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期、一成之增。一夜之間,由國務院國資委主導的央企保增長要實現10%利潤增長的指標爭議四起。在各種揣測和質疑中,處在風口浪尖的國資委和央企將如何破解這一命題
撰文|本刊記者 劉青山 王平 徐黎
編輯|伯倩
10%之溯源:數字背後的生命力
出身企業管理者的蔣潔敏,會為央企制定一個毫無根據的發展目標嗎?
文 | 本刊記者 劉青山
2013年4月23日,國務院國資委召開經濟形勢通報(視頻)會議。國資委主任蔣潔敏要求,中央企業必鬚髮揮好“穩增長”的中堅和骨幹作用,迎難而上、勇挑重擔,努力保持一定增長速度,在經濟增長品質和效益上走在全國前列,在創新驅動、轉型發展上走在全國前列,在保障民生、促進就業上走在全國前列,以“保增長”助力全國“穩增長”。增加值增長要達到8%以上,利潤增長要達到10%以上。
上述消息傳出後,引發了媒體、公眾包括部分央企的熱烈關注和討論,力挺者有之,質疑者亦有之。國務院國資委和大部分央企選擇了沉默。
其實,央企保增長論調並非蔣潔敏首創。2011年末以來,針對世界經濟形勢低迷,央企利潤下滑勢態,國務院國資委在2012年和2013年央企負責人會議以及其他會議上,均將保增長當作年度首要任務。所不同的是,上述會議沒有對增長的幅度進行明確要求。
而這一次,新官上任的蔣潔敏,第一把火就對利潤增幅做了明確要求。這也是國資委成立以來,第一次明確提出央企的整體年度利潤增長目標。
10%:大企業責任
10%利潤增長目標的源頭,就是央企作為大企業的經濟責任和政治責任。
十八大順利閉幕後,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響亮地提出:“現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夢,第一次成為全民族的共同期盼。習近平總書記堅信,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階段性夢想一定能夠實現。
然而,通向中國夢的道路並不平坦。在全球經濟低迷的背景下,中國經濟的增速面臨較大的保增長壓力:2012年全年GDP增速為7.8%,2013年一季度略有回落,為7.7%。對於中國而言,這樣的增速顯然不能令人滿意——市場對一季度的預測中值為8.0%。
因此,今年國務院確定的重點工作,第一條就提出要持續發展經濟,把“穩增長、控通脹、防風險”當作首要任務。在此背景下,蔣潔敏提出,“保增長”是國資委和中央企業共同的責任,中央企業必鬚髮揮好“穩增長”的中堅和骨幹作用。這既是重大經濟責任,也是重大政治責任。而10%——這個將成為央企整體年度利潤增長目標的量化數字,也表明瞭國務院國資委對於麾下115家央企在非常時期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的骨幹發揮帶動和關鍵作用的信心和底氣。
“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國夢,政府可以提要求,但具體實現還是要靠企業,尤其是大企業。”中石化董事長傅成玉如是表示。
大企業有大責任。“大企業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可以穩定中國經濟大局,可以帶動配套産業發展,進一步增加社會就業。”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王志鋼認為,保增長是包括央企在內的中國各類所有制大企業的應有之舉。
“我認為,這應該是中央對國資委提出了要求,要求央企多承擔一部分責任,因為中央沒法要求其他所有制的大企業。”中國恒天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高管説,“畢竟央企是共和國長子,在某種程度上享受著國家的優待,所以多承擔點責任我覺得很正常。總體來看,我認為政治意義的因素可能會更多一些,以至於有人會質疑,蔣主任怎麼會做出這樣一個帶有行政命令色彩、不太像企業家風範的決定。”
對此,商務部中國企業走出去研究中心顧問吳東華對《國企》記者表示:“我不認為蔣潔敏的要求帶有行政命令色彩。國資委作為出資人代表,是央企的股東而非老闆。股東要求企業實現盈利天經地義。如果企業沒有經營和利潤指標,還叫企業麼?”
一位科技型央企負責人在接受《國企》記者採訪時則認為,國資委提出的保增長要求是底線要求。“為什麼這麼説?央企是全民所有制企業,總是講三個責任,責任體現在哪?體現在關鍵時刻。再説一句,央企領導要講政治,央企眼下最大的政治是什麼?就是保增長。”
10%哪來?
在此次央企保增長目標提出後,大家對10%的利潤增長幾乎集中了全部的關注熱情,因為這是國資委首次以利潤指標的形式對增長幅度加以要求。那麼,這樣的一個數據是如何得出的呢?
