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星巴克45度角仰望明媚的天空,能感到一股淡淡的俗氣。”
“在裏面消費會不會都覺得‘高端大氣上檔次’?”
“在美國就是個隨處可見的路邊店,國內卻成了小資生活的象徵。”
談及星巴克在國內廣大受商務人士和白領階層的追捧,不少人都不能理解其背後的原因。近期,有媒體曝出星巴克有在中國抬高價牟取暴利的嫌疑,消息一齣即引起了公眾的廣泛關注。
消費者:星巴克“有點貴”
日前,《經濟參考報》記者實地走訪了數家星巴克門店並隨機採訪了部分消費者,發現相關咖啡産品的價格一般在30元人民幣左右,不少接受採訪的消費者認為星巴克“有點貴”,只是偶爾會消費一次;也有個別消費者表示該價格尚在可接受範圍內。
家住美國紐約的咖啡愛好者陳先生告訴記者,真正的咖啡愛好者在美國很少喝星巴克。實際上,星巴克咖啡通常對技術工藝並不太講究,它針對的客戶群體不分層次,亦不分人種,是人人都能喝得起的。
陳先生表示,在中國,星巴克還是那個星巴克,但消費人群卻不一樣了。星巴克在中國以瞄準中高端的消費者為主,不少消費者欣賞其“小資情調”,甚至有商務人士將與客戶的會面都安排在星巴克店內。
有媒體報導稱,星巴克在北京的價格高於東京、紐約、香港、倫敦等城市。一款在倫敦售價3 .81美元的星巴克咖啡到了北京價格則變成了4.81美元,提升了26%。同樣小杯的在國內售價為27元的咖啡,在美國售價約合人民幣18元。
另外,中國星巴克比美國等地貴的不僅是咖啡。星巴克出售的馬克杯,加上關稅及運輸成本漂洋過海後,美國的售價卻比中國還要便宜1/3。有消費者發現,一款從美國西雅圖一家星巴克購買的馬克杯,稅後價格為10.9美元(約合人民幣66.7元),而類似的馬克杯在國內售價為100元左右。值得一提的是,這款在美國購買的馬克杯標明的是“中國製造”。
值得關注的是,北京的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遠遠低於紐約、倫敦這些城市。
星巴克:回應質疑拋出“成本説”
記者查閱星巴克2013財年第二財季報告發現,報告期內,星巴克中國/亞太地區營收同比增長22%,至2.136億美元,營業利潤為6830萬美元,營業利潤率為32%。另一方面,美洲區利潤率為21 .1%,歐洲、中東及非洲營業利潤率為1.9%。由此可見,中國及亞太區的營業利潤率遠高於歐美。
對此,星巴克中國公司向《經濟參考報》記者發來回應稱,星巴克在財報中反映的3個大區的業績是每個地區中所有市場的合併財務報告。一個地區的利潤率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並不能夠從大區的合併報表中直接推導出某個市場的數據。
星巴克表示,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相比,星巴克在中國市場的運營成本和市場動因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對比星巴克在中、美市場的價格差異並不是一個基於同一維度的比較。
星巴克還稱,定價是基於對各種原料設備、基礎建設投入、物流運輸、員工薪酬福利、租金及匯率等各種運營成本的綜合考慮。此外,成本也是動態變化的,受到本地市場動態的經濟環境、行業的價格區間等變數的影響。和美國市場相比,中國市場尚處於發展的早期階段,在此階段有很多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且中國的門店數量也比美國市場少很多,也就是整體規模較小,使得某些成本相對較高,如物流、倉儲等。
針對星巴克的説法,有專家提出了辯駁意見。
物料成本方面,有業內人士表示,作為星巴克咖啡的主要原料,咖啡豆雖然是由企業在全球國際化採購後運往美國進行烘培,然後將咖啡豆運往各地,加上跨國物流成本以及約15%的海關關稅,實際折算到每杯咖啡上的咖啡豆成本也十分有限。此外,近幾年全球咖啡豆價格一路走低,目前市場上較高品質的熟咖啡豆價格大致為每千克100元。
運營成本方面,包括員工薪酬福利及租金等,業內普遍認為,星巴克在中國的投入應遠遠遜於其他國家和區域。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官方網站于2013年4月發佈的各國生産總值預測數據,2013年,中國內地每人平均G D P為6629美元,遠落後於美國的51248美元,以及英國的38002美元。收入的巨大差距表明,星巴克在中國的人工成本投入應遠遠低於美國和英國。
星巴克在其報告中表示,因將部分授權店轉化為自營店的支出增加,星巴克在中國的投入也相對較高。但有專家認為,正常情況下,食品零售最大的成本均是集中在物料、人工和房租上,其餘因素和最終産品的價格設置關聯不大。
專家稱:盲從品牌效應不值得鼓勵
同是洋品牌,在老家是“平民”,一到中國卻成了“貴族”。
中國消費者協會新聞與公共事務部主任任靜告訴記者,星巴克的産品定價屬於完全市場競爭範疇,不存在隱瞞價格資訊等欺詐行為,並不涉及公共利益,因此從價格法的角度並不存在違法行為。但是,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因資訊不對稱,而導致對品牌效應的“盲從”不值得鼓勵。
一些品牌行銷人士認為,從上世紀80年代中國經濟實行對外開放起,通常進口産品被認為高品質和高檔次,並能夠反映一個人的社會地位。這就造成了目前不少中國消費者“媚俗”的消費習慣,高價非但不是消費的障礙,反而成為一種吸引力。另一方面,這也暴露出我國同類高端品牌競爭力不足的現實。
對於日前越發熱烈的關於星巴克應在國內降價的討論,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副教授杜江涌表示,“咖啡作為一種普通消費品,其價格應通過市場自我調節,而非用其他手段干預。而消費者也不要盲目追捧,過度炒作一些名不副實的品牌和産品。理性消費觀的樹立非常重要。”
短評:星巴克在中國不愁賣,一方面是咖啡文化在中國日漸流行所致;另一方面則是盲目崇洋、趕時髦的結果。只想説一句:奉勸消費者,洋品牌絕不是“高端大氣上檔次”的代名詞;奉勸洋品牌,中國消費者只求“一視同仁”。
[責任編輯: 雍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