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4月8日電 作為全球制造業的中心,亞洲制造業的發展一直為全世界矚目。面對國際市場壓力和國內經濟轉型升級需要,中國等亞洲制造業國家面臨的“產業空洞化”問題如何破題,成為博鰲亞洲論壇2013年年會最為關注的問題。
4月7日,本屆博鰲年會白金級合作夥伴華夏幸福基業股份有限公司,聯合中國、韓國、印度等代表亞洲制造業最高水平的實體企業,以“產業空洞化:制造業的隱憂”為話題展開圓桌討論。在討論中,與會嘉賓達成一致共識:第一,產業空洞化是產業升級的必然階段;第二,低端產業轉移後,高端產業能否能夠成為拉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新動力,是產業升級能否實現的核心問題;第三,制造業企業需要培育創新的意識和文化。
當前,亞洲制造業已切身感受到“產業空洞化”之痛。比如,中國勞動密集型加工產業開始向東南亞等國轉移;而日本、韓國、中國等國家的一些領先制造業企業,則需要直面歐美“再工業化”帶來的產業回流壓力。在全球經濟格局的大調整時期,亞洲制造業如何應對“產業空洞化”壓力,已迫在眉睫。
上海振華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宋海良認為,產業空洞化分為區域產業的空洞化和核心技術的空洞化,首先應該對空洞化的概念進行定義,再來研究解決之道。
華夏幸福基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轷震宇在回應宋海良的發言時表示,破解區域“產業空洞化”的困局必須進行產業升級,但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造成了產業升級不可能一刀切,還需要尊重區域經濟發展的階段性。
從華夏幸福基業對區域經濟的觀察來看,區域產業升級有三個階段。第一是“從無到有”。這是中國大多數經濟欠發達地區在產業升級上所要面臨的問題。沒有產業,何談升級?在這個階段,產業升級的關鍵詞是產業轉移。第二個階段是“從有到高”。這個階段是指在產業基礎比較好,經濟較發達的二三城市,地方政府有意識的產業進行整合,打造區域產業集群,這個階段的關鍵詞是產業整合。第三個階段是“從高到新”。這個階段主要是指在北、上、廣、深這些產業基礎非常好的一線城市,如何通過科技創新和孵化來促進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這個階段的關鍵詞就是產業創新。
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則從企業層面深挖症結根源。她強調,“產業空洞化”源于企業缺少核心競爭力,企業在開始建設的期間眼光短淺,看到近期的利益最大化,而沒有著眼于一個企業長期發展的規劃。
三星電子前CEO李潤雨結合韓國的經驗說,韓國的產業空洞化同樣存在。2000年前後,韓國很多制造業的生產基地與工廠轉移到中國和其他的新興國家。這種轉移,除了利用中國等區域較低的勞動成本之外,同樣是韓國大型跨國企業的戰略性規劃的組成部分。
論壇上,轷震宇倡導市場與政府協調引導型的產業升級模式。他認為,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夠打造產業集群的龍頭企業和以華夏幸福基業為代表的產業促進機構是三個重要的核心要素。 這三個要素的協同發展,是解決中國目前大多數城市面臨的產業升級問題的關鍵所在。他的發言得到了嘉賓們的熱烈回應。
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任洪斌認為,政府層面首先要重視制造業的發展,在結構減稅和金融上支持制造企業;第二,把資源要素向制造業傾斜。第三,要創造好的環境,如知識產權保護問題。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董事長林左鳴就國企在產業升級中應扮演的角色發表了看法。他表示,對于產業升級的重要載體——國企而言,按照國際接軌的制度運作,按照市場規律辦事,將是這一時期國企實現產業升級的重要使命。
轷震宇表示,華夏幸福基業扮演的角色正是產業促進機構。產業促進機構能夠發揮市場化運營的靈活機制和整合資源的能力,搭建產業發展所需要的政策平臺、金融平臺、產業孵化平臺,在地方政府政策的引導下,圍繞龍頭企業打造產業集群。華夏幸福基業通過運用多年累積並夯實的資本整合、產業促進、投資開發、城市運營四項能力,日前已在北京周邊、東北、江蘇等地興建了多個工業園區,涉及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航天科技、物聯網等多種產業,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架設了可持續發展的軟硬件平臺,為真正實現產業的中國夢親身踐行。(中新網財經頻道)
[責任編輯: 雍紫薇]