每逢年終歲末,各央企都會對本年度工作進行梳理,並對下年度工作進行規劃。規劃的內容中,就包括新一年的營業收入增幅、利潤增幅。以記者隨手翻到的某央企2011年年度工作會議報告為例。該報告提出,2011年要確保集團公司營業收入1215億元,增長50.09%,利潤31.06億元,增長20.15%。
“這一數字往往會在企業經理層討論並經董事會批准後,提交國資委。”中國誠通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高管説,“企業一般都願意報得低一點,這樣完成起來難度會比較小,超額完成的部分還會有獎勵。”
王志鋼表示,國資委會對企業提交的發展目標進行審核,“會根據企業在建項目的完成進度、宏觀經濟的變化趨勢等因素,對企業提交的數據進行修正,然後返還給企業。經過幾輪溝通以後,就會生成國資委對企業的考核目標值”。
這樣的工作,往往是在每年的4月完成。因此,王志鋼判斷稱,蔣潔敏提出的8%的營業增長目標,10%的利潤增長目標,“應該是基於國資委對各企業上報數據平衡後,加上對總體經濟形勢的預判,以及綜合其他因素後得出的結論。”在他看來,蔣潔敏有著豐富的企業管理經驗,絕不會脫離企業實際,提出不現實的發展目標。
中美嘉倫國際諮詢(北京)有限公司總裁潘朝金也指出,蔣潔敏出身企業,更了解企業的狀況,這個目標的提出並非空穴來風,更多的也是眾多企業情況的一個綜合考量。“雖然這兩年通過降本增效、管理提升、結構調整,央企的管理得到很大改善,但是央企的發展潛力依然巨大。”
然而,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央企高管對此提出了質疑:“據我所知,國資委提出這一目標的時候,各央企的考核指標還沒有最終確定。個人理解,在多數央企對未來發展前景表示擔憂的背景下,大家上報的數據綜合的結果可能無法實現保增長的目標。這樣國資委就會比較被動。”因此,這位高管判斷認為,國資委想通過這種絕對值數據的提出,給企業施加壓力,提高企業上報數據。
“當我聽説有可能是蔣潔敏出任新一任國資委主任時,我就呼籲他應該在追求利潤率的方向上發力。”商務部中國企業走出去研究中心顧問吳東華在接受《國企》雜誌採訪時表示。因此,吳東華看到蔣潔敏在上任後不到一個月就把注意力放在利潤增長上後,就在自己的部落格貼出文章,表示要為蔣潔敏的這一做法鼓掌。
吳東華認為,過去國資委對央企的要求,主要體現在數量的減少、主業優化以及內部治理結構的完善上。“至少表現得比較明顯的是這幾項工作,而似乎忽略了利潤率這樣一個代表關鍵競爭力的指標。此次我鼓掌的原因就是因為方向對了。這會有利於中國經濟從過去企業投資為主導的粗放型向企業經營為主導的精細型發展轉型。”
分類考核還是一刀切?
國資委提出8%和10%兩個增長目標後的第二天,《國企》雜誌記者參加了一家央企的內部活動。作為53戶重點央企之一,儘管整體經濟形勢不佳,但這家企業還是在2012年實現了堪稱漂亮的業績,尤其是利潤增長。活動結束後,該企業董事長跟媒體朋友聊天時提到了國資委的保增長令。他不無擔憂地表示:“也不知道10%的利潤增長目標是央企的整體目標,還是對所有企業的統一要求?”
在這位董事長看來,如果國資委統一使用這兩個標准考核所有企業,就會造成極大的不公平。“對於我這家去年利潤增幅比較高的企業來説,今年再實現10%的利潤增長難度就比較大。反倒是對於那些去年經營狀況不太好的企業而言,實現起來難度會相對較小,因為基數小。這樣一來豈不是成了鞭打快牛?”
這樣的擔憂,並非個案。
中國誠通是國資委兩家資産經營試點企業之一,承擔著較多的資産盤活等任務。因此,國資委也給予了一定的政策傾斜。“央企從資産處置、股權轉讓,包括股票退出等活動中獲取的利潤,國資委在考核時通常予以減半計算,因為不是營業利潤。但對於誠通而言,這正是主業。所以誠通上述交易利潤就不會予以減半計算。”中國誠通一位高管解釋説,這充分表明瞭央企之間的差別很大。“比如今年煤價比較低,對於火電企業以及其他用煤大戶來説,這是個利好消息,但對於神華、中煤等企業來説恰恰相反。”
115家央企中,經營狀況表現不一,産業週期不盡相同甚至截然相反,有壟斷行業的企業也有全競爭性領域的企業,不太可能使用統一的考核標準——4月23日召開的視頻會上,國資委也並未對單個企業下達具體的保增長目標任務。
然而,問題在於,國資委也並沒有針對上述疑問進行具體答覆。國資委綜合局內部人士透露,未來或將選擇一個合適時機,對保增長的考核等問題進行統一説明。“按照我的理解,8%也好,10%也好,都是整體性的要求。不會針對單個央企,更不會用這樣的標準對央企進行考核。”王志鋼表示。
[責任編輯: 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