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經貿  >  商業  > 正文

阿里巴巴:恆大開門(圖)

2014-06-06 09:25 來源:北京青年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一夜酣飲過後,兩位商界精英只有15分鐘的電話通話,竟然促成了中國足球界一次史無前例的合作。昨天上午,廣州恆大俱樂部專門選擇了“11點11分”這樣一個對于阿里巴巴有著特殊寓意的時間作為新聞發布會的開始,而許家印和馬雲因為足球的首次牽手,無疑將成為亞冠冠軍球隊的一個新起點。

  馬雲笑應“真便宜”

  恆大和阿里巴巴聯姻前,廣州恆大足球俱樂部無疑是恆大地產集團的私屬物,但是在許家印的眼中,這是一個必須改變的格局。于是昨天他同馬雲的握手成為了整個俱樂部資本運營的第一步。雙方約定:廣州恆大足球俱樂進行增資擴股。阿里巴巴以12億元人民幣入股恆大足球俱樂部,和恆大分別擁有增資擴股後俱樂部的50%股權。當然,之後還有第二步,許家印透露:“未來俱樂部還將吸引20個企業入股,每個企業出資約6000萬,各佔2%的股份。經過第二輪增資擴股後,恆大地產和阿里巴巴在足球俱樂部所佔股份份額都降低至30%。恆大足球俱樂部的總資產將在30億左右。”

  按照許家印的方案,通過兩次增資擴股所募集來的資金,將以投資方式在和足球相關的產業中進行運營,並且為俱樂部之後的發展提供後續資金。“兩次引進戰略合作者後,足球俱樂部就有強大的資本實力,保障俱樂部持續的發展、持續的經營,甚至于每年創造非常好的、可觀的企業利潤,這一點我們是非常有把握的。實現了發展戰略目標後,如果具備上市的條件,我們會申請上市,這是整個足球俱樂部發展的戰略。”而對于折價給自己的股份作價12億,馬雲笑著回應說:“真便宜!”

  “眾籌概念”有望帶來新強援

  對于未來和恆大有關足球的合作,馬雲表示:“我希望這次能夠將恆大足球,將真正的足球帶給大家,通過互聯網和各種新媒體,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讓更多的人參與,讓更多的人熱愛足球,我認為只有熱愛才能體會到真正的快樂,我們的足球才能走出很多的困境。”

  談到具體設想時,馬雲則說:“昨天晚上吃飯聊天的時候,許總說,許式打法是猛準狠,我的馬氏打法是慢慢地搞,堅忍不拔,永不放棄。在永不放棄的過程中,要有快樂的精神。怎麼搞,肯定有人不高興,有人不爽。我們要慢慢地搞。今天具體的計劃,也不方便說,但是有一點,大家關注的事情先將它做好。”

  在恆大和阿里巴巴的合作消息傳出後,曾經有傳聞說,馬雲未來會通過余額寶的“眾籌概念”,為恆大隊接下來引進世界著名球星募集資金。對此,馬雲沒有明確回應,他只是表示目前還沒有想這麼多。而對于未來的引援計劃,許家印透露說:“這個問題要問里皮,我們倆說的都不算。引進內援和外援的問題,要根據主教練需要的位置。但是,我們有目標,目標是什麼?要拿聯賽冠軍,要拿亞冠冠軍。引援目標是有的,也許有動作!”在引進阿里巴巴這樣一位頗具實力的戰略投資者後,未來恆大隊也就有了充足的資金保障,所以短期內俱樂部的資金足以保證里皮去轉會市場上引進自己需要的球員。

  球隊新名未定主場不變

  馬雲在決定同許家印聯手前,他和自己的同鄉、另外一名地產富豪宋衛平持有的足球俱樂部浙江綠城緋聞不斷。在他和許家印聯手的消息傳出後,宋衛平甚至公開表達了自己對馬雲行為的憤怒。不過面對宋衛平的指責,馬雲昨天沒有絲毫回避:“他(宋衛平)是我尊敬的大哥,在杭州的企業家中我特別尊敬他,我跟他玩笑經常開,我昨天跟他說,我到廣州來了,他沒有反應過來,昨天下午就反應過來,給我發了很多的短信,我覺得他有一點想法很正常。”

  在阿里巴巴進入之後,新的恆大隊如何命名,直到昨天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在昨天的新聞發布會上,許家印甚至向全場公開徵名,“球隊名字肯定會變,大家都可以幫忙起,叫恆大馬雲,還是恆大寶?”此時,他旁邊的馬雲立刻笑著說:“恆大天貓?還是恆大余額寶?”

  當然名字的問題可以商量,主場在許家印的眼中卻是絲毫不能更改的,他說:“主場的地點沒有改變。”馬雲立刻接過話頭說:“主場不能改變。我跟老許談,但能不能請恆大經常去杭州踢踢,球隊需要廣州的球迷給予支持,畢竟浙江也有5000多萬人,他們也是球隊的支持者,相信大家可以支持和理解。”

  一夜之間,阿里巴巴巨額資金的注入,讓原本就是中國足壇“巨無霸”的廣州恆大隊變得更加恐怖。而對于中國足球而言,這種“一家獨大”局面的加劇,究竟是好是壞,還需要時間來印證!  文/記者 杜銳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係我們Q&A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係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