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統計數據  > 正文

2013年貨物進出口總額達4.16萬億美元

2014-03-03 10:14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曾經有一普通美國民眾做過試驗,看看是否可以做到一年不用中國製造的産品,結果發現根本做不到,由此也曾引發了一場關於“中國製造”的大討論。“中國製造”

  已經並且正在對全球民眾生活方式産生重要影響,而這一影響力或將有所加大。

  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秘書處初步統計數據,2013年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大國。2013年,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為4.16萬億美元,其中出口額2.21萬億美元,進口額1.95萬億美元。此前的預期成為現實,坐上全球貨物貿易“頭把交椅”的中國,不僅為國際市場提供更多質優價廉的産品,同時為全球貿易夥伴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和投資機會。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3月1日表示,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躍居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大國,這是我國對外貿易發展道路上新的里程碑,是我國堅持改革開放和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重大成果。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對外貿易主要以加工貿易為主,通過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為主要形式,“中國製造”

  迅速騰飛,逐步遍及全球,雖然處於全球産業鏈的低端,“中國製造”賺取的僅僅是低廉的利潤,但是對於剛剛起步的我國來講,在一窮二白基礎上“中國製造”所取得的成功來之不易,透露出改革開放春風釋放出的政策紅利成效顯著。

  貨物貿易尤其是加工貿易更容易受到全球經濟波動的影響。在全球經濟風雨交加的這幾年,我國貨物貿易逆勢上揚,在規模上超越美國首次位列頭位,表明中國外貿核心競爭力再上新臺階。我國加大對外貿易轉方式、調結構的力度,“中國製造”正在逐步華麗轉身。一般貿易佔比不斷上升,去年我國服務貿易再創新高,外貿發展的品質和效益進一步提升。

  分析人士指出,我國加入WTO,積極參與各種區域經濟合作,積極融入全球經濟的諸多努力,使得我國貨物貿易規模再攀新高峰成為必然趨勢。面對突發的金融危機,我國及時採取有效措施,積極開拓新市場,走市場多元化發展的道路。從國別和區域來看,去年我國貨物貿易出口的增長主要還是來自於新興市場,市場多元化發展的策略斬獲豐收。

  在貨物貿易再創佳績的同時,我國對外貿易更趨均衡,利用外資和企業“走出去”更趨協調。一位曾經在歐盟調研過的外貿專家向記者透露,我國國際綜合競爭力的提升日益明顯。就拿對外承包工程來説,以前我國企業僅僅能獲得一些分包項目,爭取總包項目難度很大,如今,十幾個人的企業團隊,就能承擔國外大的項目,我國企業更多的在做總包,反而把一些項目分包給當地企業。這可以説是天翻地覆的變化。

  坐上全球貨物貿易“頭把交椅”,僅僅説明中國貿易規模上了一個臺階,我國應更注重外貿發展方式的轉變,逐步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邁進。

  雖然我國已經成為貿易大國,但是我國距離貿易強國仍然有較大的差距。總體來看,經過這些年的發展,我國外貿結構得到優化,但是出口産品仍處於全球産業鏈的低端,出口産品附加值較低,品牌較少。很多外貿企業難以擺脫為別人“打工”的身份。

  從服務貿易的角度來看,雖然我國服務貿易的規模不斷擴大,但是服務貿易逆差不斷擴大,服務貿易的發展仍滯後於貨物貿易,與發達國家的水準仍有較大的差距。中國走向貿易強國的道路依然任重道遠。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我國面臨的外部環境較為嚴峻,除了全球貿易萎縮之外,國際貿易環境也出現了新的變化,美國主導的新型貿易規則的影響力已經初步形成。近年來,主要經濟體尤其是美國逐步打破貿易規制,競相組織排它性區域自由貿易協定並力爭主導權,而這些組織中國並未加入。這一貿易保護新手段的出現,對我國發展成為外貿強國帶來衝擊。除了政府採購、自動配額等新型貿易保護措施不斷出現之外,諸如保障、雙反、進口關稅等傳統貿易保護措施同樣有增無減。我國面臨的貿易摩擦不僅在量上有所增加,在範圍上也出現擴大的趨勢。

  國內外貿企業面臨的勞動力成本上升、資源環境約束加大、人民幣匯率波動等因素,對外貿發展方式的轉變再施壓。邁向貿易強國,轉型升級需要“快馬加鞭”。在深化改革元年,亟待改革再度發力,推動外貿轉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