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滴滴的“插足”,e代駕作為代駕行業的老大,日子或許過得還算愜意。但不幸的是,財大氣粗的出行領域巨頭滴滴在把專車市場搞定之後,也將觸角伸向了代駕領域。
“公司這次裁員以內部郵件的形式發佈,人員裁減也多集中在內部重疊崗位。”日前,e代駕的相關負責人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證實了公司裁員的消息。
最近,代駕領域“老大”e代駕宣佈裁員20%,主要涉及技術和商務拓展等多個崗位。e代駕創始人、CEO楊家軍在內部郵件中表示,在這一年中,人員激增是管理上的失誤,極速回歸價值本質成為當務之急。
“這個錯誤的最大責任人當然是我,在一年內大量招人、大量減人這是極不負責的行為,我為自己的錯誤向大家真誠道歉。”楊家軍在信中不無自責之意,他將此次裁員的原因歸因為管理上的失誤。
但在業內人士看來,此次e代駕裁員主要是因為在資本趨冷的情況下,經營性現金流不足造成的,再加上隨著滴滴的加入,競爭愈發激烈,“裁員是為了壓縮成本”。
緊急瘦身
公開資料顯示,e代駕上線于2011年10月,並在2012年3月獲得經緯中國數百萬人民幣的天使投資,是代駕領域“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根據楊家軍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的描述,在經過了一些嘗試後,最終選擇了酒後代駕這一市場創業,“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和汽車的普及,這種需求是剛需”。
據説,為更好創業,創始人之一的黃斌還親自作為代駕員去一個傳統代駕公司“偷師學藝”。之後,他們確定了“App+IT系統”運營,“司機+消費者”的商業模式。具體來説,是通過GPS確定乘客和司機的位置,以地圖的形式展現附近代駕司機資訊。乘客可根據司機駕齡、代駕次數、距離遠近等條件選擇合適的司機下單,與之對應,司機可在另一端接單。e代駕會從代駕費用中抽取20%作為資訊服務費用。
為了讓酒後代駕變成人們的生活習慣,幾位創始人曾進行瘋狂地“地推”,印著e代駕價錢和二維碼的牙籤盒、煙灰缸、紙巾筒等被鋪到各個飯店和夜店,在3年內把e代駕的日訂單量推到了5萬。
這種模式也受到了資本的肯定。在上線之後沒多久,經緯創投向e代駕投資了數百萬元作為天使輪融資,2012年底,又追加了數百萬元投資。2013年11月,e代駕引入光速安振創投作為A輪投資方。2014年10月,e代駕又獲得了58同城2000萬美元的投資,彼時,e代駕的估值已經超過2.5億美元。今年5月,其又完成了1億美元的D輪融資。
然而,在今年7月,e代駕迎來了強大的對手,“滴滴代駕”服務橫空出世,“免費+降價”的組合拳打得e代駕喘不過氣來。
睿信致成管理諮詢公司合夥人王丹青認為,滴滴的進入給e代駕帶來了較大的壓力。“e代駕更接近於縱向垂直一體化模式,而面對平臺化市場巨頭的滴滴出行進入,壓力是巨大的”。
IT行業資深分析師唐欣則認為,滴滴所帶來的壓力對於e代駕來説甚至是毀滅性的,“未來獨立第三方代駕企業很難生存,必須依附高頻駕乘産品才能存活”。
根據艾瑞諮詢《2015年Q3線上代駕行業季度監測報告》統計,7月,e代駕佔據了80%的市場份額;但8月,滴滴代駕進入市場後,滴滴代駕、e代駕的市場份額分別為43.7%、49.3%;9月,e代駕、滴滴代駕的市場份額分別為55.3%、43.9%,其他代駕平臺的份額僅為0.8%。
11月初,CNIT發佈的《2015年10月中國線上代駕市場研究報告》則顯示滴滴代駕入場僅3個月,用戶覆蓋率便達到70.4%,躍居行業首位。
來自滴滴的競爭顯然打亂了e代駕原有的步伐,楊家軍在郵件中也表示,2015年,面對競爭,公司加大招聘力度,從年初到現在公司人員增長過快,“增加了4倍多”。因此造成很多崗位重疊,架構層級過多,效率低下,人浮於事的現象在公司內部日益凸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e代駕決定主動進行一部分人員優化。
業務謀轉型
面對滴滴的來勢洶洶,e代駕顯然有些勢單力薄,找個幫手或者靠山似乎是當下不錯的應急之法。
10月15日,e代駕宣佈和神州專車達成戰略合作,未來將在業務和資本方面展開闔作。
二者的合作可能是由其共同股東華平投資牽線。華平投資目前在神州租車的持股率為11.08%,在神州專車的B輪融資中,華平投資與神州租車和君聯資本共同向神州專車投資2.5億美元。e代駕於今年5月完成的D輪1億美元,也是由華平投資領投。
但從目前來看,雙方的合作還僅限于業務領域,主要是神州擁有的專車車輛資源與e代駕擁有的司機方面的合作。
此前,神州專車的董事長陸正耀在雙方合作的發佈會上曾表示,“受制于法律、法規流程等關係,具體的資本合作會在合適時間點披露,但是一定會在資本程度上進行深度合作,並且金額不小。”
所以,e代駕指望神州專車來救急似乎暫時指望不上。
“與神州合作,對e代駕來説可能是一次戰略上的失誤。”對於雙方的戰略合作,唐欣並不看好,他給出的理由是“神州本身並沒有太多e代駕急需的資源,特別是流量資源。同時,神州也沒有給e代駕補充足夠的資本。這讓其在與滴滴的競爭中無法扭轉劣勢。”
唐欣認為,此次e代駕裁員也主要是因為在資本趨冷的情況下,經營性現金流不足造成的,再加上隨著滴滴的加入,競爭愈發激烈,“裁員是為了壓縮成本”。但他否認這代表O2O行業的衰落,“只是激烈市場競爭的縮影罷了,未來一段時間,O2O市場會回歸理性”。
“單就代駕O2O來説,這個市場消費頻率低,第三方企業經營不易。未來還是以巨頭的競爭為主。特別是擁有高頻駕乘流量的巨頭,像滴滴、Uber等。”唐欣説。
不過,王丹青認為,e代駕裁員這步棋是頭腦清醒、當機立斷之舉。“O2O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了,燒錢貼補已經不能長久下去。要想在這個行業長久發展下去就必須回歸市場本質,追求盈利本源,這才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只有降低成本、盈利提升、更加專業化的服務才是根本。”
值得注意的是,e代駕最近也宣佈了轉型計劃:在宣佈採用全新品牌LOGO的同時,成立了“車後事業部”, 正式推出全新的服務品牌“e車管家”,進軍汽車後服務市場。據介紹,“e車管家”主要涉足車輛保養、美容洗車、二手車評估、違章代辦等服務,與原先的代駕業務完全沒有重疊部分。
對於這次轉型,楊家軍表示,在網際網路時代,e代駕也必須重新思考,跟隨需求,時刻改變,因此決定要再一次超越自己。
但對於e代駕的這次轉型,唐欣表示擔憂,他認為,雖然汽車後市場是一個藍海,但“e車管家”要與無數線下的汽車服務店來競爭,同時該業務點更加分散,運營成本也更高。
王丹青也表示,隨著一二線大城市汽車保有量的增加,汽車後市場的發展空間是巨大,但關鍵是在於如何利用市場資源撬動消費。(史燕君 實習生 沈璇平)
[責任編輯: 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