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誇張地説,2013年上半年的中國電影市場是在一輪又一輪國産影片製造的高票房和話題效應中走過來的。它的迅速成長,不僅體現在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上,也體現在國産影片市場份額創造的新紀錄上。
如果説2013年第一季度國産影片取得的好成績還不足以讓業界抱有堅定的信心,第二季度結束時,國産影片在整個上半年的表現則足以讓行業內外對這種良性的發展態勢更加篤信。就連曾經不可一世的好萊塢大佬們也不得不承認,中國電影市場的迅速崛起正在改寫世界電影發展的格局。
雖然中國電影的實力距離與好萊塢抗衡的水準還有很遠,但令人欣喜的是,它已經在世界電影的格局中初步具備了競技實力。
國産影片成為維持影市熱度的主角
國産影片《北京遇上西雅圖》3月21日上映幾天后,電影市場上迅速跟進的是好萊塢大片《巨人捕手傑克》。令鼎鼎大名的美國華納影業不敢相信的是,這部由他們重金打造的魔幻大片在中國市場上的票房表現卻始終遜於《北京遇上西雅圖》。但在對中國市場觀眾上座率進行調研後,他們終於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北京遇上西雅圖》最終以5.18億元的票房勝出《巨人捕手傑克》不足1億元的票房,這就是最真實最客觀的中國電影市場現狀。
《北京遇上西雅圖》與《巨人捕手傑克》的對決並不是上半年國産影片與進口影片同臺對擂的個案。在整個2013年上半年,每個月都有至少一部國産影片與一部或多部進口大片在同一時段短兵相接,而較量的結果往往是國産影片在票房表現上與進口影片呈現出相持狀態甚至勝出對方,如1月的《一代宗師》與《007:大破天幕危機》,2月的《西遊降魔篇》與《俠探傑克》、《霍比特人:意外之旅》,3月的《廚子戲子痞子》與《魔境仙蹤》,4月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與《瘋狂原始人》,5月的《中國合夥人》與《遺落戰境》、《星際迷航:暗黑無界》,6月的《小時代》與《超人:鋼鐵之軀》等。
觀察整個2013年上半年的電影市場不難發現,國産影片市場份額超過了62%,放映場次和觀影人次所佔比例則分別達到了62%和65%,均為近年來同期最高紀錄。與此同時,高票房影片也在數量分佈上呈現出全新格局,上半年票房過億的28部影片中,國産影片佔據了其中的16席。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這一系列數據充分説明中國電影市場的格局在2013年上半年出現了重要拐點,國産影片的市場地位明顯提升。這個轉變的出現一方面得益於近年來大規模影院建設帶來的市場擴容,另一方面則主要取決於國産影片品質的顯著提高。
“從今年上半年的情況來看,中國電影已經開始具備了一定的競技實力。在與美國電影的較量中,雖然它還遠遠不能形成足夠強大的抗衡能力,但起碼它已經可以與全世界電影工業都難以望其項背的好萊塢影片站在同一跑道上,這就已經是巨大的進步。”電影産業評論人陳洪偉説。
數據之外,同樣能説明問題的是,今年上半年電影市場脈搏的跳動完全取決於國産影片。“上半年整個電影市場的熱度是靠國産影片來維持的,就好像一個月如果沒有一部具有話題效應的國産影片,電影市場就撐不起來了,而這個市場的主角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是由進口影片擔當的。”陳洪偉説。
但是,目前中國電影在與好萊塢影片的較量中,主要走的還是差異化路線,靠的是與好萊塢高工業規格、高科技水準的大片類型迥異的生活片、青春片。業內人士指出,中國電影要真正和好萊塢形成抗衡,還需要在提升創意系統和工業規格上付出巨大努力。
“觀眾中心制”時代拉開序幕
上半年國內電影市場最具爭議的影片出現在這個時間節點的尾聲——6月27日,國産影片《小時代》上映,影片差強人意的藝術品質與它勢如破竹的票房表現成為行業內外關注的焦點。
“在這個時候,高喊勝利或高呼完蛋都是不理智的。在中國電影與觀眾的默契還沒有很好地建立起來的情況下,面對任何一部取得市場成功的影片,冷靜地分析成功背後的深層原因,才是對産業和市場負責的態度。《小時代》成功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對觀眾和市場需求的尊重,這也是所有上半年取得市場成功的國産影片呈現出的共性。”電影産業評論人王義之説。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北京遇上西雅圖》、《致青春》、《中國合夥人》、《小時代》等在上半年取得較好票房的影片,雖然在內容品質上或多或少地存在不足,但就電影項目的運作方式而言,它們都具備了一些共同特徵——不僅在內容上選擇了與當下生活“接地氣”的題材,也在講述方式上使用了當前以年輕人為主體的電影觀眾更樂於接受的表達。與此同時,不少影片的行銷經費投入也明顯加大,具有市場針對性的新型行銷方式不斷出現。這些從創作到行銷的新氣象,有效地調動了市場的消費熱情,使這批影片在獲得票房成功的同時,也在社會上産生了較大的話題效應。
