易被對手複製。“失敗是自己的,成功是大家的”,使銀行對小微貸款創新的積極性不高。實際上,銀行獨立承擔存貸款的市場利率風險是遲早的事,“背水一戰”在所難免。誰越早在相關領域邁出腳步,誰就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佔領先機。
日常生活中,買家總希望買到“質優價廉”的商品。資金作為一種特殊商品,期限和利率反映的是其價格,貸款流程的簡便程度和存續期間的服務水準反映的就是其品質。利率市場化後,存貸款利率將由資金市場供求關係決定,信貸市場中的企業會用腳投票,選擇心儀的銀行和貸款産品。這樣一來,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單純利用利率工具所進行的價格競爭就難以持久。其需要更加精細化的管理風險並進行利率定價,這將是未來銀行的核心競爭力本源所在——在確保守住審慎監管的底線,遵循風險與成本定價原則的同時,注重保持利率管理的彈性,在細分市場上創立優勢,以異質化的競爭優勢來贏取客戶和市場。
當前,銀行信貸市場的分水嶺並不明顯。對於大型銀行來説,其優勢在於資産實力雄厚,但由於受利率保護已久,市場化定價經驗較為欠缺;而中小銀行儘管資本規模小,其靈活性和定價能力並不輸給大銀行。“用好增量、盤活存量、優化結構、提高品質”成為擺在所有商業銀行面前的轉型任務。隨著金融市場管制的進一步放開,銀行唯有主動變革創新,打造自己獨特的核心競爭力,才能滿足市場日益增長的多元化、個性化金融服務需求,實現有品質、有效益、可持續的發展。
[責任編輯: 王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