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今日推薦  > 正文

中國經濟進入“弱復蘇”狀態 回暖難現V形反轉

2013-04-17 08:54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轉發 列印

  剛剛發佈的宏觀經濟數據表明,儘管一季度GDP增速略低於預估,但經濟並未出現大幅回落,而是進入“弱復蘇”狀態。經濟回暖後為何沒有持續反彈?專家指出,世界經濟目前都處於外需疲軟、內需乏力的疲弱期,各國只有對經濟進行深層次大調整才能渡過當前難關,中國也是如此。別再期望用短期的刺激政策提高經濟增速,當務之急是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通過釋放改革紅利挖掘新的經濟增長點,以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經濟觸底徘徊期會較長

  國家統計局日前公佈的數據顯示,一季度GDP同比增長7.7%,低於預估的8%,環比增長1.6%。其中在3月數據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9%,遜於預期中值10%。

  從分項指標看,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5451億元,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2.4個百分點,比上年全年回落1.9個百分點;固定資産投資(不含農戶)58092億元,增速與上年同期持平,比上年全年加快0.3個百分點。全國房地産開發投資13133億元,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3.3個百分點。

  多項經濟指標增速小幅回落有點出乎意外,因為去年四季度我國經濟指標開始出現增長,大家預期今年會繼續保持這樣的勢頭。

  “去年四季度以來經濟增長主要受到重工業推動,輕工業對經濟增長作用較小。這樣依靠重工業的經濟不可持續,經濟結構仍不合理。” 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認為,我國經濟觸底徘徊時間可能會比較漫長,經濟反彈力度有限,相對溫和回升。

  “爬坡過坎”升級中國經濟

  國家資訊中心經濟預測部世界經濟研究室副研究員張茉楠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目前各國經濟都進入了疲軟期,大家利用財政和貨幣政策刺激經濟的空間已很少。中國經濟從去年開始進入拐點,表現為外需疲弱,內需乏力,期望在短時間內有大幅反彈是不可能的。

  中國經濟走入升級轉型的“陣痛期”既是無奈亦是有意。無奈緣于外部環境不利,全球經濟整體不景氣,中國很難獨善其身,在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中,一季度外貿增幅遠低於投資;有意為之是因為中國當前要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在這一過程中,必然會放慢發展速度專心提升經濟品質。習近平總書記日前在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13年年會時指出:“經濟增速再快一點,非不能也,而不為也。”

  提高經濟品質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用“爬坡過坎”來做比喻。他指出,我國經濟發展正處在“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必須遠近結合,在有效應對好短期問題、保持經濟合理增長速度的同時,更加注重提高發展的品質和效益,把力氣更多地放在推動經濟轉型升級上來。他要求,出臺的每一項政策,既要對解決當前的問題有針對性,更要為長遠發展“墊底子”,努力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對於當前的經濟轉型,這樣的要求來得正是時候。

  未來將現“平底”走勢

  “爬坡過坎”的過程將有多長?業內人士預計,調結構和轉型升級將是一個相當長的過程,就像平緩的“鍋底”,而不是V形的快速反彈。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説,當然結構的調整和發展模式的轉換不是很快能夠完成的,需要一個繼續創新的過程。

  調整的過程不僅漫長,而且不可能一帆風順。“雖然一季度消費對經濟增長做出貢獻,但收入低於GDP增長,今後消費的貢獻有可能疲弱。目前在投資中,房地産增長較大,但今後以房地産和固定資産為主的基建投資不可能再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張茉楠認為,未來實現經濟增長的難度還是很大的。從中長期看,關鍵要做好産業結構調整和推進市場化改革。

  無論轉型如何艱難,大家都要學會承受和面對。張茉楠説:“靠拼成本低和勞動力要素價格便宜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要趁著現在經濟增速放緩的時候,趕緊把調整經濟結構搞上去。此外,別無選擇,一旦城鎮化完成,未來就沒有可透支的空間了!”

  雖然形勢嚴峻,但官方對未來經濟增長的態度仍然樂觀。盛來運表示:“中國的基本面沒有發生根本的改變,中國仍然有條件保持經濟長期的持續健康發展,所以我們對中國的後期走勢充滿信心,當然對全年完成GDP7.5%的增長目標也有比較樂觀的預期。”

[責任編輯: 王君飛]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