“從這些影片的市場反饋中可以發現,中國電影市場的觀眾正在發生質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年輕觀眾正在成長起來,他們將毫無疑問地成為中國電影市場上最重要的消費者。只有電影從業者將這個新的群體當成自己未來創作的主要對象,才能進一步夯實中國電影好不容易才取得的市場份額,整個産業才有持續發展下去的可能。”新麗傳媒副總裁張文伯認為,從2002年的《英雄》開始,國産商業大片對中國電影市場的開拓,為更多題材和類型的國産影片提供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而今年以來,一批中等成本、現實題材的電影正在帶動中國電影的又一次産業升級。“這次升級的關鍵就在於電影從業者是否將觀眾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去尊重和研究。沒有市場就沒有産業,這是中國電影目前最大的倫理。”
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王義之將2013年上半年命名為國産電影“觀眾中心制”的發端。
“過去許多導演在創作時都過分強調自己的藝術追求和創作意願,但從上半年上映的國産影片來看,尊重觀眾和市場正在逐漸成為行業共識。這些影片的創作者對觀眾的消費心態有了更為理性的認知,他們的影片與觀眾的距離也就自然更近了。”王義之説。
在“試錯”中探索中國電影的邊界
但必須正視的是,部分國産影片在內容品質上的確存在比較嚴重的缺陷,這使一些人對中國電影産業和市場的整體健康狀況産生了質疑。在上半年上映的影片中,6月上映的《天機·富春山居圖》、《不二神探》和《小時代》尤其受到詬病,以至於有人尖銳地指出:“上半年前5個月成績喜人的中國電影,在6月就被幾部爛片打回了原形。”
“任何一個行業都是喜憂參半、好壞同行的。中國電影的産量與需求正處於一個新的高速增長階段,細分市場開始逐漸成熟,此時所有在類型結構上進行模倣和創新的電影,只要有足夠的投資,都會得到消費者的追捧。這個階段會産生一些爛片,但是並不能就此否定産業和市場總體的良好態勢。積極地看,這些爛片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正是中國電影産業在發展中不斷‘試錯’的過程,它們現在的缺陷或許將會成為中國電影未來創作的邊界。”王義之説。
王義之所説的這一輪産量與需求的高速增長,很大程度上受益於當前中國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和電影院建設在三、四線城市的全面鋪開。
電影産業評論人牛琳濤在對全國398個城市2013年一季度的放映場次、觀影人次和票房收入進行分析後發現,目前一、二線城市的增速較前幾年已經明顯趨緩,而三、四線城市的增速則明顯高於全國平均水準,三、四線城市已經成為中國電影市場新的增長點。
與此同時,王義之也在比較上半年幾部高票房國産影片及與其同期上映的進口片觀眾上座率後發現,國産影片與進口影片在一、二線城市和三、四線城市的境遇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區別。總的來説,進口大片在一、二線城市的上座率和票房收入高於國産影片,而三、四線城市的情況則恰恰相反。
“中國電影市場在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也越來越呈現出分佈和發展不均的態勢。在處於不同發展程度的電影市場,觀眾審美需求的差異性也反映在不同影片的票房分佈上。這種審美上的差異是閱片經驗、教育程度和生活方式的差異共同作用的結果。”張文伯認為,經過中外大片多年的培養和熏陶,一、二線城市觀眾較三、四線城市觀眾擁有了更為豐富的閱片經驗,這使他們對電影的內容品質和工業規格有了更高的要求,而新興市場的觀眾則似乎對大明星和大場面關注更多,這就為一些內容品質不高的影片大賣提供了暫時的縫隙,也使得一些從業者的僥倖心理得以滋長。
但是,帶著內容品質的硬傷博得高票房,終究只是權宜之計。隨著新興市場觀眾閱片經驗的逐漸豐富,他們對影片品質的要求必然會越來越高。與此同時,一、二線城市觀眾對電影品質的訴求也會進一步升級。從世界範圍的發展趨勢來看,高內容品質、高工業規格的影片無疑是任何一個國家電影産業持續發展的不二選擇。
“從長遠來看,中國電影産業要進一步發展,最根本的還是要不斷提高影片品質。誰也不知道觀眾口味的轉捩點會在什麼時候出現,但不容置疑的是,這一天遲早會到來。”張文伯説。(劉陽)
[責任編輯: 雍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