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商業  > 正文

奢侈品走私折射出市場亂象 奢侈品市場良莠不齊

2013-10-08 09:04 來源:法制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國內奢侈品市場A貨冒充正品、正品拆開與冒牌貨混搭出售……這些業內人士熟知的小伎倆,讓消費者防不勝防。記者近日在深圳海關採訪了解到,該關摧毀3個深港間奢侈品走私團夥,抓獲38人,案值近兩億元,從而揭開了奢侈品走私背後的市場亂象。

  國門之盾行動深挖擴線

  據深圳海關介紹,在2012年全國海關“國門之盾”打擊走私行動中,深圳海關曾聯合杭州海關摧毀了一個13人的奢侈品走私團夥。而經過深挖擴線,近日又牽出了新的走私網路。

  辦案緝私警發現,該網路涵蓋香港攬貨、走私通關、內地銷售等走私環節,在劉某、陳某譽、陳某宇等為主犯的3個走私團夥的組織策劃下,內地貨主在香港選購貨物後,由攬貨團夥組織“水客”經深圳旅檢口岸以“螞蟻搬家”方式將貨物走私入境,貨物入境後通過物流發往上海、南京、瀋陽等內地貨主。

  今年9月5日淩晨,深圳海關在海關總署緝私局的統一協調和地方公安部門的配合下,聯合上海、南京、瀋陽海關開展了大規模查緝行動,4地同步抓捕了30多名走私嫌疑人,查緝數十間私貨倉庫以及銷售私貨的商鋪,一舉摧毀了該走私網路,一次性打掉奢侈品走私團夥3個,抓獲38人(其中3名香港人),僅現場查扣的涉嫌走私入境的PRADA、GUCCI、HERMES等奢侈品牌服裝就有1200多件、鞋帽近300雙(頂)、箱包50個及手錶、腰帶等飾品近百件。現有證據已顯示案值近兩億元。

  非理性消費催生奢侈品走私

  根據知名市場調查公司貝恩公司發佈的《2012中國奢侈品市場研究報告》顯示,中國人已成為全球第一的奢侈品消費群體。報告還顯示,2012年,中國人消費了全球1/4的奢侈品,且中國高端人群的奢侈品購買力是日本人的1.5倍,是美國人的3倍。

  據深圳海關執法人員介紹,強勁的國內市場需求,以及在較高的境內外差價等多種因素下,進一步催生了奢侈品行業走私活動。近年來,深圳海關已從旅檢渠道查獲多宗奢侈品走私罪案,案件主要為“水客”幫國內貨主從香港帶貨入境賺取帶工費。

  隨著海關打擊治理“水客”走私的不斷深入,“水客”走私活動也日趨隱蔽。為逃避海關監管和打擊,“水客”頭目採取人海戰術從各大口岸將貨物化整為零滲透入境,集中重新包裝後迅速借助現代物流體系,快遞至國內各地貨主。特別是為了防止被海關執法人員查到帶工費等相關證據,甚至採取委託物流公司用貨到付款的方式代為收付相關費用。這個過程中,“水客”頭目不與貨主直接接觸,無直接資金往來,整個過程十分隱蔽。

  國內奢侈品市場良莠不齊

  深圳海關執法人員告訴記者,在案件偵辦過程中發現,奢侈品走私亂象的背後折射出當前國內相關市場的諸多問題,其中不乏以次充好、以假亂真,嚴重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特別是從一些非法渠道買到的偽劣産品,根本無法得到任何售後服務。

  近期市場熱炒的境外奢侈品專賣店裏6個愛馬仕包有4個為假貨的消息並非空穴來風,這其實一直都是奢侈品行業內公開的秘密。普通A貨、超A貨,早已是奢侈品銷售市場的專有名詞,消費者和銷售者均能心領神會,各取所需,只是由專賣店暗度陳倉以正品價賣給消費者則讓人大跌眼鏡。

  正在接受海關調查的走私貨主向執法人員供述,香港一樣可以買到各種檔次的A貨,只不過香港的商家比較誠信。“你要買正品就會一定給你正品,你要買A貨就給你A貨,不會‘看人下單’,而國內的小分銷商為減少成本,就會經常選購A貨。”

  輿論熱炒的境外奢侈品專賣店“看人下單”現象,在國內的一些非正規銷售門店則更多地表現為原裝拆分的牟利模式。為獲取更多的利益,將原裝奢侈品部分配件替換為仿製品出售,然後,奢侈品的配件再以高價銷售牟利。如將價值數萬元的名牌腰帶的皮帶頭和皮帶拆分開,重新配置高倣真配件分別組裝出售,可以賣到雙倍的價錢。這種情況下,如果僅作局部檢驗根本查不出任何問題。在深圳羅湖口岸附近的一家不起眼的奢侈品銷售門店內,海關緝私人員在現場查獲的貨物量比該店入貨單上顯示的量還要多,店主坦白供述拆分了不少貨物。

  據海關介紹,下一步,深圳海關在偵辦此案的同時,將獲取的假冒偽劣商品線索移交給工商等市場監管部門,聯合進行綜合治理,切實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規範奢侈品進出口貿易和國內市場銷售秩序。

  □本報記者蔡岩紅

[責任編輯: 雍紫薇]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