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每逢節假日中國內地景區門票便“漲”聲四起,頻頻“破百”的票價讓民眾直呼“玩不起”、“遊不起”。有專家指出,旅遊業過於依賴“門票經濟”反映出急功近利的“求財”心態,也凸顯當前旅遊産業的結構亟待調整。
作為聞名遐邇的旅遊城市,古城西安在今年“五一”小長假期間共接待超過380萬遊客,不少遊客對一些知名景點門票價格過高頗有微詞。家住咸陽的劉飛告訴中新社記者,“五一”期間,華山的門票180元人民幣、兵馬俑150元、華清池110元。“動輒百元的票價,玩得開心之餘也很肉疼!”
遭遇“吐槽”的不單是西安,門票偏貴已成為當前中國內地景區的普遍現象。據統計,門票價格在100至200元的5A級景區已達35.38%,包括武當山、九寨溝等14個景區的門票價格高於200元。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票價甚至達到245元,昂貴的票價令不少遊客望而卻步。
劉先生説,這幾年景區門票基本是“扶搖直上”,而且每逢節假日門票就必漲,頗有些“趁火打劫”、“大賺一筆”的意思。旅遊收入大部分靠門票,這是目前內地一些景區的共同特點。據了解,在陜西門票收入甚至佔到旅遊總收入的七成。
“門票一貴,遊客的其他消費自然變少。”導遊閆麗告訴記者,門票貴會減少遊客在整個旅遊線路中的消費,對景區周邊商家影響很大。“像紀念品之類的東西,現在很難再賣出去”。
閆麗認為,門票漲價致使旅行團花費水漲船高,參團遊客也隨之減少。“2000元的線路,能賺200元。門票提價後報價3000元,很多人就放棄了,只好定為2600元,利潤僅剩140元。”她説,一些旅行社為防止客源流失,只好盡力壓縮利潤空間,長此以往,難以為繼。
西安旅遊業一位內人士透露,現代旅遊業應是“吃、住、行、遊、娛、購”幾個要素形成一個完整的産業鏈條。當配套産業尚不完善時,景區無法從其他方面獲得收入,就只能依賴“門票經濟”。陜西社會科學院文化旅遊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燕表示,類似大雁塔、兵馬俑這些景區,應率先擺脫門票經濟,降低門票價格,增加産業鏈,帶動相關産業發展。
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認為,有些風景名勝區不是普通旅遊地,而應是民眾享有的公共資源,景區遊覽屬於普惠性的國民福利。促使更多景區“讓利於民”,應成為當務之急。
2002年10月,西湖成為中國第一個免費開放的5A級景區。2011年杭州市旅遊總收入為1191億元,是10年前的四倍。“免費西湖”的旅遊模式不僅沒虧,反而“賺”得更多。
以一張門票拉動第三産業,是“免費西湖”給予的最大啟示。今年節日期間,福建、山東、湖南等省市的部分景區紛紛推出免費開放項目,由此可見,未來旅遊業“免費遊”已是大勢所趨。(記者 冀浩凡)
[責任編輯: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